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老人的钱, 为什么这么好赚?

2022-03-25 08:44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银发经济”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让商家垂涎三尺。面向老年人群的“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银发消费领域的各种乱象也频频出现,专门针对老龄人口的种种消费“陷阱”花样不断翻新,让一些老年人大呼“防不胜防”。老人的钱,为什么这么好赚呢?一些无良商家的套路是怎样设置的?老人们又应该如何判断、鉴别?

挂“驴头”卖“鸭肉”

81岁的齐大爷最近很生气,因为遭遇到了“挂驴头卖鸭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齐大爷住在我市某城乡接合区域,这天傍晚,他在农贸市场门口看到,新来了一个“很干净整洁”的摊位,“我凑近了一看,是卖驴肉的。包装好的那种,盒子上那毛驴印得可大有精神了。卖货的说,30元一盒,50元两盒,真空包装的五香驴肉。我们老两口正琢磨晚上吃啥呢,我想着有年头没吃过驴肉了,就买这个吧。”

欢欢喜喜地把驴肉带回了家,齐大爷和老伴儿晚饭就蒸了一块,“吃着吃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虽然佐料味儿很重,但是肉的口感,怎么嚼都不像驴肉。”老两口不敢吃了,齐大爷还被老伴儿数落了好一会儿。“第二天一早我就跑到菜市场,结果那个摊子没有了,晚上也没出摊。”没办法的齐大爷,这才想起来仔细看包装盒,戴上花镜瞅了半天才看见,盒子上大大的毛驴画面旁边写的是“驴肉口味”,只是和超大号的“驴肉”两个字相比,“口味”这两字儿就小得实在让人容易忽视。

气鼓鼓的齐大爷转了三趟车,来到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虽然就是50块钱的事儿,但是太气人了!这到底是啥肉?我得搞清楚。”

齐大爷本以为还要化验才能知道成分,可接待他的高先旭仔细看了看包装就发现了端倪。

“背面右下角这里有配料表,标注了成分。”高先旭说,“主要成分是鸭肉,还有一些调味品和添加剂。”一番调查后他们发现,食品没有变质,也没有违法添加,但不是驴肉,而是用鸭肉制作,用大量调料仿出类似驴肉的口味。“最主要的问题,‘口味’两个字很小,视力下降的老人肯定是看不清、注意不到,包装盒背面的配料表是在深黄色的背景上用浅黄色颜料印制的,字也很小,给老人辨认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直到高先旭指出,齐大爷举着放大镜、戴着老花镜才看清配料表。“上当了上当了,我说驴肉怎么这么便宜!”眼神不好又图便宜的齐大爷,通过市1231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与食品生产厂家的协调,最终拿到了部分退款。

“免费”而“有效”的检测

和齐大爷的偶然“踩坑”相比,74岁的段阿姨,这些年来可谓是“踩坑”无数。从展会营销到“北京特供”,从网络拼单到养生讲座,段阿姨说,为了治好病,十年间自己被坑了数万元。“初级阶段”的保健品消费陷阱说辞都是一样的,“没效果去找,对方就说因为我还没用够几个疗程,个人体质不同,起效有快有慢。”几年下来段阿姨下决心不再乱买,但这两年全新的套路,让她又“防不胜防”。因为“免费”而“有效”。

她在买菜的小街里看到了一家“健康管理”门面,营业员热情地拉她进去看看。“我不想进去的,但是他们说绝对不用花一分钱,只是讲授保健知识,我就进去了。”进了店,段阿姨发现这里确实不卖任何东西,只有几台检测仪器,有一个穿白大褂的看起来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讲授保健知识,给老年人做检测。

一会儿,接待完前面的两位老人后,“医生”热情地给她做了“检测”。“他问我有什么问题,我就说我有‘三高’。”“医生”马上给段阿姨抽了一点血,放在仪器上一番操作,然后仪器上方的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影像。“你看,这就是你的血液分析,黏稠度很高啊。”“医生”一边说着,一边又对着血液样本滴了一滴什么,电脑屏幕上,原本红色与透明相间的、看起来仿佛“细胞”的画面上,透明的部分迅速凝聚起来,形成了一条。“看起来比粉条还粗,好像还黏糊糊的,我都被吓着了。”段阿姨说,被吓坏的自己马上求助于眼前的“医生”,对方却说不着急,一次的检测不能代表全部,让她放10块钱在店里,领一个小礼品,只要段阿姨“诚信”地第二天还来做检测,这10块钱就还给她。“医生说放钱是怕我忘记,为了提醒。说实话这个时候我有点不愉快,但是就10块钱嘛,他给的礼品价值明显超过10块钱,我就答应了。”

第二天,段阿姨再去店里,“医生”果然守信地把10块钱还给她。然后其他事情和前一天一样,显微镜下,“粉条”再现,段阿姨这次放心地押了50块钱。第三天再去时,“医生”继续守信、热情、“专业”。三番五次之后,段阿姨已经高度信任了这家店和这位“医生”,几次的“检测结果”也基本相同,这时段阿姨的心情已经比对方还要急切。此时医生说话了,“这个周六,我们邀请了上海的××老专家在××酒店搞讲座,免费的,你要不要去看看?”

段阿姨当然去了这家高档酒店,当然听了“老专家”的课,当然买了“老专家”推荐的药,5000多元。“吃了两个月之后我又去店里检测了,这次血液明显不怎么黏稠了。画面上透明的部分少多了,医生怎么扒拉,也没有变成粉条样。”这么明显的效果,让段阿姨非常开心,她又继续去听讲座、买药,在这个“医生”的“检测”下,她的血液黏稠情况不断改善,直到这年11月的例行体检。

“体检报告单上,我的血脂、血糖、血压什么的,跟去年基本一样,哪有改善?”段阿姨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不是被骗了。“我气得血压都上来了,回来想了两天,觉得应该再去找他,过了两三天我再去那个店,已经关门了。”

免费必是骗局 长寿要靠自己

        齐大爷的故事和段阿姨的经历,其实代表了当今老人在消费领域的两大弱点:身体功能下降造成的辨别能力降低和盲目追求健康长寿造成的轻信、防范意识减弱。

        针对老人的视、听等功能下降,无良商家采用小字印刷、套路优惠、口头承诺等方式,蒙蔽了很多齐大爷这样的消费者。针对老年人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不法商家看准需求强烈,虚假、夸大宣传保健品功效,再加上养生讲座上各式专家“轮番上阵”,免费检测、赠送小礼品等小利加以“引诱”,就有许多段阿姨这样的消费者“上杆子”送钱。

        要避免踩坑,其实也并不很难。“首先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最好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商家,切忌通过会销、传销等非法途径购买,并注意辨别产品真伪。面对低价、特别是所谓免费等促销活动,一方面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贪图小便宜;另一方面要留意保存消费凭证,一旦出现侵权事件,及时维权。面对专家宣传,要认清专家资质,不盲听盲信。如需就医或者咨询,还是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医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主任吕永远分析。此外,大额支出要及时和家人、子女沟通,小额消费时实在看不清、听不明,可以向信誉度好的商家的工作人员咨询,或请身边年轻人帮助。

         作为酒店等场所提供方,看到不明来路的“保健论坛”“养生讲座”来租场地,也应提高警惕,提前“把关”。

13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