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文/图
赵明娥用一把铜勺牵着丝缕红糖,伴随着浓郁的蜜香,一个小猪佩奇的形象就出现在石板上。“我要抽个龙!”“我要抽个凤凰!”一时间,儿时的呼喊仿佛就在记者耳边。近日,记者走进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传承人赵明娥的“甜蜜空间”,在唤起大家童年回忆的同时,看她如何以勺为笔,以糖浆为“颜料”,勾勒出一个糖画世界。
“我十多年前在张公山公园摆摊,就像你说的,那时候要糖画‘打彩’,就是转糖画。花两块钱拨动小指针,指针指到哪个生肖,就现场做。龙凤的图案要大很多,制作费工夫,看上去也比其他生肖更精美。不过,很少有人抽到龙凤糖画,若是有人抽到,那得高兴半天,也引起同伴的艳羡。”赵明娥的一番话,把记者带回了儿时,等待指针停下的紧张兴奋,获得自己专属糖画的满足。
赵明娥现场制作糖画。
“支一个摊子很容易,一张小桌、一口可以加热的熬糖锅、一把小铲、一把小勺、一捆竹签,这就是糖画制作所需的全部工具。”赵明娥说,虽然操作工具并不复杂,但要求艺人在做糖画时,手要快,眼要准。
赵明娥一边翻动着手里熬糖的小锅,一边向记者介绍糖画的制作工艺。糖画所用的材料十分简单,其实就是将白糖化开,加一些饴糖。在过去,庙会、集市等活动场合都可以见到糖画的影子。糖画包含了人们的祈福愿望和审美理想,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
“待色泽稍微变红,糖浆里有些许小泡,糖就达到合适温度了。舀小半勺糖,想画什么先在脑中构思好,趁热倒在大理石板上,放上竹签,等冷却凝固后,便制作完成了。”赵明娥7岁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开始接触糖画。12岁,开始学习绘画。17岁,便开始人生中第一次的摆摊。从那以后,糖画就成为赵明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制作糖画,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但是有绘画功底的人,不一定会用糖作画。”赵明娥运用抖、提、顿、放等不同手法在石板上倾铸出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及各类人物形象,这样的技艺不禁让人惊叹。
这几年,赵明娥还尝试了立体糖画、宫灯、玫瑰花等造型,猛地一看,十分逼真。“随着社会的发展,像儿时的糖画回忆早已淡出大家的生活。作为为数不多的糖画艺人,希望让这项技艺得以流传下来,就要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赵明娥说,像花鸟鱼虫这种小体的糖画,制作时间五六分钟。而体型较大构图复杂的,诸如龙凤、孔雀等,需要花费的时间要多出几倍,立体糖画则需要好几个小时。除了在糖画的造型上做突破外,她还经常和9岁的小女儿一起看动画片,将时下最为流行的动漫人物画进糖画中。
糖画,它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吃的非遗食物,更是一代人对童年的记忆。在大大小小的非遗活动中,每当糖画精美的造型出现,赵明娥的身边必然是围着不少的孩童。为了让这份记忆能够在一代代人的脑海中保存下来,赵明娥在市井繁华中默默守护着非遗火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