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馨
2021年7月,国家颁布“双减”政策,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小学三到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取消小学阶段期中考试,一二年级期末考试不予采用笔试等。
今年是一二年级不采用笔试的第一年,尽管考试前的紧张氛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考前还是感受到了种种不适应。多少年来,中国的教育方式铸就了无数的“鸡妈”、“鸡娃”,学习的维度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批又一批的家长,在这种“鸡血”的模式下,已然习惯了。“双减”政策落地5个月后,我们逐渐感受到了一些变化:作业量有所减少、家长群被@的概率大幅降低、课外练习几乎不再在书包里出现……慢慢地,我们将远离只看分数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相反,我们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维度升级。
拿一二年级来举例。今年开始,除了取消期中考试,最引人关注的是低年级由笔试调整为口试。传统笔试,考核的是孩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将笔试改为口试,就要求孩子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用语言思维把所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不但考核了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考核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对能力等。考核范围更广、要求更高,对孩子的多项能力给予了一定的激发。
许多年来,孩子们每一学期的埋头苦干,到头来的目标好像只有一个——期末取得好成绩。但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即社会”。学校就是一个简化了的缩小版社会,孩子们在这里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里的知识,还有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集体等社会能力。“双减”之后的考试改革,正在逐步体现学校对孩子其他能力发展的重视。这种改革是值得拥护和支持的。另外,新的考核模式,对于在笔试中不占优势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一次重新认知自己的机会——“我能做得很好”。考过试后就有很多孩子反馈自己得了A,他们很开心。这是个好现象,至少在这一次考试中,许多孩子出现了“逆袭”,这对重新树立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帮助。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小学阶段的学习(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学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小学课业内容相对浅显,一般孩子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之所以在成绩上会有所差异,除了个体发展水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于自我认知的不清晰以及自信心的缺失。
《硅谷超级家长课》的作者埃丝特•沃西基既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她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学校,评价教师好坏的标准是课程难度的高低,而教师绩效取决于每学期挂科的学生数量。对此,作者非常反对。作者认为,在学业上之所以能够达到“精通”,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如果一个孩子在第一次练习时就受到了“打击”,比如不及格或出现在本子上的“红叉叉”很多,那么他们会很难复原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上就无法达成“反复练习”的目标,自然很难达到“精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入学就觉得自己很“差劲”,直接把自己列入“差等生”的行列而无法自拔的原因之一。
孩子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那么重要,埃丝特•沃西基了解这一点,所以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修改错误的机会,改多少次都可以。而他们最终的分数,是以他们修改完成后的结果而给出的。这对孩子们来说太重要了!因为这意味着可能每个孩子都能在第一次完成作业或测试时获得很高的分数。作者的做法有效地消除了孩子们在面对作业或测试时的紧张感和功利心,引导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只看重分数。心态调整了,学习真的就不是难事了。
我们再把视角拉回到当下。“双减”政策落地后,我们观察到一些细节:有的老师已经不在试卷上批改分数了,有的老师开始设计游戏式闯关任务以达成学习目标,有的老师多以鼓励和发现孩子优势帮助孩子成长……这是个可喜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充满新奇、挑战、希望和憧憬的“学乐场”。在这里,他们将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学会与人相处相交,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学会如何让自己成为更受欢迎的人。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原生能力和可塑造性,在孩子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所有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由成年人引导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给予他什么样的引导,他反馈给我们的就是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当我们质疑孩子为什么总学不好时,成年人要反思:是不是我的“榜样”做得不够好?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好?
我们要相信,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三翻六坐九爬”到会走跑跳,哪一个不是在学习呢?孩子表现出抗拒了吗?没有,并且他们一直都做得很好。所以,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既要把维度放开,更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发现并挖掘孩子的成长优势,规范引导孩子各项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帮助孩子们建立足够的自尊和自信,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孩子们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
“双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用“得到”教育专家沈祖芸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话题——“双减”是教育目标的回归,是让孩子学会自主,让人能够更好地成为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