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文 刘晨/图
中高考已经结束,分数线陆续公布,孩子上普校还是职校?学生、家长、老师都在操心一件事——出路。
高质量发展阶段,技能型人才紧缺,就业当白领还是蓝领?家庭、企业、政府都在关心一件事——地位。
高考第一天,“我国拟立法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消息传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草案还提出,要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突出就业导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几天后,直接让初中毕业生家长操心的消息也来了,“教育部将落实1∶1普职比,可能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自家孩子成绩不算特别优异的家长开始担心,孩子上普高还是职校?
立法追求的“同等重要”,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有着大相径庭的现状:中考分流时,被“淘汰”而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有着或多或少的挫败感,怀着无奈的心情开始新的学业;就业市场上,相较于“就业难”的大学生,“良禽择木而栖”的职校生面对着各大企业伸来的橄榄枝,抱着“试试看,不满意马上走人”的心态挑选着企业。
在蚌埠,事实上相关部门多年以来一直严格贯彻着大体1:1的普职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取得了较大发展。中职在校生近5万人,每年毕业生约1.5万人,就业率达98%以上。
职业教育,为蚌埠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着人才支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职校,在毕业季学生被企业“争抢”的同时,就业满意度仍待提升,招生偏冷的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尚待提高。蚌埠职业教育已经迈入全省先进行列,但想让职教的“真香”持续下去,还需“入”与“出”的“两头热”。
从乏人问津到踏破门槛
老总亲自出马招人,一张口就想要三四百人
送今天第二家来“要人”的企业出门,蚌埠技师学院(蚌埠科技工程学校)校长宋晓宾坐在办公椅上,端起茶杯还没来得及喝,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宋校长,我们需要200名数控毕业生,您看看能落实多少啊?”电话那头的企业负责人语气急迫。
“最多三四十名,咱们再沟通一下时间,确定好日期,你们安排车辆来学校,接学生们去参观。”挂断电话,宋晓宾端着茶杯,脑海里回想起数年前学校的毕业季时光——
“七八年以前吧,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去外地就业,本地岗位不多。一年来我这里咨询的企业也就三五家。现在你也看到了,到快毕业的时候一天都能来几拨,电话更是不断。随着我们蚌埠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发展加速,企业越来越多,对我们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了。我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宋晓宾对记者感慨,“以前企业就算来人咨询,一般也都是人力资源部来,现在都是老总亲自出马,而且一张口就想要三四百人。职校毕业生,这些年确实是越来越吃香。”
虽然招人与就业一直是“双向选择”,但与数年前相比,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地位已经有了巨大变化。“以前是企业挑学生,最近这几年是学生挑企业。学生还没毕业,早就有好几家企业车接车送请他们去车间参观,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看了三四家企业之后,根据待遇、环境、成长机会等再做出选择。”
校办公室的刘兴联有着同样的感受,“就这个月,我们的校园招聘会,有60家企业来招人,这还是按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尽量控制的,想来的企业其实更多,最近这些年蚌埠的好企业越来越多,现在企业有几个不缺技术工人的?”
就业前景的一路看好,也让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具动力、颇受鼓舞。“8点钟上课,说实话以前大家慢慢腾腾的,心态不好,积极性确实不高,现在看到7点40了,一个个往教室里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年级的陈同学说,“早几年的学兄学姐毕业后要想出路,要去外地找岗位,现在我们毕业后根本不操心,每个人都有三四家企业等着,成绩好的话,将来更有发展,当然动力强了。”
职业教育幼师班正在进行舞蹈教学
作为职教园内规模最大、年毕业生超1500人的学校,蚌埠技师学院的毕业生之紧俏,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职校生整体的就业形势,也能够由此窥见蚌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角。
有的放矢告别职教散小弱
产教融合,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即可就业”
其实,2017年之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还被称为“散”、“小”、“弱”,职业教育资源散落城市各隅,全市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人以上的学校不足7家,生源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从“乏人问”到“香饽饽”,背后有城市产业经济的壮大、招商引资的成绩,更有教育、人社部门的思路更新、有的放矢。
“育人坚持市场导向,调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契合企业需求,毕业生自然就受企业欢迎。”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科长卢奎介绍,教育部门联合经信、人社、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及市域内各类大型企业、中职学校,多次召开座谈会,了解市域内支柱产业、用工需求,根据市域内大型企业用工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搭建校企对话合作的桥梁,开展“订单式”技术人才培养。为了促进产教进一步融合,2020年,市政府还发文成立了蚌埠市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管理委员会,推动全市的职业教育产业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加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如,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内,要求各中职学校依规组织学生到本地企业开展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提前熟悉企业环境,适应企业需求,鼓励引导毕业生到本地企业就业;每年毕业季,都组织开展校园招聘,邀请本地大型企业优先招聘,促进60%以上毕业生本地就业。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开启了“动态调整”模式,教育部门每年定期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清查,要求各中职学校每年在专业审批时,相应报送各专业合作企业、用工协议等材料,对于就业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落后专业,按程序坚决淘汰。结合我市近年来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的新形势,科学设置专业招生规模,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比如,围绕硅基、生物基主导产业发展,及时新增和调整专业配置。根据我市重点企业近三至五年的用工需求,做好专业设置的储备和申报。目前,我市职业院校共设置有15个大类、88个专业,能够基本满足全市企业发展专业需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鲍帅说,对《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的通知》、《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暂行)的通知》等好政策,该局做好细化配套,开展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基地认定,积极向学校、企业宣传政策精神,服务学生就业、保障企业用人。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达386家,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15个,其中安徽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实训基地10个,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9个,先后通过与企业开展“金牌蓝领”“星级蓝领”“现代学徒制”等协同育人计划,联合比亚迪、国显科技、神舟机械等知名企业举办企业冠名班60多个,累计订单培养毕业生8000人以上。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可就业”的育人思路。
为了缓解企业用人紧缺的问题,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中职毕业生在蚌就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我市就业,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1500元一次性补助。所学专业为我市紧缺专业工种的,给予3000元一次性补助。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8%以上,职业教育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技能筑梦赢得声誉渐隆
家长朋友圈里广泛转发,蚌埠中职学生登上《人民日报》
“登上《人民日报》!蚌埠这名学生入选中职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一个月前,这则消息在蚌埠家长的朋友圈里被广泛转发。蚌埠商贸学校的周雅洁作为荣获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的2万名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与其他99名获奖代表一同登上了《人民日报》。
“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激励广大中职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成为品德高尚、技能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以奖励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报道刊发配文这样说。
这不是周雅洁第一次获奖,她是蚌埠商贸学校2018级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2018年荣获全国发型/化妆/美甲/美睫/美容护肤大赛标准卷杠银奖;2019年、2020年两次荣获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标准卷杠、男士无缝推剪造型一等奖。
“基础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参、办各种技能大赛,是职校生展现自我、职业学校彰显水平的重要平台。“十三五”以来,我市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成绩稳步提升,在全省各类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共获得省级一等奖78个,二等奖147个,三等奖188个,稳步跻身于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第一方阵,优异的成绩也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技术技能得到高度尊重,就业择业有了质量保障。这也让职业学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招生比以前容易多了。”采访中,几家学校的负责人都对记者表达了相似感受。
颇具特色的玉器磨制课程
“我们学校对自身的定位是‘未来设计师的摇篮’,所以招生时对初中毕业生分数有一定要求,”市工艺美术学校党委书记胡业武告诉记者,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该校服装设计专业实力排名第三,艺术设计专业是全省唯一,平面设计专业第一,较强的专业实力、扎实的学风和越来越看好的前景让学校赢得了家长越来越多的青睐。
“职业学校的发展这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其中家长的期许最能够体现。”胡业武深有体会,“说实话这些孩子都是所谓在中考中‘失利’的,来到职业学校,孩子和家长的心态与上了普通高中的,完全不一样。前些年,‘给孩子管好,别惹事,别出事,别学坏’是家长对孩子在职业学校就学的主要期待。而现在随着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学好技术、一样成才’的观念正在逐渐被家长所接受,愿意把孩子送来职校的,也越来越多了。”
另一方面,不用再把精力专注于“看管”孩子的职校,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师资、时间和精力投注于提升教学水平,打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蚌埠工艺美术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专业就取得了新的佳绩——一名中考时只取得了300分左右的同学,在工艺美术学校找到了自身兴趣,明确了努力方向,连续获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该项目的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一名、全国第三名,今年已被保送某大学本科就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培育这些闪光点,让他们越来越亮。”胡业武说。
宋晓宾所在的蚌埠技师学院(蚌埠科技工程学校)也有着相似情况。近年来,该校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开设有9大教学系部,数控技术应用等34个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一个皖北地区最大的公共实训中心。为了精准对接企业实际操作需求,仅实训中心所拥有的各种实训机械设备就价值超亿元。随着就业前景看好,学生只要愿意,毕业后不仅马上就能就业,而且很多人月收入水平甚至比某些冷门专业本科毕业生还要略高。“所以我们的生源不仅数量充裕,而且质量提高了。以前每年招生1500人有时还会费劲,去年我们招生2000人,生源素质还比往年高。”
不愁生源的宋晓宾现在最操心的是教室、宿舍等硬件不够用。“全部教室只够2800名学生上课,但我们现在有在校生5000余名,每年新招生2000人,这怎么可能够用?教师不够我们可以招聘,教室这样的硬件不够,我们自身很难解决啊!今年可能不敢招那么多学生了,校舍承载不下。”宋晓宾叹了口气,体会着以往不曾感受过的“幸福的烦恼”。
转变观念坚定技术自信
高端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月薪过万的也很多
“上班?那上不上班无所谓的,关键他到时候能有大专甚至本科学历吗?”在职教园的招生接待处,前来咨询的家长邓升关切地问。“小孩现在才15岁,三年后不才18岁,着急上个啥班?又不等着他挣钱。关键是学历要搞上去!”虽然自家孩子今年中考感觉不太理想,但邓升还是很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三年后就工作这条路,“完全不考虑。”
虽然职业学校毕业生正在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认可,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学历上更进一步。“还是有学历好啊,哪怕是坐在办公室拿个两三千元的月薪,也不愿意让孩子去脏乱差的流水线上累死累活挣那四五千块的辛苦钱。”邓升和其他几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都抱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种形成已久的社会观念。
为了尊重家长需求,职业学校基本都开设了“3+2”大专、对口高考等形式多样的学历教育渠道,全力保证愿意继续学习的孩子“升学有门”。但面对着白领们纷纷吐槽“内卷”、企业却抱怨技术人才难得的社会现状,职业教育从业者们也在思考着职业教育如何长久地“热”下去。
立法修订中也提出“要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那么,突出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技术人才自身看来,并不是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够,而是在社会上、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够,而这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社会观念的滞后。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正在进行创作
“做技术是需要埋头钻进去的,很寂寞,在技术学成之前,可能回报也不太可观。再加上社会上的尊重和重视确实还不够,所以很多孩子并不愿意潜心从事这样的岗位。”全国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董宏杰说,最近几年自己在选徒弟的过程中,有着这样的体会。“社会上对我们的技术工人还有一些误解,”董宏杰说,很多老百姓还认为,一线工人的工作环境一定是脏、乱、差的,工作一定是挥汗如雨、又脏又累的,但事实已经不是这样。“现在车间里基本都环境整洁,虽然确实还有较需要体力的工种,但很多技术工人的工作已经是在舒适、干净的环境里动动手指操作电脑、数控设备了。”而在薪酬待遇方面,董宏杰则现身说法,“以昊方机电为例,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岗位,薪酬待遇五六千元非常普遍,某些高端数控机床的操作岗位,月薪一万多元的情况也很多。”
“现实地说,很多蓝领技术岗位的收入并不比白领岗位低,专业技能还很‘紧俏’、‘吃香’,但确实需要学生培育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刷新知识体系、钻研职业技能。”鲍帅分析,“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成才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收获足够的回报、精彩的人生。这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趋势,也是我们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向社会传达的正能量,需要营造的社会观念。只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入与出的‘两头’才能真正地都热起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
职业教育,本该受到平等看待、足够尊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千古流传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熠熠生辉,两千年来,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让中国产品与科技在世界范围内运用和推广。习近平总书记说,“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传承工匠精神,助力产业升级,学技术,读职校,同样能够成就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