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 通讯员 王海军
【阅读提示】
蚌埠是一座新兴城市,津浦铁路贯通是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唤醒了这座城市沉睡已久的历史,而且已成为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的典范。禹会村遗址七千年前的双墩文化聚落与龙山文化城址交相辉映,串起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璀璨的珍珠项链。
2006年,禹会村遗址科学考古工作正式启动,不断推进的聚落考古研究和层出不穷的新成果对禹会村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2017年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遗址本体免遭破坏的前提下,为今后的考古发掘,揭示城址布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蚌埠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现场】
公园建设紧锣密鼓
彩旗招展,机声隆隆,村前的一片田野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田野的南端,几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拔地而起,平顶八角,绿瓦飞檐,气息古朴,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下个月即将竣工,进入装修布展阶段”。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王海军告诉记者,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投资2000多万元。这是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届时将在这里展示禹会村考古遗址发掘出的部分文物,让游客穿越时空,更直观地感受到禹会村落古人类生活的场景。
博物馆背后的田野上,一个长方形考古坑呈现在眼前。在一片平整的浅坑里,记者看到底部有几处弯弯曲曲蚯蚓状凹陷。王海军告诉记者,这些凹陷就是生活在禹会村的部族房屋的“墙基”,这说明4000多年前,禹会村这个地方就有部族居住和繁衍生息。
离开“部族村落”,沿着一条小道往北行走几十米,一个大型“祭祀台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一个巨大的台基正中央,由南向北一字排列着35个“圆坑”。35个圆坑表明有35个旗杆。祭祀台基周围是“祭祀坑”,还有临时性的“工棚建筑”杂列其中。
记者从“祭祀台基”一侧摆放的一块展板上得知,“祭祀台基”是禹会村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时发现的,结合填埋大量陶器的坑状遗迹“祭祀坑”,以及临时性“工棚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断言,禹会村遗址是一处以祭祀为主的礼仪性基址,遗迹和遗物所表现出的特殊性,与传说中的“禹会诸侯”事件完美契合。
正在建设中的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记者 李茂峰 摄
“祭祀台基和祭祀坑是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中心景区,在这里我们通过现代声光技术再现当年大禹会诸侯的场景。”站在大型祭祀台基上,王海军心潮澎湃,好像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进入禹会诸侯的远古时代:极目远眺,荆涂二山巍然耸立,淮河漫流,洪水滔天。岸边垒筑的高台上正燃烧着两堆熊熊篝火,篝火旁夏后氏和涂山氏的族众们已准备猪牛等牺牲,鼎甑中散发着稻粟的香味,鬶壶中有酒浆溢出。大禹登上夯筑好的方台,主持会盟祭祀仪式。
高台正中竖立着数十面飘荡的诸侯旗帜,旗杆两旁前来会盟的诸侯,手捧玉帛,随声应和着大禹发出的号召。仪式延续了数日,大禹与来自各方的诸侯筹划治水方略,祭祀台上的篝火和宴会成为这场空前聚会的见证者,把它目睹的盛会通过考古学家的口述传达给后世……
“以后将对‘祭祀台基’进行模拟展示,通过VR技术再现当年禹会诸侯的盛景。”在祭祀坑施工现场,几位工人正在进行聚落遗址本体保护回填施工,王海军介绍,聚落遗址本体保护回填,就是在地表复原模拟考古发掘的遗迹现场,通过VR、AR等数字化展示设施,复原模拟聚落形态及考古工作场景。
据了解,公园还将建设考古体验园,选取部分考古发掘现场,征集在校大学生以及考古发烧友参与进来进行讲解,让更多的人体验考古的乐趣。还将用模拟的手法再现考古现场,让中小学生了解考古发现的乐趣,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到专业的考古知识,从多方面理解禹会村遗址的重要价值及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的社会面貌与内涵。
【穿越】
文明探源引人入胜
“虽然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但我们村早已热闹起来,每天操各种口音的人来来往往。”禹会区前郢村正对着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大门,村民陈会民告诉记者,前郢村和禹会村相邻,这里虽然守着206国道,但过去来来往往的汽车并不停留。“自从第一批‘陌生人’进驻禹会村,这里立马热闹起来”。
陈会民口中的“陌生人”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他们的到来,使禹会村遗址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试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现场考察、论证后认为,涂山一带是古代典籍记载大禹活动的重要地区,大禹在涂山会诸侯正好是夏王朝成立的前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王朝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发现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很令人鼓舞,对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意义重大。”
对禹会村遗址定性分析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便开始了有学术目的发掘规划。自2007年至2011年,对禹会村遗址先后进行了五次规模性发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文明探源课题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区域性考古的空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全程主持了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透过一系列发掘成果,他认为,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较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对其发掘,为考证与相邻地区同类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更重要的是为求证大禹治水史绩、探索江淮地区文明起源的进程以及后来如何汇聚、如何加速王朝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他在《解读禹会村》一书中介绍,蚌埠西郊的涂山脚下有个禹会村,尽管不被众人所周知,却是一个“名见经传”的地方。禹会,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相传在距今4000年前后,大禹曾经在此召集万国诸侯共商治水大计,是禹王会诸侯的地方,故得名“禹会”。禹会又叫禹墟,禹墟的称谓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的“禹墟在(涂)山西南八里”中得到了确指,这就给了涂山和禹会一个准确的坐标定位,证实了禹会的称谓由来已久。据说,为了缅怀大禹的功绩,禹会村自古就建有大禹庙。解放初期,人们在禹墟的土堆上还能看到大禹庙的遗迹和残留的石墙,经过“文革”浩劫,庙宇痕迹荡然无存。从众多的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有关大禹的事迹总会与涂山关系密切。我国拥有涂山之称的地方不在少数,拥有地上禹迹的地方也是比比皆是,但是,大都是有涂山没有禹迹,有禹迹没有涂山,即使涂山上存有禹迹,如禹王宫、禹王庙等,也多为后人根据传说而建。有涂山且能与地下禹迹相关的地点为数不多。蚌埠西郊的禹会村却与众不同,不仅有涂山和山上的禹迹,值得注意的是,在禹会村的地下还埋藏着一处面积很大的史前遗址,这处遗址的文化时代正与大禹时代相吻合。
【探究】
遗址旅游如何整合
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中晚期,这个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处于大变革、大转折时期,探明这段历史,对探索和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又因为淮河流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空白,尚存许多未知、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有待开发的古代文化,也正是考古学家多少年来所苦苦追寻的目标,寄希望以考古的手段找到解开谜团的钥匙。
“从中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禹会村遗址意义重大”。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曹天生认为,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淮河中游地区获得了许多重要考古发现,使得这一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又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对淮河中游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及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也产生了许多新认识,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表明,淮河中游地区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重要区域。
“在中华文明起源及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禹会村遗址地位突出,但遗址公园需要吸引更多人参观旅游,在参观遗址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还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真正实现古今穿越。”原怀远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原怀远县旅游局副局长李焕俭认为,禹会村遗址公园建设是传承大禹文化的良好载体,有了这个载体,可以让人们更为具体真切地感受大禹精神的伟大。大禹文化中的大禹精神可以概括为“公而忘私、形劳天下的公仆精神、勇于改革旧规的创新精神,重视调查研究、遵行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从善如流、任人唯贤、继承禅让的民主精神,发展生产、治理河川、心系民生的民本精神。”大禹文明中的大禹精神对目前蚌埠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遗址旅游应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大禹精神形象化,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无穷的精神力量。”
遗址旅游以大禹文化和古迹为主线,串联起涂山-白乳泉风景区,人们可以探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留下的大量遗迹,同时感叹大自然的雄、奇、险、秀、幽、旷。享誉全国的怀远石榴、被誉为“东方芭蕾”的民间艺术瑰宝花鼓灯,以及涂山禹王庙会等,都可以作为遗址公园旅游的延伸,“旅游产品线越丰富,越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一游。”
事实上,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也对旅游功能进行了综合考量。规划外部和内部两条旅游路线。规划中的“外部游线”,即是一条遗址公园与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的联动路线,荆山、涂山——淮河、天河——遗址公园,包括沿206国道和现状乡道的公路游线,沿淮河大堤骑行路线,沿淮河及天河的水上游线。规划的“内部游线”分为东、中、西三条。中线是公园最主要的游线,即遗址展示线,由北向南串联公园最重要的三个遗址展示区域,连接公园南北两侧主入口和禹会村遗址博物馆。西线为公园的次要游线,即滨河景观展示线,布局在206国道以东的区域,串联国道以东的滨河农田景观及两处码头,其主要功能是休闲观光。东线为农田景观展示线,以大地农田景观为主要展示体验内容,将着力打造集中展示古代农业、水田、旱田等农业种植为主的大地农田景观观赏系列活动,如开展农业采集、原始捕捞等活动。
作为配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将利用禹会村和前郢村民居建筑,进行建筑和院落改造更新,融入禹会村遗址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发展特色餐饮、情景表演等。届时的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将会成为感受文化魅力、汲取精神力量,集旅游休闲观光与农田景观观赏活动于一体令人流连忘返的乐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