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即将开幕—— 共赴一场文明盛会

2021-10-08 08:26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文  刘 晨/图

【阅读提示】

金秋十月逢盛会,文明互鉴耀珠城。10月11-13日,“文明互鉴: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将在论坛永久会址——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开幕。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唯一一个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今年5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成功落户蚌埠。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人逢喜事精神爽,对蚌埠来说,这个秋天因大会的即将召开而分外忙碌、喜庆。蚌埠,这个因淮水而兴、因铁路而起的城市,这个“分界”南北、又融通中华的城市,这个穿越了7300年尘封的陶土历史、又昂扬而来的年轻工业城市,它的魅力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如何契合?这座城市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向八方来宾展示汇聚东西、贯通南北的立体的华夏文明?

缘聚·盛会落户蚌埠

【珠城盛事】

公元21世纪,已迈进第三个十年。

2021年5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严昭柱宣布,年会永久会址落户于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在重申论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宗旨后,他说,“选址蚌埠有助于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心灵沟通、思想交流。”

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全景

2021年10月7日,安徽蚌埠,全市上下正在抓紧论坛第六届年会即将召开的最后几天时间,紧锣密鼓进行筹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人员表示,将拿出最巧妙的设计、最精心的雕琢,全力呈现一场“世界水准、蚌埠特色”的国际盛会。景观设计的每一处细节都将注重彰显特色,将中华传统文化、“一带一路”、安徽和蚌埠因河而兴等特色元素巧妙融入其中。除了博览园,蚌埠还在市区多处景观节点设置“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主题城市景观小品,装扮市容市貌;面向全市招募青年志愿者,在大会期间提供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市内交通设施和服务水平,展示幸福蚌埠的魅力风采和市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已制订疫情防控、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落实各项安全保障和疫情防控措施。

【源来如此】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的魂魄与命脉。自古以来,世界各民族创造着自己的文化,以各自独特的民族心理与情感、执着的精神信念与追求,共同构成人类文明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历史长河。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维护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携手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以下简称“论坛”)2008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呼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倡导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与宽容,在文化领域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共识。

论坛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五届年会,得到了中央和国家部委的高度肯定和支持,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共商世界文化发展大计的世界性高端对话平台,是与博鳌亚洲论坛具有同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在我国形成了“南博鳌、北太湖”的高端对话格局。即将在永久会址——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召开的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文明互鉴: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年会活动由理事会会议、开幕式、全体大会、六个分论坛、四个专题对话、闭幕式等组成。六个分论坛主题分别是:文化多样性、一带一路、抗击疫情的文化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与减贫、科技创新;四个专题对话主题分别是:文旅融合、数字文化金融、电影人文、网络文化。

【如其所说】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崔兴浩:

我市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中枢协调”的作用,按照“论坛有深度,防控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宣传有热度,创新加速度”的工作要求,努力将年会办成一次圆满、精彩、有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共同建设中外文化交流新高地。我市将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蚌埠为契机,聚全民之智、倾全城之情服务好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积极筹备好第六届年会,通过搭建国际化大平台,为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蚌埠市社科联原主席张连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让本地/本国文化吸收外地/国外文化之长,本土文化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文化交流的前提,是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卑要不得,文化强权不可取,文化尊重应秉持。蚌埠要以盛会为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交流、传播双墩遗址发掘成果,真实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力传播大禹治水故事,深度展现中华民族战天斗地、锲而不舍、公而忘私的优良道德传统;充分利用古民居博览园的直观形态,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及和而不同等等。

碰撞·开智横贯中西

【珠城盛事】

113年前的1908年,清宣统年间,蚌埠。接通沪宁线和京奉线的南北干线津浦铁路开工兴筑,南段从浦口到峄县韩庄的工程,由英国承包。工程指挥部就设在蚌埠,工程师包恩。工程开始后,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集镇开始热闹起来。

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盛装迎接第六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召开

天津、唐山等地来的1000余名铁路技工,皖北各灾区招来的2万多名筑路民工,沿老大街和工地附近搭起了简陋的工棚,成了老蚌埠的新居民。1911年底,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蚌埠这个采珠小镇,一跃而为南北通衢、水陆枢纽。不久前还在田间耕作、被封建小农思想闭塞了半辈子的民工们,与大城市、与外国来的工程师共同生活在这里,在亲手打造这个未来交通枢纽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个小镇多元多样、互通共融的文化底色。

【源来如此】

“树里两三家,疏篱带落花。园林新雨后,梦秀渐抽芽。”这是晚清诗人胡士屋在《蚌埠道中》一诗中对当时蚌埠面貌的生动写照。晚清时期的蚌埠,仅是凤阳西北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自1908年,建桥铺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了一些科技书籍,清新的新文化之风吹入蚌埠。1911年蚌埠开办了第一所学校——宝阴学堂,打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帜,至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浪潮在蚌埠传播、激荡。文化艺术逐渐复苏、进步。新中国诞生后,蚌埠文化事业终于获得较快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歌舞戏曲不断推陈出新,文艺创作日益繁盛。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碰撞的历史。千里淮河与津浦铁路在此交会,中西文明在此激荡、融合、汇聚、发展。开埠百年,蚌埠兴起于交通,发展于商贸,成名于工业,这个中国南来北往的驿站、承东启西的节点,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发展过渡中,在西方思想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共促中,正大步向着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奋进。

今日蚌埠,不仅已成为我国南北铁路、公路和水运的重要枢纽,全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且山俊水美、会展经济发达、人才荟萃、科教资源丰富,更有着底蕴丰厚的文旅品牌,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禹文化产业园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2020年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以及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蚌埠高新区),有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禹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剧《大禹》和《石榴花开》。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古代玉器研究基地和蚌埠市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创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均在蚌埠市博物馆挂牌设立。

【如其所说】

□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欧阳庆云:

有人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这个定位,就近代史而言,是可以的。

蚌埠发达的水陆交通,尤其是铁路,加快了地区交流,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蚌埠开埠后,国内商贾云集,外国资本陆续开办企业,从津浦铁路到京沪铁路,见证了蚌埠内外贸易的发展。而在蚌埠召开这样的盛会,是对蚌埠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度认同,从地理上说,蚌埠地处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多样、过渡、交流、融合一直是蚌埠文化的主旋律,高度契合了大会的主旨。而作为长三角区域相对欠发达的城市,又能够将中国普通城市的风貌真实立体地向世界呈现。

发祥·奠基华夏文明

【珠城盛事】

公元前21世纪,蚌埠,涂山。一场盛大祭祀活动正在这里举行——“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现存的遗址展示出,这一当时的盛大活动场所面积达2000平方米,是经过精心设计营建的,有着大型而别致的T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大体再现了当时来自不同区域的氏族部落曾在此为实施某项重要任务而举行过大型聚会和祭祀活动,由此烘托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研究表明,大禹的一生与淮河中游的涂山有不解之缘。他曾以涂山氏国(即涂山氏部落,其辖区相当于今安徽蚌埠地区)为基地,治理淮河并娶该部落年轻首领涂山氏女为妻,留下了为治水而新婚离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后,他在涂山地区召开了天下诸侯(即部落首领)大会,为我国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翦伯赞教授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大禹文化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最具空前绝后意义的篇章,大禹堪称中华民族首位大英雄,亘贯古今,光耀万代。”

【源来如此】

“火车拉来的蚌埠”只在近代史中站得住脚。事实上,蚌埠文明源远流长。

考古成果表明,7300年前,双墩文化在此兴起,点燃大河文化的启蒙星火,“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小陶人“七千年前的微笑”穿透古今;4200年前,禹会诸侯,劈山导准,留下大禹文化千古佳话;2200年前,楚汉相争、决战垓下,奠定大汉文化辉煌根基。四千年前,涂山氏国就有“南音”传世。周秦前后,蚌埠一带已成歌舞之乡,且有鼓钟琴瑟古乐。汉晋以降,更曾留下许多可贵的文化遗产。奈何历代战乱,洪水频仍,至近代,几不为世人所知。

出生于四川、建功于蚌埠的大禹,聚诸侯于此;交流中西,首开丝路的大汉,奠基于此。自华夏文明发祥,蚌埠就沉淀在文化的最底层。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真实而立体地展示中华文明,蚌埠当之无愧。

如今,涂山禹王庙前,因禹而生的“东方芭蕾”花鼓灯,绽放出数千年民俗文化的百花争艳;在曾经“执玉帛者”行进的地方,荆山和璧、匠心神工,积淀玉雕文化的灵动意蕴;气候分界、南北通衢,见证着城市地标文化交流融合:古民居博览园里,450栋焕发新生的古宅,讲述着古建筑文化的活历史。

【如其所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吉怀:

多年的考古发掘,唤醒了蚌埠涂山脚下沉睡的禹会村,揭开了尘封于地下的千古之谜。这里是淮河流域的文明中心,华夏文化的发祥之地。古老文明在这里交融,历史风云在这里际会,灿烂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沉默的历史遗迹,是见证历史事件不可缺少的物证;深埋于地下的遗存,记录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消息。遗址中复杂的文化现象,是先民留给我们沉重的时代符号。蕴含着深邃文化与厚重历史的远古神话、史书典籍、文物遗存,无不诉说着淮河古渡要津的沧桑与辉煌。

□原蚌埠市政协研究室主任马祖培:

研究历史的学者们曾认为,淮河文明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此碰撞、交融的结果,后来的考古研究表明,某些淮河文化遗迹的年代甚至更早。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而地处淮畔的蚌埠涂山,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崭露着熠熠光彩,大禹的涂山之会,如今已被认为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大禹精神唤醒了淮河岸边的文明曙光,大禹显然是一种象征:群体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由中华民族先祖的精灵凝成。所以在我看来,涂山能够代表中华文明,在展示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价值。

23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