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节前餐桌,气正风清清几许

2022-01-21 08:33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 晨/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将餐桌文明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光盘行动”的开展,餐桌浪费现象在蚌埠渐行渐远。岁末年初,企业年会、家庭聚会、婚嫁宴请增多,人们餐饮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餐桌文明是否“涛声依旧”?近日蚌报融媒体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勤俭节约看得见

“这盘子里还剩点牛肉谁打包?”“我们已经打过了,这牛肉你就打包带走吧!”1月8日中午,一场婚宴在维也纳宴会中心举办,13时50分许,客人渐次离座,临走前让服务员拿来打包袋,将没有吃完的四喜丸子、红烧牛肉和清炖鸡打包。客人散去,桌上的盘子和碗里除了不好打包的汤汤水水外,已没有多余的菜肴。

“现在这样真好,吃不完就打包,既不浪费食物,收拾起来也省心。”望着空空如也的盘子和大碗,服务员吴侠高兴地说,“现在将吃不完的菜肴打包带走,在蚌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与过去相比,蚌埠人的文明程度有了极大提高。平时,遇到没准备打包的客人,只要我们提醒一下,他们也会很高兴地将剩菜打包。”

吴侠告诉记者,她高中毕业后就在餐厅当服务员,至今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0个年头。每天接待就餐客人,她亲眼见证了蚌埠餐桌上的变化。过去,很多人请客吃饭讲排场,点菜的时候总是“眼大肚皮小”,明明已经够吃了,偏偏还要多加两个菜,多加的菜不是为了吃,而是用来“壮脸面”。

吃不完也没有人愿意打包,觉得那样做是一件丢脸的事。现在真是画风大变,无论是亲朋好友聚会,还是婚宴或商务宴请,吃不完就打包已成为一种习惯,不仅没有人觉得不好意思,相反大家还会为打包“点赞”。为了方便客人打包,每家饭店都为客人准备了打包袋打包盒,服务员看到客人吃得差不多了,会将打包袋打包盒送到桌前,提醒一下客人,这时客人总会说“谢谢”。

饭店包间温馨提示牌

“过去婚宴浪费最为惊人,看着那么多的菜白白倒掉,真让人心痛!”同为餐厅服务员,李纳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几年前发生的餐饮浪费现象。李纳告诉记者,她中学毕后就进餐厅当服务员,她工作的餐厅大都装修档次较高,进店消费的客人以商务宴请为主,婚宴也是餐厅的主打业务。商务宴请对价格并不敏感,客人要的是档次,吃的是体面,所以喜欢点高档菜,在数量上总是以吃不完为荣。对于商务活动而言,吃饭是一种交际需求,很少有客人会打包。“真是说变就变,同样是商务宴请,现在的客人点菜时讲排场的情形已经不多见了,而吃不完打包也成为常态。”

按照蚌埠的婚宴习俗,无论消费档次高低,必上整鸡、整鱼、四喜丸子、红烧肉等“硬菜”,经常是婚宴结束后,很多“硬菜”客人连筷子都没有动一下。过去很少有客人愿意打包,感觉这样做很丢分,由于大家缺少打包的习惯,饭店也不准备打包袋,这些整鸡整鱼就会被一股脑地倒进泔水桶,看着真心痛!

改变开始于蚌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了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使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自觉,几年来,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市餐饮企业和广大市民发出“反对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倡议书。各行各业、广大市民积极行动,从一粥一饭做起,向各种餐饮浪费现象说“不”。上小份菜、适度点餐、吃不完打包等节约行为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餐桌文明拂春风

“我们这里的菜都是小份的,可点的品种多,又不浪费,很受大家欢迎。”晚上7时,正是饭店上客高峰时段,张公山餐饮一条街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火锅店老板李锦程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小份菜,点多少吃多少,别浪费!”

李锦程告诉记者,他的火锅店已经开了十个年头,来就餐的大多是“回头客”,过去提供的都是大份菜,为了配合“光盘行动”,将大份改成了小份,花过去一样的钱现在可以买两份,小份菜好处多多:同样的花费吃的菜品多一倍,分量少,不浪费,更符合勤俭节约精神。

“大家愿意来捧场,图的是服务,讲的是实惠,多替客人着想,客人自然很开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用“小份菜”吸引客人的并不止李锦程的火锅店。1月10日傍晚6时50分,记者在蓝天路餐饮一条街看到,很多饭店的菜肴都用小碗盛放。在一家名为“陈记家常菜”的饭店里记者看到,餐桌前三三两两坐着正在吃饭的客人,他们面前大多只有一两个菜,最多也不超过三样。正在用餐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家住在附近的金山花园,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午餐在各自单位的食堂解决,晚上就下馆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好在现在都是小份菜,两个人各点一份,花费不到20元。省事又省钱,真是一举两得。”

位于淮河路的公交站台公益广告

“饭店经营要紧盯市场需求,当节约成为大家的共识时,就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否则很难在市场上生存。”“金华小鸭煲”老板常新华告诉记者,前几年,鸭煲都是整只炖大砂锅盛,现在一只鸭子煲好后要分成五六份,用小砂锅盛,两个人一锅刚刚好。说起经营策略的改变,常新华介绍,现在点一桌子菜大吃大喝的场面已经很难看到了,到店就餐的客人中,家庭就餐约占6成,剩下的是三五好友相约而来。现在家庭小型化,年轻人带着孩子一共才三口或四口人,而更多的是夫妻两人一同来就餐。“分量大,价格高还吃不完,很难适应客人需求。”

“过去一个人一碗汤,还要再要一盘孜然羊肉、一份饼,现在两个人一碗汤,另外只要一份饼。”航华路一家羊肉汤店,正在这里用餐的李先生坦然地说,过去即使吃不完,也要多点一些,否则既怕被人看不起,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蚌埠开展“光盘行动”以后,这种认识早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吃多少点多少,践行勤俭节约好传统,不会觉得丑,反而因传承了美德而感到自豪。

在连日的调查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现象。过去几乎每一家饭店的大堂里都在醒目处贴着“光盘行动”的大幅标语,而现在多数酒店将勤俭节约的提示语设计成精美的即时贴,贴在餐桌的一角。所用的话语也充满温情。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资充裕的时代,一些人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这一美德,一场轰轰烈烈的光盘行动,唤回了这种美德,而当价值观回归后,勤俭节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蔚涛认为,大张旗鼓的宣传行动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将勤俭节约美德内化为一种习惯,“经过内化的行为不需要别人再提醒,也会贯穿他的行为始终,很多老年人终其一生仍坚守节约的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我们要劝客人打包,现在根本不用提醒,客人也会索要打包袋。”蚌埠市餐饮烹任协会副会长李绍好告诉记者,协会曾经在会员企业内开展一次调查活动,从调查的情况看,现在餐饮酒店打包袋的用量很大,说明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就打包已成为蚌埠市民餐饮消费的常态。为了杜绝浪费,各饭店也加强了后堂管理,食材出菜率明显上升。

记者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开展光盘行动以来,本市饭店泔水产出量“飞流直下”。以收集泔水为业的经营户贾士兵告诉记者,过去一家大酒店一天产生的泔水能拉两车,现在收集一车泔水得走街串巷跑几家。

教育要从娃娃抓

“农民伯伯种粮食不容易,咱们吃多少盛多少,千万不能浪费……”1月10日,一实校初中部学期末最后一次在学校午餐,上午11时30分,七(四)班同学排队打饭,班主任吴老师反复叮嘱要珍惜粮食。吴老师告诉记者,他出身教师世家,从父辈那里传承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教30多年来,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勤俭节约,还将文明用餐、节约粮食当成德育教育的必修课。“尽管平时课上课下不停地说,每次学生用餐时还是习惯性地再唠叨唠叨。”

记者在现场看到,打饭时每位同学都小心翼翼,开始盛得不多,吃完后再稍稍添加。施米乐同学告诉记者,去年刚进初中部时,不少同学“眼大肚皮小”,总以为自己很能吃,由于盛得多,经常有吃不完的情况。在吴老师的教导下,现在全班同学都采取了“n-1”的盛饭方式。所谓“n-1”,就是感觉到自己能吃下三铲子米饭,打饭时就先盛两铲子,如果感觉能吃下两铲子,打饭时就先盛一铲子,不够吃再添。“这样虽然可能会吃‘回头碗’,但却杜绝了浪费现象。”

“节约粮食,践行光盘,从你我做起。”1月18日中午,记者看到蚌埠铁中大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不停地滚动着文明餐桌的宣传标语。走进食堂,但见有的同学正在吃饭,有的同学正将空空的餐盘送到指定回收处。高一同学王磊告诉记者,由于同学们都是“00后”,没有经历过缺穿少吃的年代,勤俭节约意识并不强,过去经常能看到学生打得多吃得少,吃不完就倒掉,经过学校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如今很少再能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点滴做起,将口号变成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爱粮节约,合理消费,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虽然已经临近放假,但用餐时段蚌埠医学院食堂仍在循环播放餐桌文明宣传稿,院后勤集团相关负责人王文礼告诉记者,餐桌是检验学生文明素养的一扇“窗口”,自光盘行动开展以来,院后勤集团就将制止餐饮浪费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教育学生做到不剩饭、不剩菜,从点滴做起,展示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经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推动和光盘行动的春风化雨,无论是餐饮行业,还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勤俭节约已经深入人心,蔚成风气。但采访中仍看到浪费现象并没绝迹,尤其是学校食堂里仍有学生用完餐后,餐盘里剩下不少食物,离开食堂前一股脑地将剩下的食物倒进泔水桶。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坚持‘两手抓’,既需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又需要宣传教育,引导倡导,特别是光盘行动应从娃娃抓起。”社会学者、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蔚涛认为,中国经历了由物资极度贫乏到物资极大丰富的历史跨越,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不少人抛弃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浪费为荣,以奢侈为傲,这是“初贫乍富”后的畸形心理在作怪。通过大力宣传倡导,如今已实现价值回归,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由于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物资短缺的时代,他们对节约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才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86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 晨/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将餐桌文明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光盘行动”的开展,餐桌浪费现象在蚌埠渐行渐远。岁末年初,企业年会、家庭聚会、婚嫁宴请增多,人们餐饮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餐桌文明是否“涛声依旧”?近日蚌报融媒体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勤俭节约看得见

“这盘子里还剩点牛肉谁打包?”“我们已经打过了,这牛肉你就打包带走吧!”1月8日中午,一场婚宴在维也纳宴会中心举办,13时50分许,客人渐次离座,临走前让服务员拿来打包袋,将没有吃完的四喜丸子、红烧牛肉和清炖鸡打包。客人散去,桌上的盘子和碗里除了不好打包的汤汤水水外,已没有多余的菜肴。

“现在这样真好,吃不完就打包,既不浪费食物,收拾起来也省心。”望着空空如也的盘子和大碗,服务员吴侠高兴地说,“现在将吃不完的菜肴打包带走,在蚌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与过去相比,蚌埠人的文明程度有了极大提高。平时,遇到没准备打包的客人,只要我们提醒一下,他们也会很高兴地将剩菜打包。”

吴侠告诉记者,她高中毕业后就在餐厅当服务员,至今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0个年头。每天接待就餐客人,她亲眼见证了蚌埠餐桌上的变化。过去,很多人请客吃饭讲排场,点菜的时候总是“眼大肚皮小”,明明已经够吃了,偏偏还要多加两个菜,多加的菜不是为了吃,而是用来“壮脸面”。

吃不完也没有人愿意打包,觉得那样做是一件丢脸的事。现在真是画风大变,无论是亲朋好友聚会,还是婚宴或商务宴请,吃不完就打包已成为一种习惯,不仅没有人觉得不好意思,相反大家还会为打包“点赞”。为了方便客人打包,每家饭店都为客人准备了打包袋打包盒,服务员看到客人吃得差不多了,会将打包袋打包盒送到桌前,提醒一下客人,这时客人总会说“谢谢”。

饭店包间温馨提示牌

“过去婚宴浪费最为惊人,看着那么多的菜白白倒掉,真让人心痛!”同为餐厅服务员,李纳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几年前发生的餐饮浪费现象。李纳告诉记者,她中学毕后就进餐厅当服务员,她工作的餐厅大都装修档次较高,进店消费的客人以商务宴请为主,婚宴也是餐厅的主打业务。商务宴请对价格并不敏感,客人要的是档次,吃的是体面,所以喜欢点高档菜,在数量上总是以吃不完为荣。对于商务活动而言,吃饭是一种交际需求,很少有客人会打包。“真是说变就变,同样是商务宴请,现在的客人点菜时讲排场的情形已经不多见了,而吃不完打包也成为常态。”

按照蚌埠的婚宴习俗,无论消费档次高低,必上整鸡、整鱼、四喜丸子、红烧肉等“硬菜”,经常是婚宴结束后,很多“硬菜”客人连筷子都没有动一下。过去很少有客人愿意打包,感觉这样做很丢分,由于大家缺少打包的习惯,饭店也不准备打包袋,这些整鸡整鱼就会被一股脑地倒进泔水桶,看着真心痛!

改变开始于蚌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了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使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自觉,几年来,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市餐饮企业和广大市民发出“反对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倡议书。各行各业、广大市民积极行动,从一粥一饭做起,向各种餐饮浪费现象说“不”。上小份菜、适度点餐、吃不完打包等节约行为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餐桌文明拂春风

“我们这里的菜都是小份的,可点的品种多,又不浪费,很受大家欢迎。”晚上7时,正是饭店上客高峰时段,张公山餐饮一条街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火锅店老板李锦程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小份菜,点多少吃多少,别浪费!”

李锦程告诉记者,他的火锅店已经开了十个年头,来就餐的大多是“回头客”,过去提供的都是大份菜,为了配合“光盘行动”,将大份改成了小份,花过去一样的钱现在可以买两份,小份菜好处多多:同样的花费吃的菜品多一倍,分量少,不浪费,更符合勤俭节约精神。

“大家愿意来捧场,图的是服务,讲的是实惠,多替客人着想,客人自然很开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用“小份菜”吸引客人的并不止李锦程的火锅店。1月10日傍晚6时50分,记者在蓝天路餐饮一条街看到,很多饭店的菜肴都用小碗盛放。在一家名为“陈记家常菜”的饭店里记者看到,餐桌前三三两两坐着正在吃饭的客人,他们面前大多只有一两个菜,最多也不超过三样。正在用餐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家住在附近的金山花园,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午餐在各自单位的食堂解决,晚上就下馆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好在现在都是小份菜,两个人各点一份,花费不到20元。省事又省钱,真是一举两得。”

位于淮河路的公交站台公益广告

“饭店经营要紧盯市场需求,当节约成为大家的共识时,就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否则很难在市场上生存。”“金华小鸭煲”老板常新华告诉记者,前几年,鸭煲都是整只炖大砂锅盛,现在一只鸭子煲好后要分成五六份,用小砂锅盛,两个人一锅刚刚好。说起经营策略的改变,常新华介绍,现在点一桌子菜大吃大喝的场面已经很难看到了,到店就餐的客人中,家庭就餐约占6成,剩下的是三五好友相约而来。现在家庭小型化,年轻人带着孩子一共才三口或四口人,而更多的是夫妻两人一同来就餐。“分量大,价格高还吃不完,很难适应客人需求。”

“过去一个人一碗汤,还要再要一盘孜然羊肉、一份饼,现在两个人一碗汤,另外只要一份饼。”航华路一家羊肉汤店,正在这里用餐的李先生坦然地说,过去即使吃不完,也要多点一些,否则既怕被人看不起,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蚌埠开展“光盘行动”以后,这种认识早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吃多少点多少,践行勤俭节约好传统,不会觉得丑,反而因传承了美德而感到自豪。

在连日的调查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现象。过去几乎每一家饭店的大堂里都在醒目处贴着“光盘行动”的大幅标语,而现在多数酒店将勤俭节约的提示语设计成精美的即时贴,贴在餐桌的一角。所用的话语也充满温情。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资充裕的时代,一些人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这一美德,一场轰轰烈烈的光盘行动,唤回了这种美德,而当价值观回归后,勤俭节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蔚涛认为,大张旗鼓的宣传行动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将勤俭节约美德内化为一种习惯,“经过内化的行为不需要别人再提醒,也会贯穿他的行为始终,很多老年人终其一生仍坚守节约的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我们要劝客人打包,现在根本不用提醒,客人也会索要打包袋。”蚌埠市餐饮烹任协会副会长李绍好告诉记者,协会曾经在会员企业内开展一次调查活动,从调查的情况看,现在餐饮酒店打包袋的用量很大,说明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就打包已成为蚌埠市民餐饮消费的常态。为了杜绝浪费,各饭店也加强了后堂管理,食材出菜率明显上升。

记者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开展光盘行动以来,本市饭店泔水产出量“飞流直下”。以收集泔水为业的经营户贾士兵告诉记者,过去一家大酒店一天产生的泔水能拉两车,现在收集一车泔水得走街串巷跑几家。

教育要从娃娃抓

“农民伯伯种粮食不容易,咱们吃多少盛多少,千万不能浪费……”1月10日,一实校初中部学期末最后一次在学校午餐,上午11时30分,七(四)班同学排队打饭,班主任吴老师反复叮嘱要珍惜粮食。吴老师告诉记者,他出身教师世家,从父辈那里传承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教30多年来,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勤俭节约,还将文明用餐、节约粮食当成德育教育的必修课。“尽管平时课上课下不停地说,每次学生用餐时还是习惯性地再唠叨唠叨。”

记者在现场看到,打饭时每位同学都小心翼翼,开始盛得不多,吃完后再稍稍添加。施米乐同学告诉记者,去年刚进初中部时,不少同学“眼大肚皮小”,总以为自己很能吃,由于盛得多,经常有吃不完的情况。在吴老师的教导下,现在全班同学都采取了“n-1”的盛饭方式。所谓“n-1”,就是感觉到自己能吃下三铲子米饭,打饭时就先盛两铲子,如果感觉能吃下两铲子,打饭时就先盛一铲子,不够吃再添。“这样虽然可能会吃‘回头碗’,但却杜绝了浪费现象。”

“节约粮食,践行光盘,从你我做起。”1月18日中午,记者看到蚌埠铁中大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不停地滚动着文明餐桌的宣传标语。走进食堂,但见有的同学正在吃饭,有的同学正将空空的餐盘送到指定回收处。高一同学王磊告诉记者,由于同学们都是“00后”,没有经历过缺穿少吃的年代,勤俭节约意识并不强,过去经常能看到学生打得多吃得少,吃不完就倒掉,经过学校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如今很少再能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点滴做起,将口号变成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爱粮节约,合理消费,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虽然已经临近放假,但用餐时段蚌埠医学院食堂仍在循环播放餐桌文明宣传稿,院后勤集团相关负责人王文礼告诉记者,餐桌是检验学生文明素养的一扇“窗口”,自光盘行动开展以来,院后勤集团就将制止餐饮浪费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教育学生做到不剩饭、不剩菜,从点滴做起,展示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经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推动和光盘行动的春风化雨,无论是餐饮行业,还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勤俭节约已经深入人心,蔚成风气。但采访中仍看到浪费现象并没绝迹,尤其是学校食堂里仍有学生用完餐后,餐盘里剩下不少食物,离开食堂前一股脑地将剩下的食物倒进泔水桶。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坚持‘两手抓’,既需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又需要宣传教育,引导倡导,特别是光盘行动应从娃娃抓起。”社会学者、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蔚涛认为,中国经历了由物资极度贫乏到物资极大丰富的历史跨越,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不少人抛弃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浪费为荣,以奢侈为傲,这是“初贫乍富”后的畸形心理在作怪。通过大力宣传倡导,如今已实现价值回归,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由于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物资短缺的时代,他们对节约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才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