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彭雪枫与淮上地区的抗日斗争

2021-09-03 08:33 蚌埠新闻网  

□王 勇

【阅读提示】

淮上抗日根据地作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彭雪枫的领导下,依靠淮上人民的坚定支持和拥护,承担起了抗日民主政权“抗日为国、保境安民”的社会责任。通过一手抓教育人民,坚持持久抗日,一手抓恢复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战,在淮上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抒写下浓重的一笔。

淮上地区处于皖北南部,东跨津浦铁路,西濒新黄河(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阻挡日军西进炸开河南郑州花园口大堤,黄河水顺东南漫流,形成新黄河),北抵浍河,南临淮河。包括了今天蒙城东部和北部,凤台北部,宿县南部、东部以及怀远大部,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北宋时便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是豫东、皖北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彭雪枫两进淮上

(一)初进淮上

1938年6月,徐州陷落后,面对“河南将迅速陷于敌手”的现实,党中央即着手准备“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在对彭雪枫等部的训令中特别强调,要“动员大批学生、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中组织和领导群众,发动游击战争,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为实现党中央当时的战略意图,快速打开华中抗日局面,实践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思想”,并积极探索在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验。1938年9月,彭雪枫根据中央指示,在河南确山县竹沟率部誓师东征,开启挺进豫皖苏边,扫清地方顽匪势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9年5月,为打击敌寇、扩大根据地、发展抗日力量,同时也为筹集资财以解决经费困难,彭雪枫决定进军皖北淮上地区。在进入怀远境内后进行了一系列战斗。5月25日,其所属第二团袭击了怀远县北湖沟集日伪据点,摧毁敌汽车3辆,伤亡敌30余人,首开入怀胜利作战第一枪。6月20日,其第二团首次夜袭怀远县城,将驻城敌伪第六中队击溃。6月25日,第二团配合当地武装再袭安乡(距今怀远县城西南10余里)并将部分伪军击溃。6月26日,其一部又在怀远常坟地区伏击淮河中日军汽船4艘,致敌毙伤溺水者甚多,并一举拔除了常坟日军据点。8月5日,彭雪枫所部又第四次袭占怀远县城西老西门龟山头日军据点,予敌很大杀伤。8月10日,其支队下属滕海清部又在支湖(今怀远县城西10余里)伏击了日伪军下乡扫荡部队,毙伤日伪军50余名。

彭雪枫部利用日伪军与当地各势力的复杂矛盾,经过数次激战即快速控制了涡河下游的淮上地区,不仅成为当地一支举足轻重的抗日力量,而且正如彭雪枫所预想,淮上地区也正朝着“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游击区,把游击区变为抗日根据地”的快速转变。在一进淮上期间,游击支队还在怀远当地重要通商口岸龙亢镇、河溜镇相继设卡收税,并进行武装缉私,保护境内商人正常经商贸易安全。由此筹集了大量资金与物资,解决了当时部队所急需的给养问题。

(二)再进淮上与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

1940年初,为争取时局好转,经由彭雪枫提议,利用当时淮上地区短暂的“有利于我”的发展形势,中央决策彭雪枫部再度进军淮上,并适时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为开辟更加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认真总结对敌斗争经验,彭雪枫对近一年来的战斗经历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在敌后‘谁能战胜谁’和‘平原能否打游击’的问题”。这不仅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而且也为在淮上地区实施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战略设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1940年7月初,为支持彭雪枫所部和淮上抗日根据地建设,经由南下改编、新组建的八路军纵队所属第四旅全部、第五旅第十四团及大批党政干部进军淮上。由于有了一进淮上的经验,并在战前经过充分侦查,很快便势如破竹,横扫淮上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武装,驱逐和消灭了地方上大量反动势力。随后于7月底,在豫皖苏边党委的领导和八路军纵队有力支持配合下,淮上地区所属怀远、凤台、蒙城、宿南等地先后建立起县区以下各级基层政权,并在怀远龙亢镇成立了对外以淮上办事处(行署)为名称,对内称为淮上地委的地方抗日民主政府,统一领导淮上地区工作。至此,北自浍河、南抵淮河的广阔地区全部为彭雪枫所领导的共产党武装所控制,淮上抗日根据地初见成形。

淮上政权建设与抗日斗争

淮上地区在建立完善政权过程中倾注了彭雪枫极大的精力。在怀远成立了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地方民主政权机关:淮上办事处(行署)。邀请开明人士张百川、任崇高等参与其中,设立军事、行政、财政、教育、建设等各科,具体处理日常政务。

在政权建设中,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并考虑到当时淮上地区复杂的斗争形势,因地制宜落实“三三制”政策。在整个地区的行署和县区以下各级政权人员组成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共产党员(有些对外不公开党员身份),同时还大量吸收怀远籍有社会影响力人士参与政府当中。成立参议会、建设委员会等民意机构,区乡成立行政委员会。对区乡权力机关以及村级保甲组织进行改造,罢免了一批劣迹昭著的乡保甲长,再民选出新的乡保甲长。举办保甲人员训练班,改造和巩固基层政权。一批能够扎根淮上根据地各个乡村,支持抗日的党员、优秀分子、开明人士和知识青年被充实了进来。

为配合对日伪顽的持久斗争,淮上地委相继建立了怀远、凤台、蒙城、宿南四个县委和宿东工委等多个地方党组织,领导当地千余名党员。这其中,怀远县委辖五个区委,近三十个支部,有党员四百余人。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淮上地委于1940年12月底举办了一期党员训练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普遍提高了参训党员的政治觉悟,增加了对敌斗争的本领,同时为我党在淮上地区的组织稳固,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淮上地委非常重视发展党员队伍,大量吸收当地工农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大力发展覆盖整个根据地农村的乡村党支部。很快,一支以农民党员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淮上地区便初步建立起来。

淮上根据地本就物产丰富,加强财税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龙亢、河溜的税源曾给了彭雪枫所部很大的支持,在1939年彭雪枫一进淮上时,依靠两地税收,及时解决了当时部队所急需的经费与给养问题。当彭雪枫二次进军淮上,占领龙亢、河溜等地后,经他建议,党中央随即派出财税干部,来到淮上的龙亢等地组织加强淮上地区税收工作。分别在怀远河溜、龙亢和蒙城的板桥设立税务检査处,开展武装征税与缉私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武装对过往商队进行保护。对从敌占区运进的食盐、五洋、百货、药品等工业品以及向敌占区运出的农副土特产品征收进出口税或过境税(主要是实物)。除此之外,淮上抗日根据地还面向普通群众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粮按当时的土地情况分上中下三等作为计算标准。每亩征收1-6斤粮食不等,采取累进计征法,抗日军人家属经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据统计,淮上抗日根据地在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共征收了救国公粮数百万斤。有了大量的财税和物资支持,彭雪枫所部在淮上期间粮饷军资不缺,队伍发展很快,不仅直接改善了指战员的生活,而且也壮大了抗日政权的经济实力,为持久抗战增添了一分经济力量。

淮上地区自古以来就民风强悍。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后,在彭雪枫带头宣传特别是对当地存在的红枪会组织的反复教育下,根据地内陆续建立起自卫队、独立营等多个地方武装。淮上行署还组建了淮上独立团,辖有3个营的兵力。在怀远茆塘、叶家湖一带,组建怀远抗日子弟兵团约千余人,编为三个营。这些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伪、剿匪反霸、维持当地治安,对根据地巩固起到了极大作用。在发展地方武装的同时,还大力协助抗日主力部队扩军。如彭雪枫部第五旅旅长滕海清在怀远淝河滕湖一带招收了一批抗日子弟兵。这些淮上子弟在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播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牺牲。

彭雪枫对淮上地区的大众宣传教育始终高度重视,充满热情。在淮上根据地建立之初,彭雪枫就在龙亢创办了淮上联合中学,有学生4百多人(其中女生150多人),编为3个中队。在联中还成立了一个通讯小队和一个学生剧团,进行宣传报道,编排文艺演出。此外,淮上抗日根据地在各乡均设有两所以上抗战小学,每区至少有1所完全小学。在教育中一律使用统一编审的小学抗战教材,抗战教育从娃娃抓起。淮上各级政府也特别重视群众的扫盲,在乡村普遍成立了识字班,由当地干部或者有文化的青年带领群众识字扫盲。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劳动妇女,在龙亢还专门成立了识字班,组织镇周围的妇女每天到识字班上课。

在文化艺术方面,淮上抗日根据地先后有4个剧团:新四军四师政治部“拂晓剧团”、淮上地委“曙光剧团”、抗大四分校“生活剧团”以及淮上联中“学习剧团”。这些剧团不仅经常到各个乡村开展宣传演出,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鲜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在当地加强抗日斗争的宣传教育。此外,淮上地委还创办了《淮上导报》,淮上行署出版《文化战线》,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抗战和革命的声音,表达淮上人民的心声。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有限,战斗频繁,环境也比较险恶,但淮上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始终开展得生气勃勃、没有中断。

(社科项目编号:BB20C027。感谢市社科联对本文提供的大力支持)

189

□王 勇

【阅读提示】

淮上抗日根据地作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彭雪枫的领导下,依靠淮上人民的坚定支持和拥护,承担起了抗日民主政权“抗日为国、保境安民”的社会责任。通过一手抓教育人民,坚持持久抗日,一手抓恢复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战,在淮上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抒写下浓重的一笔。

淮上地区处于皖北南部,东跨津浦铁路,西濒新黄河(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阻挡日军西进炸开河南郑州花园口大堤,黄河水顺东南漫流,形成新黄河),北抵浍河,南临淮河。包括了今天蒙城东部和北部,凤台北部,宿县南部、东部以及怀远大部,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北宋时便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是豫东、皖北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彭雪枫两进淮上

(一)初进淮上

1938年6月,徐州陷落后,面对“河南将迅速陷于敌手”的现实,党中央即着手准备“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在对彭雪枫等部的训令中特别强调,要“动员大批学生、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中组织和领导群众,发动游击战争,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为实现党中央当时的战略意图,快速打开华中抗日局面,实践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思想”,并积极探索在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验。1938年9月,彭雪枫根据中央指示,在河南确山县竹沟率部誓师东征,开启挺进豫皖苏边,扫清地方顽匪势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9年5月,为打击敌寇、扩大根据地、发展抗日力量,同时也为筹集资财以解决经费困难,彭雪枫决定进军皖北淮上地区。在进入怀远境内后进行了一系列战斗。5月25日,其所属第二团袭击了怀远县北湖沟集日伪据点,摧毁敌汽车3辆,伤亡敌30余人,首开入怀胜利作战第一枪。6月20日,其第二团首次夜袭怀远县城,将驻城敌伪第六中队击溃。6月25日,第二团配合当地武装再袭安乡(距今怀远县城西南10余里)并将部分伪军击溃。6月26日,其一部又在怀远常坟地区伏击淮河中日军汽船4艘,致敌毙伤溺水者甚多,并一举拔除了常坟日军据点。8月5日,彭雪枫所部又第四次袭占怀远县城西老西门龟山头日军据点,予敌很大杀伤。8月10日,其支队下属滕海清部又在支湖(今怀远县城西10余里)伏击了日伪军下乡扫荡部队,毙伤日伪军50余名。

彭雪枫部利用日伪军与当地各势力的复杂矛盾,经过数次激战即快速控制了涡河下游的淮上地区,不仅成为当地一支举足轻重的抗日力量,而且正如彭雪枫所预想,淮上地区也正朝着“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游击区,把游击区变为抗日根据地”的快速转变。在一进淮上期间,游击支队还在怀远当地重要通商口岸龙亢镇、河溜镇相继设卡收税,并进行武装缉私,保护境内商人正常经商贸易安全。由此筹集了大量资金与物资,解决了当时部队所急需的给养问题。

(二)再进淮上与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

1940年初,为争取时局好转,经由彭雪枫提议,利用当时淮上地区短暂的“有利于我”的发展形势,中央决策彭雪枫部再度进军淮上,并适时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为开辟更加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认真总结对敌斗争经验,彭雪枫对近一年来的战斗经历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在敌后‘谁能战胜谁’和‘平原能否打游击’的问题”。这不仅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而且也为在淮上地区实施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战略设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1940年7月初,为支持彭雪枫所部和淮上抗日根据地建设,经由南下改编、新组建的八路军纵队所属第四旅全部、第五旅第十四团及大批党政干部进军淮上。由于有了一进淮上的经验,并在战前经过充分侦查,很快便势如破竹,横扫淮上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武装,驱逐和消灭了地方上大量反动势力。随后于7月底,在豫皖苏边党委的领导和八路军纵队有力支持配合下,淮上地区所属怀远、凤台、蒙城、宿南等地先后建立起县区以下各级基层政权,并在怀远龙亢镇成立了对外以淮上办事处(行署)为名称,对内称为淮上地委的地方抗日民主政府,统一领导淮上地区工作。至此,北自浍河、南抵淮河的广阔地区全部为彭雪枫所领导的共产党武装所控制,淮上抗日根据地初见成形。

淮上政权建设与抗日斗争

淮上地区在建立完善政权过程中倾注了彭雪枫极大的精力。在怀远成立了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地方民主政权机关:淮上办事处(行署)。邀请开明人士张百川、任崇高等参与其中,设立军事、行政、财政、教育、建设等各科,具体处理日常政务。

在政权建设中,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并考虑到当时淮上地区复杂的斗争形势,因地制宜落实“三三制”政策。在整个地区的行署和县区以下各级政权人员组成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共产党员(有些对外不公开党员身份),同时还大量吸收怀远籍有社会影响力人士参与政府当中。成立参议会、建设委员会等民意机构,区乡成立行政委员会。对区乡权力机关以及村级保甲组织进行改造,罢免了一批劣迹昭著的乡保甲长,再民选出新的乡保甲长。举办保甲人员训练班,改造和巩固基层政权。一批能够扎根淮上根据地各个乡村,支持抗日的党员、优秀分子、开明人士和知识青年被充实了进来。

为配合对日伪顽的持久斗争,淮上地委相继建立了怀远、凤台、蒙城、宿南四个县委和宿东工委等多个地方党组织,领导当地千余名党员。这其中,怀远县委辖五个区委,近三十个支部,有党员四百余人。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淮上地委于1940年12月底举办了一期党员训练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普遍提高了参训党员的政治觉悟,增加了对敌斗争的本领,同时为我党在淮上地区的组织稳固,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淮上地委非常重视发展党员队伍,大量吸收当地工农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大力发展覆盖整个根据地农村的乡村党支部。很快,一支以农民党员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淮上地区便初步建立起来。

淮上根据地本就物产丰富,加强财税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龙亢、河溜的税源曾给了彭雪枫所部很大的支持,在1939年彭雪枫一进淮上时,依靠两地税收,及时解决了当时部队所急需的经费与给养问题。当彭雪枫二次进军淮上,占领龙亢、河溜等地后,经他建议,党中央随即派出财税干部,来到淮上的龙亢等地组织加强淮上地区税收工作。分别在怀远河溜、龙亢和蒙城的板桥设立税务检査处,开展武装征税与缉私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武装对过往商队进行保护。对从敌占区运进的食盐、五洋、百货、药品等工业品以及向敌占区运出的农副土特产品征收进出口税或过境税(主要是实物)。除此之外,淮上抗日根据地还面向普通群众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粮按当时的土地情况分上中下三等作为计算标准。每亩征收1-6斤粮食不等,采取累进计征法,抗日军人家属经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据统计,淮上抗日根据地在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共征收了救国公粮数百万斤。有了大量的财税和物资支持,彭雪枫所部在淮上期间粮饷军资不缺,队伍发展很快,不仅直接改善了指战员的生活,而且也壮大了抗日政权的经济实力,为持久抗战增添了一分经济力量。

淮上地区自古以来就民风强悍。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后,在彭雪枫带头宣传特别是对当地存在的红枪会组织的反复教育下,根据地内陆续建立起自卫队、独立营等多个地方武装。淮上行署还组建了淮上独立团,辖有3个营的兵力。在怀远茆塘、叶家湖一带,组建怀远抗日子弟兵团约千余人,编为三个营。这些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伪、剿匪反霸、维持当地治安,对根据地巩固起到了极大作用。在发展地方武装的同时,还大力协助抗日主力部队扩军。如彭雪枫部第五旅旅长滕海清在怀远淝河滕湖一带招收了一批抗日子弟兵。这些淮上子弟在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播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牺牲。

彭雪枫对淮上地区的大众宣传教育始终高度重视,充满热情。在淮上根据地建立之初,彭雪枫就在龙亢创办了淮上联合中学,有学生4百多人(其中女生150多人),编为3个中队。在联中还成立了一个通讯小队和一个学生剧团,进行宣传报道,编排文艺演出。此外,淮上抗日根据地在各乡均设有两所以上抗战小学,每区至少有1所完全小学。在教育中一律使用统一编审的小学抗战教材,抗战教育从娃娃抓起。淮上各级政府也特别重视群众的扫盲,在乡村普遍成立了识字班,由当地干部或者有文化的青年带领群众识字扫盲。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劳动妇女,在龙亢还专门成立了识字班,组织镇周围的妇女每天到识字班上课。

在文化艺术方面,淮上抗日根据地先后有4个剧团:新四军四师政治部“拂晓剧团”、淮上地委“曙光剧团”、抗大四分校“生活剧团”以及淮上联中“学习剧团”。这些剧团不仅经常到各个乡村开展宣传演出,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鲜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在当地加强抗日斗争的宣传教育。此外,淮上地委还创办了《淮上导报》,淮上行署出版《文化战线》,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抗战和革命的声音,表达淮上人民的心声。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有限,战斗频繁,环境也比较险恶,但淮上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始终开展得生气勃勃、没有中断。

(社科项目编号:BB20C027。感谢市社科联对本文提供的大力支持)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