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晨/图
开往长三角地区的复兴号每天有很多趟。
蚌埠南站站前广场。
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乘上高铁,从蚌埠出发,40分钟可以到达南京,两个小时可以到达上海;货物装船,从蚌埠港出发,沿淮河进长江,可以直接通达上海港;如果喜欢自驾,早上出发,沿宁洛沪宁高速开行,4个多小时后可以与上海的朋友共进午餐……便捷的交通、较近的距离,使蚌埠与长三角龙头城市、副中心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蚌埠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员物流往来频密,但从来都没有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视野。这种“看起来很近,但实际上又很远”的状态,让蚌埠一直无法共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雨露阳光。
惊喜总在不经意间发生。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长三角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境纳入规划,其中更多次提及与蚌埠相关的元素和字眼,由此,蚌埠迎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机遇面前,蚌埠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5月10日,发布了《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深度对接方案》),这标志着蚌埠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加快。
全面参与,拥抱发展新机遇
○《长三角规划纲要》公布后,我市拉开了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序幕
○争取在安徽省即将制订的两个方案中体现更多的“蚌埠元素”
经过几次无法成行的预约采访,7月2日早上8点未到,终于在办公室门前“等”到了市发改委地区科科长张扬。笑意掩饰不住些许的疲惫,一见面,张扬就连说抱歉:“不好意思,真是太忙了!”
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长三角规划纲要》公布后,我市就拉开了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序幕。起草方案、研究政策、反馈意见,争取正在制订的《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中体现更多的“蚌埠元素”。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长三角规划纲要》对安徽来说,是一次极大的利好,对蚌埠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张扬介绍,虽然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近来受到的关注颇多,但这些似乎与蚌埠都没有多大关系,无论是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还是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蚌埠都是一个“旁观者”。2016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一共提到的城市有26个,除上海、南京、杭州等龙头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外,其余的23个城市中,安徽7个城市中全部是沿江城市和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城市。
《长三角规划纲要》不仅首次将安徽全境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更是提及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内容,蚌埠是省委省政府确定打造的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同时又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也被确定为中心城市,这就意味着,在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的蚌埠,必将在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承担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在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又要承担起带动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加快发展的神圣使命。
《长三角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境纳入规划,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必将带动安徽和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在南京参加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刚刚回到蚌埠的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社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会恒坦言,与同处长三角区域的江浙沪相比,安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除经济总量相差较大外,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很直观地反映出差距,在三省一市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榜单中,安徽入围企业每年只有3至5家,而江浙100家左右,上海每年进入20家。
在区域化协同发展的模式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一度成为阻碍融入的一条看不见的锁链。就像当初长三角经济圈“不带安徽玩”一样,从地理来看,皖北地区相距长三角中心城市处于“不远也不近”的位置;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沿江城市相比整体偏弱,而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不仅整体上经济实力较强,也因长江黄金水道的联接,“天然”地成为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城市。其实,蚌埠的处境与安徽当年的处境有一些相似之处,早先长三角经济圈把安徽排除在外,后来部分加入,这一次全境纳入规划,在《长三角规划纲要》出台前,蚌埠也一直被挡在了长三角的门外,而这一次不仅被纳入规划,更是多次提及到蚌埠的相关内容。这反映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蚌埠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将随着规划实施进一步凸显。
机遇面前,谁先抢占先机,谁将获得发展的主动权。《长三角规划纲要》出台后,我市迅速行动,经过深入研究和联系蚌埠发展实际,制订了《深度对接方案》。提出了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总体发展目标:争取成功加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发展协调会、G60科创走廊。以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为抓手,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把蚌埠建设成为通达长三角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向长三角的资源要素供应基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平台、串联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实践探索,积累合作好经验
○蚌埠与长三角地区无论是交通连接、产业交流、产学研合作,还是人流、物流、信息、资金流的联系一直都存在着
○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中,长三角地区企业占据相当比例,2018年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中,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
在《长三角规划纲要》发布前,虽然从名义上来说,蚌埠不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但无论是交通连接、产业交流、产学研合作,还是人流、物流、信息、资金流的联系一直都存在着,这些无疑都为蚌埠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雪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楼前,董事长李云政正在和几位副总商量着顺酐生产线扩大规模后厂区的新规划。“将企业从南京转移到蚌埠,是最正确的一次抉择,如果当初没有下这一着‘好棋’,企业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李云政告诉记者,当初企业在南京发展得并不如意,土地成本高,政府供地也十分“吝啬”。好不容易获得30亩土地,搞搞技术研发和实验就用得差不多了,想扩大生产规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2010年底来到蚌埠进行考察,便捷的交通条件,背靠原材料产地,较低的土地和人工成本,都让他动心。当他带着多项发明专利来到蚌埠后,政府一次性给雪郎生物规划了260亩土地,建成投产的第一年就实现年销售收入超8000万元。如今,雪郎生物投产的苹果酸绿色化生产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设计产能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雀巢、可口可乐、“统一”、“康师傅”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主要供应商。
靠近原材料基地,拥有相对较低的土地和人工成本、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作为老工业城市长期积累的技术人才资源、数量众多的科研院所……这一切都让蚌埠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最理想的地区。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中,长三角地区企业占据相当比例,2018年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中,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
在蚌埠高新区采访,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的招牌格外醒目,这个由蚌埠高新区管委会、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建立的创业孵化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化基地,见证了蚌埠与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历程。
“这个基地,是蚌埠最早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平台。”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蚌埠基地创建于2009年,是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建立的第一个跨区域基地。基地的重要功能,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创业孵化和产业化平台,整合利用合作各方的产业、资源、政策、科研、人才和产学研合作等优势,培育和孵化创业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探索经验。基地由创新孵化区、中试拓展区、产业发展区三块组成,拥有生产、研发、办公等服务用房约6万平方米。基地成立以来,吸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电子传感器、医疗器械、网络数据处理企业入驻。经过培育孵化,很多企业像蚌埠航天生物科技一样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6月12日上午9时许,一艘满载国际集装箱的货轮驶离蚌埠港,这艘货轮是蚌埠港二类口岸通过联合验收后在港区报关后开行的首航货轮。货轮的首站是江苏太仓港,在那里装上远洋货轮后,蚌埠货物将可远达日韩,也可以通过上海洋山港,运往东南亚或欧美等国家。
在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之际,位于蚌埠火车东站的蚌埠到上海、蚌埠到宁波港的铁海联运班列也正在开行。蚌埠货运中心副主任契敏告诉记者,早在1996年,蚌埠到上海的铁海联运班线就已开通。随着货运量的持续增加,以及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在宁波港、上海铁路运输总公司,以及货运代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又开通了蚌埠到宁波的铁海联运集装箱班线,两条国际物流线路的开通,使蚌埠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络更为紧密。
积极谋划,唱响共赢好声音
○蚌埠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可以为打造“两个中心”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带领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城市加快发展,这是时代赋予蚌埠的城市使命
○蚌埠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点要在产业深度参与上下功夫,加速构建与都市圈、长三角配套的产业体系
在公共服务领域,蚌埠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十年前,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就与上海九院在医学美容领域展开合作,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先后与东南大学医学院等长三角地区高校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
过去,虽然蚌埠没有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但蚌埠与长三角龙头城市、副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及多方面的合作从未中断过。这充分表明,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既无法人为割裂,也不能“生搬硬凑”。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多年的安徽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唐敏认为,过去蚌埠与长三角之间多领域的合作,为今后谋划“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是全面参与最好的“底色”,接下来,就是要抓好项目谋划,凸显蚌埠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的独特优势。
在省委省政府的发展定位中,蚌埠是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可以为打造“两个中心”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带领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城市加快发展。这是时代赋予蚌埠的城市使命。
开放合作、主动对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在蚌埠市出台的《深度对接方案》中,提出了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规划政策等高对接;积极争取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发展协调会,参与长三角区域商事议事,密切与长三角城市交往合作;主动对接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新一轮修编,积极加入合肥都市圈;以合淮产业走廊、合—滁—蚌经济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蚌淮(南)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9—2035)》编制和实施,实现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空间、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规划政策有效对接。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蚌埠市《深度对接方案》出台后,市交通局积极行动,迅速投入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项目谋划工作中。
市交通局副局长王光银介绍,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交通部门紧紧围绕公路、水运基础设施与长三角互联互通谋划推进项目实施。公路方面,提升宁洛、京台高速通行和服务能力,加快沿淮高速公路建设,补齐东西向高速公路短板,蚌五高速尽快通车、蚌固高速抓紧推进,共享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1至2小时生活圈”。水运方面,加快实施淮河航道“三改二”工程等航道升级工程,打通直接入海通道。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市发改委正积极谋划实现城市内外交通无缝对接方案。加快皖北城际铁路、沿淮快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形成连通皖北、打通沿淮、贯通江淮的快速铁路网;谋划建设合蚌城际、亳蚌宁扬城际,陆续实现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快速联通。航空方面,加快民用机场前期审批,尽早开工建设,打造皖北地区空铁公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华东地区货运综合枢纽。
“蚌埠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点要在产业深度参与上下功夫,加速构建与都市圈、长三角配套的产业体系。”张会恒表示,怀远、五河、固镇是全国商品粮大县,可以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加强对优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造长三角的“菜篮子”和“米袋子”。
紧盯《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倡议书》、《长三角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推进实施,瞄准5G网络、集成电路产业的布局,发挥中电科40/41所、中国兵器工业214所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开展我市5G通信产业链建设规划研究,构建以基础材料、基站系统、网络结构、应用产品、终端设备为主线的产业发展链条,参与长三角芯片研发中心建设。
聚焦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与我市优势产业契合度较高的硅基和生物基等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分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协同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