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隔离点上的“铁人三项组”

2022-04-24 08:29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 瑾 通讯员 戴文军

在蚌山区的隔离医学观察点,陈贵珍、俞保侠和韦捷是人所共知的“铁人三项组”。他们身穿“大白”防护服,无论万家灯火之时还是佳节团圆之日,都坚守疫情防控一线,不曾退缩半步。虽然他们从事的分工各有不同,但能吃苦、能坚持的精神却是一样。因为坚持的时间最长,也被大家戏称为“铁人三项组”。

陈贵珍至今记得,自己是2020年2月14日晚上接到通知住进隔离点的。她在不同隔离点轮转了两年多,一直负责核酸采样、测量体温等工作。“几个隔离点我都待过,哪里有需要去哪里。”昨天上午,陈贵珍接通记者电话时,声音依然爽朗。其实,她面对的工作可一点不轻松:目前所在的隔离点负责接收来自境外和高风险地区返蚌人员,以及密接人员,所以面对的风险和肩上的责任都更重。有一次,隔离点在例行核酸采样中发现有阳性患者,陈贵珍和同事们连夜消杀,与疾控人员一同完成环境采样,整整一夜没睡。

工作的劳累不算什么,想家才更加煎熬——陈贵珍作为家中老小,一直是父母最疼爱的老闺女。之前,90岁高龄的父亲就一直跟着她生活。“我到隔离点来,老父亲就在哥哥姐姐家轮流生活,我想他了,就打个视频电话聊两句。”陈贵珍说,因为父亲患有肺癌和老年疾病,自己难免担心,也打过退堂鼓。反而是老父亲安慰她,让她安心工作,不要挂念其他——老人家是一名老中医,深知疾病的可怕与病患的需要。于是,陈贵珍也在父亲的鼓励下成为隔离点的“知心大姐”,发现隔离人员有情绪问题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解决现实问题,确保每个人平顺度过观察期。

与陈贵珍相隔几公里之外,俞保侠也在隔离点从事同样的工作,她也是主动请缨的。“我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再不奉献就没机会了。”说到当时的请战书,俞保侠笑着说,自己在医疗战线干了一辈子,经验丰富,所以自己到隔离点是最合适的。她还颇为自豪地介绍: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家教一直是对待工作就得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尤其特殊时期,个人困难都要往后放一放。

在工作中,俞保侠从来不因自己年长而少干一点,反而事事主动。她驻守的隔离点高峰期曾入住180多人,吃喝拉撒事无巨细都要操心。无论多忙,俞保侠都尽力传达温情,努力让大家感受到温暖——隔离人员中曾有个12岁的小姑娘,俞保侠每天至少去看望她三次;有人需要药品或其他生活必需品,俞保侠不嫌麻烦帮着送上来;有人说房间太憋闷,俞保侠设身处地开导他再坚持坚持……

上个月,俞保侠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依旧退休不离岗,继续坚持在隔离点工作。“其实我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是件很自豪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俞保侠说,她唯一的遗憾就是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因尚在驻点期间,没能在父亲身边尽孝。不过,老父亲留了话: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别耽误了国家的事。

“铁人三项组”的韦捷是转运组成员,也是连接隔离点与外界连接的桥梁,承担着将流调排查人员接入隔离点、隔离人员的送医就诊和境外返蚌及密接人员的居家护送等任务。长时间来,他就在驾驶室和隔离点之间“打转”,既要防范被感染的风险,也要忍受狭小工作空间的憋闷。无论多冷多热,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都是他的“标配”;每趟接送回来,车辆要消毒、要更换隔离防护服,他的工作远比看上去复杂,比想象中需要更长时间。所以,凌晨休息是家常便饭。印象最深的一次他和同事们48小时连轴转,困极了再轮流打个盹。“现在转运班4个人,休息还得倒班来,时刻得防备着紧急情况。哪怕睡着也得睁着一只眼。”韦捷笑着说,因为太忙,简直都没时间想家了。

“铁人三项组”把隔离点当作战场,他们在隔离点之间辗转,累计接管转运隔离人员近7000名。如今,他们已经分开独当一面,成为不同隔离点的主力军。

在疫情防控一线,还有更多和陈贵珍、俞保侠和韦捷一样的人在忙碌。自从2020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蚌山区陆续开辟了数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成立了疫情防控隔离工作专班。两年多过去了,专班的工作人员早已成为防控战线的“铜墙铁壁”。他们只有作战时间,没有作息时间;他们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我能战斗”,他们全力以赴只为将病毒隔离在城市之外。

“要说愿望,隔离点上所有人的愿望都一样:疫情早日结束,我们还回家过自己平平淡淡的小日子。”采访的最后,韦捷说:只要为城市守住防线,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正轨,他们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26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