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江海
他们背着行囊,来到这座城市念大学,满怀着融入其中的期望;他们背起行囊,离开这座城市上大学,满怀着尽快归来的想念。走近他们,会感受到昂扬的青春活力,正在为融入珠城放射耀眼光芒;会看到他们身上的青春激情,正在描绘未来的无限可能。
杜宏洋:在“第二故乡”服务国际盛会
来自安徽阜阳的杜宏洋,现在是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大四学生。2018年9月,他第一次来到蚌埠,但和这座城市的故事,却要从1959年说起。
“蚌埠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7月,第二年9月,我的姥爷、姥姥考入蚌埠医学院本科五年制医疗系,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二届大学生。”杜宏洋说,“姥爷、姥姥在蚌埠学习专业知识、苦练过硬本领,也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里遇见彼此、遇见爱情。更巧的是,59年之后,我在蚌埠医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也考进了这所大学,遇见祖辈曾经奋斗、至今怀念的城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杜宏洋(左二)和同学们一起入村看望退伍老兵。
身为一名理科生,杜宏洋却对蚌埠的人文历史十分着迷。“我一直以为,要了解一座城市,首先要了解她的历史,所以每学期我都要去一次蚌埠市博物馆。”他说,“从翰墨丹青到梳影宝鉴,我在一件件精美文物前驻足观赏,它们都在向我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神奇。”
“禹风厚德,孕沙成珠”是这座城市的厚重文化底蕴,“诚信蚌埠·孝善珠城”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三地一区”两中心、“四区两基两枢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优势与定位。杜宏洋说,在了解蚌埠、爱上蚌埠后,他不再满足于做“旁观者”,而是把蚌埠当作“第二故乡”,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潮流,和蚌埠一起阔步向前。
在省运会赛场上当一名“珍珠娃”,辛勤忙碌7个多小时而不觉苦累;在新春庙会中扮演人偶、分发礼物,和小朋友们一起喜迎新春;在“颂歌献给党”蚌埠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音乐诗歌咏唱会上维持秩序,重温党的光辉历程……
杜宏洋说,在蚌求学期间,他参与过的志愿服务很多,但印象最深的是服务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成为大会志愿者后,我主要负责会前分发材料、引导与会嘉宾等工作,虽然很忙,但收获很大。”他说,“能现场聆听省长致辞,听取屠海令、刘忠范等院士专家所作的主旨演讲,亲身感受新材料带来的新动能、新生活,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现在杜宏洋最期待的,是服务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年会在蚌埠举办,‘于南北分界之地,汇聚古今人文之美,进行东西文化交流’,这样的盛会,我不能错过。看到志愿者招募公告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审核、筛选、面试,我有幸成为130名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员。”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杜宏洋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幸亲身参与上述两大盛会,并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他大学生活中最引以为豪的经历,“我相信‘脱颖而出’的我们,一定能为年会提供最优服务保障、注入青春活力,充分展现珠城青年志愿服务风采。”
热情服务、积极融入珠城的杜宏洋,在蚌求学四年收获满满:创建“医恋乡土”青年筑梦团,连续三年走进定点帮扶村开展爱心义诊等活动,累计惠及650余名村民,为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了数据支撑;带领团队摘得省2019年“三下乡”脱贫攻坚省级专项团队,省第六届、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银奖,省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他还荣获2021年安徽省“扶贫助困好青年”、安徽省“百优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评蚌埠医学院“三下乡先进个人”,先后获“亿帆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9项,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及省级大创3项,这是蚌埠乃至安徽对杜宏洋的肯定与褒奖。对此,他说:“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我成就绚丽青春、建功‘C位’之城的动力,让我对今后与蚌埠相伴相守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马丽琴、马丽云:服务家乡发展是最大的追求
马丽琴、马丽云都是土生土长的蚌埠女孩,21岁的她们现在分别就读于皖西学院中药学专业、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已经上大三了。马丽琴告诉记者:“我们俩是双胞胎,我早出生5分钟,是姐姐,她是妹妹。”
马丽琴(中)在学校参与接新生入校的志愿服务。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家乡的话,大概就是‘烟火气儿’,这熟悉的味道,无论是高楼林立的新城区,还是温馨喧闹的老城区,无处不在。”马丽云说,“离开家乡以后,我常常翻看手机里定格的美好记忆,就会想起家乡的蓝天、白云,朝霞、晚霞,老城区十字路口高大的梧桐树,黑色电线穿过茂密的枝干,上面站着欢唱的鸟儿,就像漫画一样。”
对于家乡,姐妹俩更多怀念她的南北交融、人文荟萃。“我和姐姐在禹王宫前听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在望淮塔上远眺过波涛滚滚的千里淮河,也在孙家圩子重温过红色记忆。”马丽云说,“我和姐姐出门上学后,特别喜欢给人说起家乡,说她是南北分界线,说她的兼容并蓄,说她的特色小吃,说她的人间烟火气,说她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优势所在。”
因为爱家乡,所以,每年暑假回到蚌埠,马丽琴、马丽云姐妹俩都会主动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如何服务基层、建设家乡,以及日后如何更好地宣传蚌埠,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就业。今年,姐妹俩已经是第二年参加“雁归珠城 青创未来”2021年暑期蚌埠青年人才家乡行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了。
实践活动开始后,姐妹俩来到曹山街道,马丽琴主要负责网上智慧团建工作,擅长写作的马丽云则帮忙做些文字工作。“这个实践活动特别好,能够让我俩更加了解蚌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增强归属感和对家乡的热爱,积极主动投身于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两中心的工作中。”马丽琴告诉记者,“我们俩来到曹山街道后,真正在服务珠城人民时,真切感受到了家乡变化。”
刚刚过去的暑假里,马丽云在曹山街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负责网上智慧团建工作。 江海 摄
参加实践活动后,每个工作日的8:00至11:50、14:30至17:30,姐妹俩都在曹山街道忙碌着。“那段时间最重要的事,就是作为街道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姐妹俩说,“主要就是在疫苗接种点外,为居民提供咨询、引导、登记等服务,最多的时候,我俩一下午引导15位居民注射了疫苗。”
姐妹俩至今都记得,7月22日是怎样的酷暑高温,“那天温度特别高、太阳特别热,来咨询、接种疫苗的市民还特别多,大概有100人,我们上午刚在接种点门口忙了一会,衣服就全部汗透了。”但是很开心很充实,“虽然忙得汗流浃背,但看到咨询的市民听明白了、接种疫苗的市民打上针了,就觉得自己为家乡做了应该做的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马丽琴高中曾获评蚌埠市三好学生,上大学后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马丽云曾获安徽大学学习、社会实践奖学金,获得优秀团员、暑假优秀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现在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暑假参与社会实践,热情服务家乡人民的经历,让姐妹俩更加爱家乡。她们说:“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多彩人生,毕业后‘雁归珠城’服务家乡发展,是我们最大的理想与追求。”(完)
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