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组织工作综述

2021-09-13 07:45 蚌埠新闻网  

祖 轩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葳蕤春华。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组织系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守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政治路线的基本定位,主动把握大局大势、聚焦主责主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善机制、狠抓落实,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服从服务中心大局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铸魂补钙,凝聚磅礴伟力

五年来,始终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内学习教育向常态化、制度化延伸,抓常抓严、久久为功。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市委班子带头示范、各级党组织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及省委意见,完善落实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引领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全面落实党委(党组)工作条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重要决策全程纪实、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等制度,推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先后集中组织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锻炼党性、改进作风、破解难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凝聚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始终紧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创新开展“千干走基层”行动,强力推进“8+2+2”专项整治和集中治理,有效解决一批长期想解决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持续优化,社会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真正赢得了口碑、汇聚了力量。

重视学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秘诀”。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校等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突出“首课”地位,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紧扣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以及全市中心工作、党员干部所需,探索实施以“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学习法”,精准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先后培训各类专业干部人才5000余人次。

固本强基,厚植组织优势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街道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基层党组织推动改革发展、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健全。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工作导向,坚持把抓好党支部作为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不断深化“1+4”工作法和组织生活“5+X”模式,持续巩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一村(社)一策”整顿31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坚持“控制总量、优化机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高标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五年来累计发展党员8000余名,其中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等重点群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薄弱领域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群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重点群众中发展党员3900余名,党员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始终坚持抓党建从工作出发、抓工作从党建入手的工作理念,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融入重大任务、融入主责主业,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抓重大任务落实的优势,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珠城大地落地见效。脱贫攻坚中,大力实施“一抓双促”工程,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因村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倒逼村级党组织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有效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基层下沉。截至2020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31.96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数达157个,全面消除“薄弱村”和“空壳村”。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党员“亮身份作承诺”等四项举措,创新“一电四问”、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等工作机制,动员组织全市7000余个基层党组织、16.4万余名党员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涌现出王长海、朱建波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新时代蚌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坚持把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有效途径,先后在农村推广“一述两评三议事”村情报告会制度,在城市社区推行“六事”工作机制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城乡基层治理效能。特别是开展“四级书记”带领万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各级组织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因村(居)制宜,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探索形成“一组一会、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先后调整、设置基层党支部(党小组)4915个,组建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4915个,织密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延伸基层党组织服务管理触角,激发基层共治共建共享活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鲜明导向,激励担当作为

五年来,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以来,始终坚持新时期好干部“20字”标准,落实省委“六选六不选”用人要求,树牢“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从作风看素养、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鲜明导向,不断优化干部育选管用工作,切实以队伍高素质保证发展高质量。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坚持在改革发展、重大斗争等一线培养锻炼、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先后58名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四级调研员职级,172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的市直单位选派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职称),104名干部因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工作中表现突出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越来越多的优秀干部在基层“大熔炉”中淬火成钢。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总结完善、借鉴运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从基层一线发现储备干部,组织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坚持在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力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的“四个一线”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在基层一线储备干部、淬炼干部、检验干部、选用干部的浓厚氛围,重视基层、重视一线的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了让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分层次组织开展干部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建立优秀干部储备库和专题库,常态化储备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坚持精准分析研判,推深做实“三案”精准管理,以“政策规定、基本信息、运行情况、优化建议”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行“一个班子一张表”,综合运用“1:X”差额比选,干部研判工作精准性得到显著提升。坚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政治标准这个“首关”,健全完善“首查首问一测评”政治素质考核考察方式,全面掌握了解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表现情况,坚决防止“带病提拔”;持续改进完善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并推行公务员平时考核实施细则,知事识人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让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需要导向;让在职的干部奋发有为,需要环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深入推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8296”工程,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巩固深化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成果,持续扩大政策红利覆盖面,真正让实干者成为“受益者”,推动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好导向,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坚持把干部交流作为盘活干部资源、优化班子结构、激发队伍活力的重要举措,建立完善干部交流长效机制,推动形成“新岗位焕发新活力”的良好局面。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地支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行为,推动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性互动机制。秉持“严管才是厚爱、担当才是负责”的工作理念,准确把握“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坚持严早严小严预防,综合运用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真正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新常态。

创优环境,汇聚发展智力

五年来,始终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为重点,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体系,创新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培养引进用好各方面优秀人才。截至2021年8月,全市累计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0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4人,培育省级人才团队70支,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皖北首位。

体制活则全盘活,体制新则事业兴。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511”人才工程,推动教育教学、医疗卫生、自贸片区、开发园区、乡村振兴等领域人才政策落地见效。评选产生首批20名“大禹英才”,人才政策集聚效应加快展现。坚持为人才松绑,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办法,拓展技术人才职称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考试范围,协助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及时兑现落实人才特区扶持政策,先后兑现事项4064项、资助资金6541万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立足全市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发挥产业、项目、科技承载优势,努力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现。五年来,先后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0余家,以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组建安徽省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安徽糯米等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果转化(蚌埠)中心,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我市彭寿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本土”院士零突破。坚持发挥重点人才工程牵引作用,组织实施“1111”人才引育计划,高质量推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园区)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产业振兴人才引育计划、“珠城工匠”培养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2021年以来,新引进培育各类人才13600余人。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统筹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积极开展“两节”慰问高层次人才活动,加强同各类人才沟通联系,主动向人才征求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开发使用“珠城人才一卡通”,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接待服务中心和高铁蚌埠南站人才服务厅,初步建成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旅活动、安居保障等全周期、一站式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各类人才“安居乐业、安心创业”的生动局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将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新的契机,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高质量组织工作,为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282

祖 轩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葳蕤春华。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组织系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守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政治路线的基本定位,主动把握大局大势、聚焦主责主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善机制、狠抓落实,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服从服务中心大局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铸魂补钙,凝聚磅礴伟力

五年来,始终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内学习教育向常态化、制度化延伸,抓常抓严、久久为功。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市委班子带头示范、各级党组织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及省委意见,完善落实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引领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全面落实党委(党组)工作条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重要决策全程纪实、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等制度,推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先后集中组织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锻炼党性、改进作风、破解难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凝聚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始终紧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创新开展“千干走基层”行动,强力推进“8+2+2”专项整治和集中治理,有效解决一批长期想解决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持续优化,社会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真正赢得了口碑、汇聚了力量。

重视学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秘诀”。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校等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突出“首课”地位,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紧扣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以及全市中心工作、党员干部所需,探索实施以“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学习法”,精准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先后培训各类专业干部人才5000余人次。

固本强基,厚植组织优势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街道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基层党组织推动改革发展、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健全。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工作导向,坚持把抓好党支部作为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不断深化“1+4”工作法和组织生活“5+X”模式,持续巩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一村(社)一策”整顿31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坚持“控制总量、优化机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高标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五年来累计发展党员8000余名,其中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等重点群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薄弱领域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群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重点群众中发展党员3900余名,党员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始终坚持抓党建从工作出发、抓工作从党建入手的工作理念,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融入重大任务、融入主责主业,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抓重大任务落实的优势,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珠城大地落地见效。脱贫攻坚中,大力实施“一抓双促”工程,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因村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倒逼村级党组织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有效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基层下沉。截至2020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31.96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数达157个,全面消除“薄弱村”和“空壳村”。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党员“亮身份作承诺”等四项举措,创新“一电四问”、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等工作机制,动员组织全市7000余个基层党组织、16.4万余名党员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涌现出王长海、朱建波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新时代蚌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坚持把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有效途径,先后在农村推广“一述两评三议事”村情报告会制度,在城市社区推行“六事”工作机制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城乡基层治理效能。特别是开展“四级书记”带领万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各级组织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因村(居)制宜,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探索形成“一组一会、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先后调整、设置基层党支部(党小组)4915个,组建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4915个,织密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延伸基层党组织服务管理触角,激发基层共治共建共享活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鲜明导向,激励担当作为

五年来,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以来,始终坚持新时期好干部“20字”标准,落实省委“六选六不选”用人要求,树牢“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从作风看素养、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鲜明导向,不断优化干部育选管用工作,切实以队伍高素质保证发展高质量。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坚持在改革发展、重大斗争等一线培养锻炼、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先后58名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四级调研员职级,172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的市直单位选派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职称),104名干部因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工作中表现突出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越来越多的优秀干部在基层“大熔炉”中淬火成钢。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总结完善、借鉴运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从基层一线发现储备干部,组织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坚持在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力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的“四个一线”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在基层一线储备干部、淬炼干部、检验干部、选用干部的浓厚氛围,重视基层、重视一线的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了让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分层次组织开展干部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建立优秀干部储备库和专题库,常态化储备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坚持精准分析研判,推深做实“三案”精准管理,以“政策规定、基本信息、运行情况、优化建议”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行“一个班子一张表”,综合运用“1:X”差额比选,干部研判工作精准性得到显著提升。坚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政治标准这个“首关”,健全完善“首查首问一测评”政治素质考核考察方式,全面掌握了解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表现情况,坚决防止“带病提拔”;持续改进完善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并推行公务员平时考核实施细则,知事识人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让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需要导向;让在职的干部奋发有为,需要环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深入推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8296”工程,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巩固深化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成果,持续扩大政策红利覆盖面,真正让实干者成为“受益者”,推动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好导向,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坚持把干部交流作为盘活干部资源、优化班子结构、激发队伍活力的重要举措,建立完善干部交流长效机制,推动形成“新岗位焕发新活力”的良好局面。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地支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行为,推动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性互动机制。秉持“严管才是厚爱、担当才是负责”的工作理念,准确把握“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坚持严早严小严预防,综合运用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真正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新常态。

创优环境,汇聚发展智力

五年来,始终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为重点,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体系,创新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培养引进用好各方面优秀人才。截至2021年8月,全市累计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0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4人,培育省级人才团队70支,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皖北首位。

体制活则全盘活,体制新则事业兴。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511”人才工程,推动教育教学、医疗卫生、自贸片区、开发园区、乡村振兴等领域人才政策落地见效。评选产生首批20名“大禹英才”,人才政策集聚效应加快展现。坚持为人才松绑,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办法,拓展技术人才职称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考试范围,协助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及时兑现落实人才特区扶持政策,先后兑现事项4064项、资助资金6541万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立足全市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发挥产业、项目、科技承载优势,努力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现。五年来,先后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0余家,以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组建安徽省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安徽糯米等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果转化(蚌埠)中心,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我市彭寿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本土”院士零突破。坚持发挥重点人才工程牵引作用,组织实施“1111”人才引育计划,高质量推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园区)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产业振兴人才引育计划、“珠城工匠”培养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2021年以来,新引进培育各类人才13600余人。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统筹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积极开展“两节”慰问高层次人才活动,加强同各类人才沟通联系,主动向人才征求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开发使用“珠城人才一卡通”,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接待服务中心和高铁蚌埠南站人才服务厅,初步建成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旅活动、安居保障等全周期、一站式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各类人才“安居乐业、安心创业”的生动局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将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新的契机,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高质量组织工作,为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