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以及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之后,不久前,我市人工智能教育“因材施教”创新方案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入选“长三角人工智能十大示范场景”。从迈过门槛到登堂入室,智慧教育发展又添一里程碑标志。
2019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统筹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投资15.86亿元,一举覆盖六区三县800余所学校、6000余个班级。智慧学校的建设,让学习变成非同一般的过程。刚从五河一中毕业的刘赫,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693分的好成绩。在他看来,智慧学校不仅将智能大屏变成老师的新助手,平板电脑变成学生的新伙伴,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也有了更紧密的连接。更重要的是,整个学习的方式改变了。“比如说,系统会根据我的考试结果和错题类型给我推送针对性的练习,形成个性化学习手册。”他形容说,这样一来,查漏补缺有了更得力的助手。有的放矢“刷题”,结果就是事半功倍。
智慧教育是未来的趋势。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个性而富有生命力”。围绕着“智慧学校建设”以及“因材施教提升”两大工程,我市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的应用,并基于过程性数据构建学情画像,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智慧课堂已为全市师生提供超62万+全学段、全学科到书到课的电子课本、教案、微课、互动式课件、试听等体系化的教学资源及2000万道全学科配套优质试卷。”市电教馆馆长唐巍向记者描述:课前,在海量资源中为教师精准推荐适用于班级学情的备授课资料和讲评试题,大幅减少搜寻时间;课中,为教师提供课堂互动、字词听写、口语评测等功能,实时生成数据报告,以便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在日常作业和试卷批改中,可对选择题、填空题、作文题进行自动批改、评分,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形成多维度可视化的学情报表。仅此一项,就能减少40%的作业批改和阅卷时间。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智慧学校推动建立区域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形成“教、学、研”一体化发展。比如刚上线的数据洞察系统与教研平台,就能有效监测过程性数据,实现教师研、训、学、管、测一体化;智慧教育门户则能集教学、学习、管理、文化、生活、数据监管于一体,有效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去年12月9日,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活动现场,蚌埠六中连线上海梅园中学、苏州市草桥中学、杭州市大关实验中学,针对物理学科可视化实验进行网络教研。“联动长三角网络教研,融入沪苏浙皖一体化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智慧学校建设使之有了现实依托。”市教育局副局长段元丽补充,“蚌埠模式”为共建共享区域优质资源提供了可复制的先进经验,联动开展的智慧教育实践也因此获得全国关注。
2020年以来,我市针对教研员、学校管理层、学科教师等进行了一千余场专题培训。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大数据与教育管理融合应用,不局限于软硬件系统应用数据统计分析,而是对市、县(区)、校等各个层级的智慧学校应用成果实时监测,采集“教、学、考、评、管”等场景中的过程性数据,深挖数据价值,实现教育发展、学校布局、学科建设、动态监测、评价督导、资金投入、师资配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应用,为解决教育管理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提供数据支撑。
去年11月,国家统计局对我市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情况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1240位受访者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举措的满意度高达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