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十五中秋明月挂 身在他乡心在家

2021-09-18 07:35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中秋节,团圆日。中秋佳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许多人却因为各种原因与家人身处两地。临近中秋节,记者采访了几名在中秋节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他们既有在外求学的学生,也有在外打拼的人,还有在蚌埠工作多年的“新蚌埠人”,尽管他们的职业、身份、年龄各有不同,但对家乡和亲人都有着相同的思念。

第一次在学校过中秋

“这个中秋节不回家了,一是因为疫情防控,二是为了安心学习。”19岁的张雅文,现就读于皖南医学院,是一名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由于刚刚返校不久,加之学业繁重、疫情防控等缘故,她决定放弃回家,这将是她第一次在学校过中秋节。

在张雅文的眼里,中秋节可不是一般的节日。因为长年住校,她把中秋节看作纾解学习压力的出口,也是排遣思乡愁绪的良机。“高中时代,我在怀远县的寄宿学校上学,学习压力特别大,经常两周回家一次,平时就特别想家,所以,每年中秋一定回家。”张同学说,中秋除了能与家人团圆,还有机会见到众多的亲友,同时能美美地吃一顿大餐,这样的画面光想想就特别期待,“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边吃边聊、边喝边笑,所有人都特别开心。”

对于如何在校过中秋,张雅文说,她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学习依然扮演了主要角色。“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要学的东西特别多,所以,准备中秋节假期只玩一天,后两天继续到教室或图书馆‘报到’。”至于对家人的思念,她向记者坦言,虽然有些遗憾,但会通过视频电话送去问候,“我最想念爷爷、奶奶,他们都已经70多岁了,把我从小带到大,我要跟他们好好说说话,汇报我在学校的情况,让他们对孙女一百个放心。”

今年的中秋节一定要补上

这个中秋佳节,宋永诚准备去山东烟台出差,对于在外打拼十多年的人来说,不回家过节早已习以为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在宋永诚身上是最好的体现。

2010年,蚌埠小伙宋永诚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外地闯荡打拼,先在西安搞网络研发,后又从事程序编程,积攒一定经验后,2019年初,跳槽来到了上海一家软件科技公司,负责软件产品的市场营销,现为某大区的产品负责人。

然而,随着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小宋对家乡的思念也与日俱增。原来,自从毕业后,小宋一直忙于工作和事业,虽然工资实现了翻倍,可是自己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整天不是在公司加班,就是在外地出差,一年里能回家的机会屈指可数。仔细算算,毕业后,差不多已错过了十个中秋节。”

宋永诚坦言,之所以跳槽到上海,本来就是考虑离家近,现在仍然有家难回,心里不是个滋味。“今年中秋本来打算回去,但山东一个大客户来电,这次团圆又泡汤了。”他对记者说,为了事业他在外打拼多年,自己最对不住的就是在家的父母。为此,他最近几年每周都会打电话问候他们,“前天打视频电话,我向爸妈说明了情况,他们反过来不停地安慰我,看到他们头发白了、皱纹多了,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采访最后,宋永诚表示,这次出差一结束就马上回家,一定要把今年的中秋节补上。“离家这么多年,我打算回去多陪陪父母,再见见亲友,还要逛逛小吃街,尝尝久违的家乡味道。”

手机上的中秋团圆节

“今年中秋不回家了。”90后的刘晓,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后来通过省考成为一名“新蚌埠人”。仔细算一算,她在本地学习工作已近十年,不仅顺利在我市落户扎根,还有自己的圈子。然而,一遇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她经常为回不了老家而遗憾。

“老家离这里太远,早上8点出发下午4点才能到,坐车几乎要大半个白天。”她对记者说,因为老家地处皖南山区,每次回去只能乘坐长途汽车,一来一回就要耗费两天,像中秋这样的小长假,基本没法回去,而今年的疫情防控要求也不允许她这样做。

值得庆幸的是,刘晓有一位阿姨定居蚌埠,每当逢年遇节想家时,她都能在阿姨家找到精神的慰藉。谈及思乡之情,她对记者说,自己至今记得全家十多口围坐吃饭的场面,而年迈的外婆是她最惦念的人,“老人含辛茹苦将我带大,现在无法在她身边尽孝,我总感到心中愧疚。”

为了弥补无法团聚的缺憾,刘晓多年前给外婆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准备过节当天通过视频电话,捎去她远在蚌埠的深情问候。与此同时,节前一周,她还网购一些美食或保健品寄至家乡。最后,她表示,未来要努力工作,尽早在蚌埠安家置业,争取把家人接来一起生活。(完)

332

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中秋节,团圆日。中秋佳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许多人却因为各种原因与家人身处两地。临近中秋节,记者采访了几名在中秋节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他们既有在外求学的学生,也有在外打拼的人,还有在蚌埠工作多年的“新蚌埠人”,尽管他们的职业、身份、年龄各有不同,但对家乡和亲人都有着相同的思念。

第一次在学校过中秋

“这个中秋节不回家了,一是因为疫情防控,二是为了安心学习。”19岁的张雅文,现就读于皖南医学院,是一名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由于刚刚返校不久,加之学业繁重、疫情防控等缘故,她决定放弃回家,这将是她第一次在学校过中秋节。

在张雅文的眼里,中秋节可不是一般的节日。因为长年住校,她把中秋节看作纾解学习压力的出口,也是排遣思乡愁绪的良机。“高中时代,我在怀远县的寄宿学校上学,学习压力特别大,经常两周回家一次,平时就特别想家,所以,每年中秋一定回家。”张同学说,中秋除了能与家人团圆,还有机会见到众多的亲友,同时能美美地吃一顿大餐,这样的画面光想想就特别期待,“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边吃边聊、边喝边笑,所有人都特别开心。”

对于如何在校过中秋,张雅文说,她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学习依然扮演了主要角色。“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要学的东西特别多,所以,准备中秋节假期只玩一天,后两天继续到教室或图书馆‘报到’。”至于对家人的思念,她向记者坦言,虽然有些遗憾,但会通过视频电话送去问候,“我最想念爷爷、奶奶,他们都已经70多岁了,把我从小带到大,我要跟他们好好说说话,汇报我在学校的情况,让他们对孙女一百个放心。”

今年的中秋节一定要补上

这个中秋佳节,宋永诚准备去山东烟台出差,对于在外打拼十多年的人来说,不回家过节早已习以为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在宋永诚身上是最好的体现。

2010年,蚌埠小伙宋永诚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外地闯荡打拼,先在西安搞网络研发,后又从事程序编程,积攒一定经验后,2019年初,跳槽来到了上海一家软件科技公司,负责软件产品的市场营销,现为某大区的产品负责人。

然而,随着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小宋对家乡的思念也与日俱增。原来,自从毕业后,小宋一直忙于工作和事业,虽然工资实现了翻倍,可是自己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整天不是在公司加班,就是在外地出差,一年里能回家的机会屈指可数。仔细算算,毕业后,差不多已错过了十个中秋节。”

宋永诚坦言,之所以跳槽到上海,本来就是考虑离家近,现在仍然有家难回,心里不是个滋味。“今年中秋本来打算回去,但山东一个大客户来电,这次团圆又泡汤了。”他对记者说,为了事业他在外打拼多年,自己最对不住的就是在家的父母。为此,他最近几年每周都会打电话问候他们,“前天打视频电话,我向爸妈说明了情况,他们反过来不停地安慰我,看到他们头发白了、皱纹多了,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采访最后,宋永诚表示,这次出差一结束就马上回家,一定要把今年的中秋节补上。“离家这么多年,我打算回去多陪陪父母,再见见亲友,还要逛逛小吃街,尝尝久违的家乡味道。”

手机上的中秋团圆节

“今年中秋不回家了。”90后的刘晓,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后来通过省考成为一名“新蚌埠人”。仔细算一算,她在本地学习工作已近十年,不仅顺利在我市落户扎根,还有自己的圈子。然而,一遇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她经常为回不了老家而遗憾。

“老家离这里太远,早上8点出发下午4点才能到,坐车几乎要大半个白天。”她对记者说,因为老家地处皖南山区,每次回去只能乘坐长途汽车,一来一回就要耗费两天,像中秋这样的小长假,基本没法回去,而今年的疫情防控要求也不允许她这样做。

值得庆幸的是,刘晓有一位阿姨定居蚌埠,每当逢年遇节想家时,她都能在阿姨家找到精神的慰藉。谈及思乡之情,她对记者说,自己至今记得全家十多口围坐吃饭的场面,而年迈的外婆是她最惦念的人,“老人含辛茹苦将我带大,现在无法在她身边尽孝,我总感到心中愧疚。”

为了弥补无法团聚的缺憾,刘晓多年前给外婆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准备过节当天通过视频电话,捎去她远在蚌埠的深情问候。与此同时,节前一周,她还网购一些美食或保健品寄至家乡。最后,她表示,未来要努力工作,尽早在蚌埠安家置业,争取把家人接来一起生活。(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