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瞭望丨淮河重现捕蚬人

2019-06-08 11:11 《瞭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圣志 水金辰 刘美子

◇“上世纪末淮河污染严重,蚬子近乎绝迹,这几年淮河上又见到捕蚬子的人,儿时的味道又回来了。”

◇随着生态补偿模式倒逼责任县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做法在淮河流域展开。上游发展、下游受害的现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域共生发展新局面

2018年11 月12 日,一群大雁在七里湖湿地飞翔周海军摄/ 本刊

有“淮河鲍鱼”美誉的蚬子,独见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它们生长于河底的硬黄土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清明之前,吃蚬最是时节,肉肥而嫩美。

尽管目前已经错过了最佳时节,王家坝镇渔民余海阔仍旧不忘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推荐这一美味,“上世纪末淮河污染严重,蚬子近乎绝迹,这几年淮河上又见到捕蚬子的人,儿时的味道又回来了。”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到203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淮河目标基本实现。

从关闭“15小”、出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到开展流域水污染联防、重要闸坝防污调度和生态流量调度试点,25年来,淮河污染防治从未停歇。目前,淮河干流水质保持基本稳定,但一些重要支流水污染时有发生,淮河流域生态治理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淮河水变清了

行走于淮河两岸,许多祖辈居住于此的百姓向记者反映,以前流域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守着大河无水吃”,这些年淮河水变清了,还能灌溉了。

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一度为淮河输送了不少污染。如今,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较2013年有较大幅度增加,方格短沟蜷和河蚬,这些以往只在上游水质较好河段出现的物种,在河南周口以下河段的密度和生物量也增加不少。

淮河之滨,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村民张玉杰正在用鲍家沟的河水浇灌一簇簇盛开的鲜花。2012年,通过流转36亩土地,张玉杰扩大了花卉种植,“以前污染厂在,飘着白烟,流着毒水,不敢种植。现在,仇岗良好的水和空气滋养着它们成长,它们也在装点村庄的容貌。”

一直跟踪监督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的“淮河卫士”霍岱珊说,上世纪90年代,淮河岸边发现罹患癌症几率较高的村庄有20多个,“近些年癌症发病率在大幅度下降”。

“水质好转看得见摸得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感慨道,1994年,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断面Ⅴ类和劣Ⅴ类比例高达77%,如今已经下降到20%,2010年起,干流水质已基本稳定在Ⅲ类。

联防联治共生发展

曾几何时,淮河水污染让两岸百姓饱受辛酸苦痛。1989年,沙颍河大量污染团下泄注入淮河,淮南、蚌埠、盱眙等城镇供水告急,盱眙断水112小时;1995年,淮河发生干流污染事件,老百姓不得不在自行车后座驮上白色大水桶四处寻找地下水

污染触目惊心,治污刻不容缓。

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召开第一次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会,提出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水污染的序幕。1995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出台,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为流域水体污染治理制定法规。

清理“15小”、实施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的“零点行动”……一系列水污染执法监督检查之外,淮河流域开展了跨省河流省界水质监测、闸坝防污调度和水污染联防联治。

2015年,刚刚履新五河县环保局局长的郭冲力就碰到了一件棘手事。当年汛期,沱河上游泗县地区水位越过警戒线,在未通知下游五河县的情况下开闸下泄,五河县渔民饱受鱼蟹死亡之苦。

“就看到一股股酱油色、带有浓烈刺鼻气味的污水下来了,鱼全被呛死了。”五河县居民刘建利回忆说,当时给出的调查结果是,上游开闸将水中底泥卷起冲下,使得水溶解氧降低,加之沱湖小围网养殖密度过大,造成鱼蟹大范围死亡。

随后,两县所在地市宿州和蚌埠签订了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流域内畜禽养殖整治搬迁,工业项目需安装污染防治设备。“我们也是第一次收到1600万元生态补偿。”郭冲力说,联防后的2018年,上游来水超过2015年,损失却大幅度减少。

目前,淮河流域实现了上下游和环保、水利部门联防联治。34个联防区站点,从河南、安徽到江苏、山东,从干流到沙颍河、涡河、沂河等支流……

对跨界河流合力监督监测,如果污染物超标,上游将对下游补偿。2018年,这种用生态补偿模式倒逼责任县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做法在淮河流域展开。

蚌埠将全市4个国控水质考核断面及跨省、市界、县界断面纳入赔付或补偿范围,建立起横纵并举、干支流互融、分级考核的区域水环境补偿机制;河南省地市间均建立了水质监测站,生态补偿资金由省财政直接划拨。

目前,上游发展、下游受害的现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域共生发展新局面。

走向天蓝地绿水清

未来的淮河流域环境会是什么样?2018年11月,《规划》擘画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长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置于首位,统筹上中下游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着力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流量调度,是近年来出现在淮河水利人口中的新词。“以前主要是水资源利用、灌溉、航运和发电,并朝精细化管理发展。如今,水利还要做好生态文章,给河流留水量、给湖泊留水体,维持水生生物基本生存。”淮河水保局副局长程绪水说。

作为全国两个试点之一,自2015年10月开始,沙颍河上游(周口断面以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生态流量调度尝试。2017年起,河南省水利部门多次利用上游水库泄水给下游河道进行生态补水,通过科学确定生态流量指标,保障河道天然生态系统关键物种不消亡,保证河道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不严重退化。其中,2018年就进行了6次生态补水。

“沙颍河近两年水生态状况的改善与生态流量调度是分不开的。发展理念在变,我们水资源保护的思路也在朝水量水质保护和水生态保护转变。”程绪水说,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广生态流量调度,未来还需上游水库有生态用水库容。

目前,淮河干流水质保持基本稳定,但沙颍河、涡河等淮北一些重要支流水污染问题仍时有发生。肖幼说,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从水资源保护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淮河治污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河量仍超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流域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全国水平,与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目标80.1%有较大差距等。

仇岗村的污染厂2008年底搬走了。2018年初,仇岗污染厂区及周边新换了表层土壤,但一年多过去,记者看到阳光照耀在刚刚被雨水浸润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些许白色的化学品残留痕迹。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将这片土地纳入蚌埠市污染地块管理中,住宅、商业、学校、医院、养老场所、农业生产等开发都被列入负面清单。目前,土壤修复仍是制约这里发展的一大难题。(此为《瞭望》2019年第23期封面专题“两千里淮水降患记”系列报道之一)

124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圣志 水金辰 刘美子

◇“上世纪末淮河污染严重,蚬子近乎绝迹,这几年淮河上又见到捕蚬子的人,儿时的味道又回来了。”

◇随着生态补偿模式倒逼责任县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做法在淮河流域展开。上游发展、下游受害的现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域共生发展新局面

2018年11 月12 日,一群大雁在七里湖湿地飞翔周海军摄/ 本刊

有“淮河鲍鱼”美誉的蚬子,独见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它们生长于河底的硬黄土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清明之前,吃蚬最是时节,肉肥而嫩美。

尽管目前已经错过了最佳时节,王家坝镇渔民余海阔仍旧不忘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推荐这一美味,“上世纪末淮河污染严重,蚬子近乎绝迹,这几年淮河上又见到捕蚬子的人,儿时的味道又回来了。”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到203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淮河目标基本实现。

从关闭“15小”、出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到开展流域水污染联防、重要闸坝防污调度和生态流量调度试点,25年来,淮河污染防治从未停歇。目前,淮河干流水质保持基本稳定,但一些重要支流水污染时有发生,淮河流域生态治理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淮河水变清了

行走于淮河两岸,许多祖辈居住于此的百姓向记者反映,以前流域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守着大河无水吃”,这些年淮河水变清了,还能灌溉了。

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一度为淮河输送了不少污染。如今,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较2013年有较大幅度增加,方格短沟蜷和河蚬,这些以往只在上游水质较好河段出现的物种,在河南周口以下河段的密度和生物量也增加不少。

淮河之滨,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村民张玉杰正在用鲍家沟的河水浇灌一簇簇盛开的鲜花。2012年,通过流转36亩土地,张玉杰扩大了花卉种植,“以前污染厂在,飘着白烟,流着毒水,不敢种植。现在,仇岗良好的水和空气滋养着它们成长,它们也在装点村庄的容貌。”

一直跟踪监督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的“淮河卫士”霍岱珊说,上世纪90年代,淮河岸边发现罹患癌症几率较高的村庄有20多个,“近些年癌症发病率在大幅度下降”。

“水质好转看得见摸得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感慨道,1994年,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断面Ⅴ类和劣Ⅴ类比例高达77%,如今已经下降到20%,2010年起,干流水质已基本稳定在Ⅲ类。

联防联治共生发展

曾几何时,淮河水污染让两岸百姓饱受辛酸苦痛。1989年,沙颍河大量污染团下泄注入淮河,淮南、蚌埠、盱眙等城镇供水告急,盱眙断水112小时;1995年,淮河发生干流污染事件,老百姓不得不在自行车后座驮上白色大水桶四处寻找地下水

污染触目惊心,治污刻不容缓。

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召开第一次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会,提出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水污染的序幕。1995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出台,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为流域水体污染治理制定法规。

清理“15小”、实施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的“零点行动”……一系列水污染执法监督检查之外,淮河流域开展了跨省河流省界水质监测、闸坝防污调度和水污染联防联治。

2015年,刚刚履新五河县环保局局长的郭冲力就碰到了一件棘手事。当年汛期,沱河上游泗县地区水位越过警戒线,在未通知下游五河县的情况下开闸下泄,五河县渔民饱受鱼蟹死亡之苦。

“就看到一股股酱油色、带有浓烈刺鼻气味的污水下来了,鱼全被呛死了。”五河县居民刘建利回忆说,当时给出的调查结果是,上游开闸将水中底泥卷起冲下,使得水溶解氧降低,加之沱湖小围网养殖密度过大,造成鱼蟹大范围死亡。

随后,两县所在地市宿州和蚌埠签订了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流域内畜禽养殖整治搬迁,工业项目需安装污染防治设备。“我们也是第一次收到1600万元生态补偿。”郭冲力说,联防后的2018年,上游来水超过2015年,损失却大幅度减少。

目前,淮河流域实现了上下游和环保、水利部门联防联治。34个联防区站点,从河南、安徽到江苏、山东,从干流到沙颍河、涡河、沂河等支流……

对跨界河流合力监督监测,如果污染物超标,上游将对下游补偿。2018年,这种用生态补偿模式倒逼责任县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做法在淮河流域展开。

蚌埠将全市4个国控水质考核断面及跨省、市界、县界断面纳入赔付或补偿范围,建立起横纵并举、干支流互融、分级考核的区域水环境补偿机制;河南省地市间均建立了水质监测站,生态补偿资金由省财政直接划拨。

目前,上游发展、下游受害的现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域共生发展新局面。

走向天蓝地绿水清

未来的淮河流域环境会是什么样?2018年11月,《规划》擘画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长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置于首位,统筹上中下游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着力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流量调度,是近年来出现在淮河水利人口中的新词。“以前主要是水资源利用、灌溉、航运和发电,并朝精细化管理发展。如今,水利还要做好生态文章,给河流留水量、给湖泊留水体,维持水生生物基本生存。”淮河水保局副局长程绪水说。

作为全国两个试点之一,自2015年10月开始,沙颍河上游(周口断面以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生态流量调度尝试。2017年起,河南省水利部门多次利用上游水库泄水给下游河道进行生态补水,通过科学确定生态流量指标,保障河道天然生态系统关键物种不消亡,保证河道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不严重退化。其中,2018年就进行了6次生态补水。

“沙颍河近两年水生态状况的改善与生态流量调度是分不开的。发展理念在变,我们水资源保护的思路也在朝水量水质保护和水生态保护转变。”程绪水说,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广生态流量调度,未来还需上游水库有生态用水库容。

目前,淮河干流水质保持基本稳定,但沙颍河、涡河等淮北一些重要支流水污染问题仍时有发生。肖幼说,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从水资源保护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淮河治污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河量仍超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流域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全国水平,与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目标80.1%有较大差距等。

仇岗村的污染厂2008年底搬走了。2018年初,仇岗污染厂区及周边新换了表层土壤,但一年多过去,记者看到阳光照耀在刚刚被雨水浸润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些许白色的化学品残留痕迹。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将这片土地纳入蚌埠市污染地块管理中,住宅、商业、学校、医院、养老场所、农业生产等开发都被列入负面清单。目前,土壤修复仍是制约这里发展的一大难题。(此为《瞭望》2019年第23期封面专题“两千里淮水降患记”系列报道之一)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