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赵丽娜
从事经济工作几十年间,干过十多个业务科室的负责人,当过大中型企业法人代表,担任过国企上市办主任。今年59岁,即将从市经信局退休。推动家乡经济建设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他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家乡的发展是他幸福的“储蓄银行”。作为二十年前蚌埠与宁波两座城市首次牵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对如今的甬蚌合作战略郭玉平显然更加兴奋,也拥有更多期待。
难以忘记初次见你
“二十年后的今天,欣悉蚌埠、宁波两市又有新合作,虽近甲子之年,依然激动不已。”隔着微信朋友圈,分明感受到了郭玉平的心潮澎湃。
从事经济工作32年、经历过十多个业务部门的郭玉平,潜心研究了大半辈子城市经济发展,用他的话说,蚌埠正处于再次起飞的关键阶段,甬蚌合作,送来了好时机。
说起蚌埠和宁波的缘分,二十年前的记忆仿佛如昨,拿出那张站在当时已经是世界港口吞吐量名列前茅的宁波港口前已经泛黄的留影,郭玉平感慨万千。
跨越直线距离600多公里,两座城市第一次牵手始于2002年。当时正处于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最为艰难的时刻,改制后的国企何去何从,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迷茫。走出去,蚌埠市委市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宁波。
蚌埠市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浙东考察观摩后,蚌埠·宁波经济协作方案出炉,两座城市就工业、商业达成了一揽子合作意向。时任蚌埠市经贸委企业改革科科长的郭玉平全程参与,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市综合部门进行了一趟“取经之旅”。
为什么是宁波?
浙东地区发展形势喜人,是中国的黄金区域,而宁波市是当时最具光环的外向型城市之一,拥有年吞吐量10亿吨的超级港口,外向经济拉动力极强;宁波是最早一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老工业改制获得成功,值得借鉴;宁波是著名的“院士之乡”,文化渊源深厚……说起宁波,郭玉平滔滔不绝。
郭玉平
“那是第一次去宁波,震撼!”对宁波的第一印象郭玉平至今念念不忘。“从城市规划布局看,干净整洁不说,没有断头路,交通不堵塞,让人惊叹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建设的甬江大桥竟然把今天使用的管道都预留了,这是怎样的前瞻性,这可是在按照百年大计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规划这座城市。”
务实的作风也让郭玉平很有感触,那个时候就明显感受到宁波人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公务接待也很高效,工作餐速度很快,有事说事,不浪费时间。政府前端服务意识超前,在中国较早推行一站式服务的城市的确让人眼前一亮。还有就是融资渠道的畅通,让企业甩开膀子搞发展。打造城市品牌与打造企业品牌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城市与重量级产品品牌。二十年后的今天,宁波创造的惊喜那可就更多了。郭玉平感慨。
曾经为蚌埠国企改革提供经验
第一次甬蚌牵手,对于蚌埠最大的收获就是为推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郭玉平告诉记者,那一次全方位学习了宁波市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为迷茫中的蚌埠国企改革指引了方向。在确立国企改革的方向上,突出以产权制度为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资产在国家经济命脉中的主导地位。在确立国有企业改革模式上,坚持“抓大放小”,突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把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领域有序退出。
那个年代,宁波市对列入市本级财政的“预算内国有企业”实行国有资产总盘控制。成立由经贸委、财政局、国土局、社保局等部门联合办公的国有企业改革办公室,实行总盘调度。以后若干年,蚌埠市列入“预算内国有企业”103户企业全面得到改制,新的企业焕发新的活力。
难得的取经之旅,郭玉平所在的蚌埠考察团参观了宁波市公用事业性企业,学习了宁波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的经验,也考察学习了宁波纺织服装企业这类民营资本联合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的成功企业。这些于当时的蚌埠而言都是极为宝贵的经验,后来蚌埠在完成大面积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后,国有资本有的放矢,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出。再后来,我市“丰原生化”“方兴科技”这样的国有资本为主体的上市公司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都起到重要的铺垫。
再次结缘,把城市潜能激发出来
二十年后,再续前缘。而这一次牵手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12月,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和国家发改委出台《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宁波市结对合作帮扶蚌埠,工作期限至2030年。
今年3月8日至9日,蚌埠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考察,对接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考察期间,宁波与蚌埠率先签订了合作帮扶框架协议,开启了甬蚌合作的“十年之约”。
每一步举动郭玉平都记在心里。长期在经济工作一线,甬蚌合作大幕开启,郭玉平认为蚌埠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契机,把城市的潜能发挥出来。
“城市是需要经营的。”20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国企改革提出的“经营城市”这个理念,在郭玉平看来恰逢其时,也谋划长远。
“首先要认清自己。每一个城市想要发展好,都要定位、定向、定型。”
所谓定位,蚌埠要把自己定位为打造一般制造与高科技制造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借鉴宁波的发展理念,生产有能力向外辐射的产品,扩大外向型产业的容量,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这是蚌埠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核心,决定着城市的定型和定量。至于定型,以工业制造为主,兼顾一产、三产平衡式发展。郭玉平对蚌埠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蚌埠是全省最早的工业城市,曾经拥有二十万的产业工人,国企改制时期企业负担沉重,能够走出来,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如今,面临着起飞的关键阶段,厘清发展方向,一个新型化的工业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很强,整个城市的配套业态都要跟得上。
作为奋战在经济部门的老同志,郭玉平对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党政机关和企业要互通有无,互相了解。政府部门要派干部挂职到企业,干部要将触角延伸到市场的最前端。此外,打通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加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要设立专家库,各个行业不分年龄不分职位,只要是在某一个领域有研究够专业都可以成为政府发展的智囊。蚌埠的产业基础很好,又有现在的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相信借力甬蚌合作,一定会在产业协同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