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新城滨湖学校 张 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课,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融汇的地方,是质疑问难、探求真理的场所。作为教育管理者,我几乎每天都走进课堂上课、听课,到课堂里寻找自己职业生命的价值。
走进课堂了解学生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僵死的还是生动的,课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是否被激活,灵感、良知是否被唤醒,心中是否埋下了信念、梦想的火种,学习的效率如何,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等等,校长只有走进课堂,才能了然于胸。
走进课堂上课,就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就能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脚步。在指导教学工作时,不说外行话,心里有底气,老师更服气。
走进课堂听课,能观察到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学习状态有问题的学生,就抽出时间和他们谈心,找出原因,找到方法,帮助他们改正,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这对于学校抓差补缺很有意义。
走进课堂,还能了解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我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小学部有羽毛球、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剪纸、创客机器人、轮滑、合唱班、思维风暴、写作、阅读、儿童画、柔道、拳击、书法等。中学部创办了特色社团,如“冷土”历史社、天青美术社、奇幻化学社、E兀数学社、向日葵生物社、桃李文学社等。基本上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学校还创新了课堂形式,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学部在每天下午延时课堂上课前,利用校园广播开展“一米阳光心灵驿站”活动。老师们变成了主播,把励志故事、时事新闻、人间大爱、心理疏导等录制成音频,配上音乐,播放给孩子们听。以此传递正能量,帮助孩子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生活状态。
走进课堂关注老师
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学校蓬勃发展的基石。今天的教师是明天的学校。新城滨湖学校成立刚刚4年,绝大多数是年轻教师,相当一部分是新任教师。怎样帮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缩短“成长期”?校长走进课堂听课就是重要途径之一。
走进课堂听课,教师授课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的成功和不足,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都会一目了然。听完以后,和教师交流才会有的放矢,直击要害,避免大而空,隔靴挠痒。我们学校是一所新校,年轻教师居多,他们比较在意校长的听课点评和鼓励。校长多走进课堂听课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抓不住重难点、教学效果较低的现象较为常见。据此,学校着力提倡和推进有效教学。我举办专题讲座指导老师如何研读教本教参、教学设计怎么以学定教、提问的技巧、任务的驱动、教学目标达成等专题研讨,利用周三全体教师会组织老师们学习讨论相关理论。在本学期开学工作会议上,给全体老师推荐了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文章《一堂好课的标准》,请老师们自觉用来对标自己的课堂教学。平时的大会小会,我逢会必讲有效教学,一年来学校举行的有关教学及课堂管理的会议20余次。观课议课活动,把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堂课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现在老师们已经初步树立了目标、效率意识,自觉追求课堂教学效果。
校长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前瞻实践。“智慧课堂”改变着基础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催生和造就一批新时代教师,让已成格局的名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系统重新洗牌。智慧课堂上,老师不再把时间主要用在讲授新课,而是用在答疑解惑上。课堂上学生讨论互动、合作学习明显增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能较好实现因材施教。作为校长,必须走进智慧课堂,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把握智慧课堂的特征和规律,躬亲示范,引领潮流,打造课堂学习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有效、生动,学得更有趣、快乐。
走进课堂提升自我
真正的教育家都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真正的课程领导力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悟出来的。蔡林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走进课堂,基于课堂效果的提升中感悟出来的。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也源于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校长只有走进课堂,对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切实把握,才能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水平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促成教学改革成功,实现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做教学行政工作,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上学期我承担了七年级阅读的教学,课前我精心备课,精选阅读材料,课堂精炼,课后精批,课上精讲。无论工作再忙,也挤出时间,保证作业全批全改,一次也不落下。一线的课堂教学能让我保持敏锐的思维触觉,真切了解学生所思、所求、所想、所爱,把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与教师一起攻坚克难。
渡己是一种能力,渡人是一种境界。校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关注教师、渡人渡己,实现生命的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