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江海
“回乡创业,我最想做一个能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新农人’,让大家伙从土里刨出‘金子’,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变个样。”面对记者,第四届蚌埠市道德模范张国前说出了一番表白家乡的“土味情话”,“成立农业合作社、创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我帮105名农民实现了就业,带领全村300多户人家一起发家致富,年人均收入达20000元。这些,让我觉得心里踏实安稳,更让我感到骄傲自豪!”
1989年,张国前穿上了军装,4年军旅生涯中,积极向上的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还多次获嘉奖。张国前说:“1992年,我满怀不舍脱下了军装。退伍后,我辗转多地打工,多年努力打拼,终于从农民工变成了公司老板,但那时,我的心里始终有个遗憾。”
张国前的遗憾来自家乡。“每年春节带着家人回老家,看到村里年年没啥变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说,“那时,我常想起当初打工创业时与伙伴们的承诺,‘将来谁发展好了,一定不能忘记父老乡亲’。”正是这句承诺,一直激励着张国前。但张国前把返乡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一致反对,直到2009年,他才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燕山乡王巷村。
组织村民、挑选骨干,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调研,张国前决定从大棚草莓做起。“我先后出资200多万元,把村里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又打了两口灌溉井、十几口机井,修复年久失修的桥涵闸,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张国前说,“后来,我流转耕地500亩,投资600万元成立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领40多户村民种植大棚草莓。”
第一年,缺经验、缺技术,亏损50多万元,跟着张国前干的村民都愁得慌。张国前说:“我也很着急,干脆把大家聚在一起,跟乡亲们说‘我既然回来带着大家干,就要干好,我是共产党员,请大家相信,我一定能带着你们把特色农业干好!’”
第二年,请专家、学技术,大棚草莓喜获丰收,不仅把第一年亏损的50多万元赚了回来,还盈利60多万元,钱袋子鼓了,乡亲们脸上笑开了花。此时,张国前想的是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在把种植基地规模扩大到2000亩后,我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降低门槛,让更多低收入农民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植大棚草莓增收,社员一年比普通农户增收25000元以上。”
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1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5个,实现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0元以上,帮扶孤寡老人167名、留守儿童86名、困难群众28名,帮扶资金30余万元。这是张国前创业十余年来交出的“成绩单”,这些成绩为他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全国先进模范退役军人、安徽省劳动模范、蚌埠市道德模范等荣誉,但张国前却说:“比起荣誉,能在乡村振兴路上做‘领头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更让我觉得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