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2022年第一季度二月份“蚌埠好人榜”公布

2022-05-06 07:09 蚌埠新闻网  

冰冷河水中,为了救人,他们不畏艰险、纵身一跃;面对患重病的儿媳,他们用不再年轻的双肩和乐观,扛起重担与责任,守护亲情;几十年如一日帮老人理发、换灯泡,身边的“举手之劳”,他做得有滋有味……一腔热血,一群好人,把我们这座城的人心,照耀得暖意融融。

近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二月份“蚌埠好人榜”,我们身边的9位普通市民获此殊荣。本报对这9位蚌埠好人的事迹进行摘要刊登。一份敬意,点赞身边的平凡英雄。

王太平

人物简介:王太平,女,1955年4月生,怀远县陈集镇永佛村村民。

事迹简介:今年67岁的王太平,坚强、乐观、勤劳。面对患有脊髓空洞症的儿媳、双侧股骨头坏死的儿子以及自闭症的小孙子,她没有被家庭的不幸打倒,而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媳、四处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耐心陪伴着孙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扶贫贷款发展养牛业,一家人积极向上地生活着。

2017年,王太平的儿媳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太平开启了无微不至照顾儿媳的模式。

由于肢体萎缩,崔贝贝不能自己活动,她的丈夫要外出干点活补贴家用,全靠婆婆一个人照料她的衣食起居,每顿饭都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喂着吃。在婆婆细心照料下,崔贝贝心态乐观了不少。

祸不单行,儿媳患病后,王太平的儿子经医院检查,发现股骨头坏死。小孙子又被确诊为自闭症。接连遭受不幸,王太平没有被击倒,反而坚强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她耐心地照顾儿媳,带着小孙子满村子找小伙伴玩、陪他说话,还利用扶贫贷款,买了几头牛回来饲养。

2018年,儿媳病情进一步恶化。王太平鼓励她去北京治疗。有关组织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帮助他们发起了众筹,很快众筹平台募捐到了近三万元的善款。

在丈夫和弟弟的陪伴下,崔贝贝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医生说手术治疗已没有意义,了解情况后,全家婉拒了别人的捐款,他们希望爱心人士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眼下,王太平还是没日没夜地操劳着,她的丈夫和儿子管理着一个拥有近二十头牛的养殖场;在全家共同努力下,患有自闭症的小孙子病情已逐渐好转,顺利地上了一年级。

吴华锋

人物简介:吴华锋,男,57岁,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创办人。

事迹简介:吴华锋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雷锋文化宣传以及新中国红色艺术品的收集、整理、展览和研究。在五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和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

雷锋精神深深地刻印在吴华锋的脑海里。几十年来,他自费收藏红色藏品,跑遍了全国许多的收藏品市场,买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雷锋的老照片、书籍、各类奖状、宣传画等,以此传承红色精神。

2013年3月5日,在家乡五河县,吴华锋首次举办大型个人收藏展《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秉承着心中的热爱,近年来,他自费赴全国各地进行了几十场红色文物收藏展览。

家人和朋友常常劝他,“年纪这么大了,留点钱给自己养老不好吗?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图啥呢?”吴华锋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长大的,在和雷锋‘结缘’的几十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无私奉献,才是快乐的源泉。”

2021年5月,在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和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布展的两个月里,他没有要求任何报酬。因为布展是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他经常早上5点多来到展厅布展,事事亲力亲为,常常工作到夜晚。

如今,吴华锋创办的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等展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安徽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华锋被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和安徽红色收藏委员会授予“全国红色收藏先进个人”、“红藏先锋”光荣称号。

徐松涛

人物简介:徐松涛,男,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蚌埠监狱工作人员。

事迹简介:2021年11月24日晚,在西安出差时,徐松涛发现有人欲跳河,他挺身而出,在施救一度处于危险的状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良好技能,最终将落水者成功救上岸。

52岁的徐松涛是市冬游协会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当天,他和同伴外出锻炼时,看到一名男子站在护栏外围,脚下就是约8米高的护城河。和同伴在桥下劝说无果,徐松涛准备到桥上去营救,就在这时,该男子突然从桥上跳下来,“扑通”一声掉入河里。徐松涛正往河边冲时,同伴拽住了他的手说,“老徐,你行不行呀?很危险,你要考虑好”。徐松涛说了句“没事”后,急忙向事发地跑去,一头扎进水里,向落水者游去。

水下救人并不太顺利,徐松涛凭借着最后的力气将男子拉到岸边,上岸后,落水男子脸色苍白,冻得直哆嗦,岸边市民给他披上衣服,不断地进行劝说教育。徐松涛已耗尽自己的气力,半靠在树边,大口喘着气,等救援队到达现场联系到家人时,徐松涛和他的同伴已悄然离开。

“老徐太了不起了,从发现有人落水,到把人救上岸,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岸上许多市民都竖起大拇指。”同伴说,当时户外气温很低,说不冷是假的,但救人的心是热的。

徐松涛曾在入伍期间,救过落水儿童。退伍后,他曾多次协助蓝天救援队开展溺水施救工作。这次千里之外救人后,当地市民把救人的图片和视频传到网上,徐松涛见义勇为的事迹很快从千里之外的西安传到家乡蚌埠。

徐松涛见义勇为的事迹受到社会关注,有关组织奖励他5000元现金。徐松涛毫不犹豫将5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西安一家特殊教育中心。他说,“我不需要任何报道和奖金,我只希望每一个人都好好地活着”。

高春麟

人物简介:高春麟,男,1952年1月生,龙子湖区东风街道绿地花都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帮老人理发、换灯泡,带着志愿者清除小区景观池淤泥,邻居家洗衣机坏了、修补衣服都喜欢找他——社区里的“高大爷”。几十年来,高春麟一直做着身边的“公益”。他说,这样的生活,简简单单、忙忙碌碌,也有滋有味。

1979年,高春麟在上海铁路局蚌埠站工作,这名铁路系统的会计,除了厨艺外,对木工、缝纫、维修等多种手艺活很感兴趣。

“当年还是小伙子的时候,他就爱帮助人。”高春麟的老伴说,这么多年来,高春麟总是“热心肠”,用着自学的手艺,帮别人修修洗衣机,改一改衣服,打个小桌子送给孤寡老人。

记者在高春麟的家里看到,喝茶的小桌子、写字台、木梯等家具,都是出自老人之手。在他的工具箱里,锯子、锉子、凿子、锤子等较为齐全。

在绿地花都社区,问起“高春麟”,认识的人可能不多,但如果你说“脑门锃亮的高大爷”,大伙一定会说“哦,就是那个啥都会、助人为乐的老头吧。”

夏天气温高,小区的景观池淤泥久未清理,水体发黑,高春麟就组织志愿者一起义务清淤。

社区里景观池清淤、给花花草草浇水、针对小区环境问题写了一封《致物业公司、业委会和全体业主的公开信》……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高春麟总有着操不完的心。

“高大爷老两口都是热心肠。”绿地花都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春麟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居民理发、磨菜刀,还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

高春麟告诉记者,儿子在外地工作以后,他也没啥可操心的。每天清晨,老伴下楼锻炼身体,他在家做早饭。早上八点半左右,吃了早饭,两人忙忙碌碌,通常是给小区的花儿浇浇水、捡捡垃圾等,有时候帮助邻居改改裤脚、理理发,通常要到中午一点才吃午饭。能给别人一点点帮助,他觉得很快乐。

刘康一

人物简介:刘康一,男,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蚌山区龙湖新村街道迎湖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2021年8月20日,刘康一刚到池塘边,就听见有人呼救,当时天还没亮,根本看不清落水者的具体位置。再耽搁下去,落水者很可能会溺亡。刘康一迅速脱去外衣,跳入水中,推着救生圈往呼救声传来的方向游去。游了近90米后,他也没看见落水者,此时,落水者连呼救的声音都没有了。

刘康一非常焦急,用余光看见高处站着一个人时,他立即高呼:“能看见落水者在哪里吗?” “在你的右前方!”刘康一又迅速地猛划了几下水,正好看见10米远处,有一人漂在水上,眼见着快要沉下去了。于是,他又大声喊道:“不要动,我来了。”

刘康一想把救生圈从侧面推给落水者,他反复扔了3次,才把救生圈扔了过去。落水者抓住救生圈后,他说,“不要慌,我把你推到安全的地方去。”刘康一充分利用水中的缓坡地势,双手推着救生圈向岸边移动。直到落水者上了岸、吐出好几口水,他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落水者被救上岸后他才得知,落水者因脚滑不慎落入水中,虽然不会游泳,但她穿着裙子又背着包,所以漂在水上没有沉下去,并最终等来了刘康一的援手。

刘康一仗义援手的事儿有很多。1994年12月的一天,刘康一乘坐公共汽车时,他发现了车上有一名疑似偷东西的男子,现场,他没有迟疑,迅速按住了该男子的手臂。

报警后,两名民警迅速赶了过来,刘康一将这名男子交给民警后,简单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最终,民警在该男子身上找到一沓人民币,失主成功找回了丢失的财物。

退休前,刘康一曾是市委讲师团团长,曾获团中央全国青年读书奖章、安徽省委宣传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秀均

人物简介:王秀均,女,1954年2月生,蚌山区天桥街道喻义巷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为了给儿媳治病,王秀均变卖房产,倾其所有,不惜花费百万元。多年来,她悉心照料重病儿媳和年幼的孙子,多次向困难居民伸出援助之手,用至善之情诠释真善美。

王秀均性格开朗和善,是社区内闻名的好人“王大姐”。2012年,她的儿子结婚了。婚后,婆媳关系相处融洽。

2015年11月27日突发变故。儿媳刘亚男生下孩子,全家人都欢欢喜喜地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然而,产后的刘亚男身体虚弱。经过检查,她身患重症肌无力。几个月后,刘亚男病情严重,被立即送进医院抢救。

王秀均毫不犹豫地拿出存折,这是她辛苦一辈子的积蓄,全部取出为儿媳治病。她说,“钱还可以再挣,但人没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一家人就要在一起。”

为了鼓励儿媳战胜病魔,王秀均想了个办法,每天在小纸条上写上鼓励的话,让护士交到儿媳手中。小纸条上写着:“不要担心治疗费用,砸锅卖铁也给你治!”、“你想吃什么就告诉妈,妈给你做去!”“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都等着你治好了回家!”。质朴感人的语言让儿媳很感动,也让传递纸条的小护士泪流满面。

儿媳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出院回到家中,儿媳无法说话,王秀均让她通过纸笔与自己交流,那一张张写满字的纸上,凝聚着婆媳之间真挚的感情。

日复一日的治疗,让王秀均本就不富裕的家,也因此欠了许多债,为此她卖掉家中一套房子。很多邻居、同事以及爱心人士很同情王秀均一家的遭遇,打算向她捐款,都被王秀均谢绝了,王秀均说,“儿媳是我的家人,我会不惜一切来救她,哪怕散尽家财。”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坚持就是胜利。去年,在王秀均和一家人的努力下,家中欠下的外债终于还清。在王秀均看来,一个和睦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她常常告诉儿子,一定要遵守当初婚礼仪式上的承诺,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青春还是年老,都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吴 韩

人物简介:吴韩,男,1989年2月生,吴小街镇槐花园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9年前,从最初开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的小小烧烤摊,到如今敞亮的烧烤店,吴韩创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他诚信的口碑,靠着邻里、顾客口口相传。

为了能让顾客吃得安心、放心,吴韩从做烧烤行业起,就坚持使用新鲜的食材,他坚持每天去菜市场采购当天的食材,价格也高些,人也要累些,但顾客吃得放心。

吴韩见过不少“落东西”的顾客,9年来,他累计归还失物价值超5万元。

2021年初,在吴韩的店里,就遇到过一位顾客把3万多元现金落在店里。吴韩回忆,顾客姓黄,吃了一些羊肉串、喝了几瓶啤酒过后,有一点微醉了。“临走时,喊了我一声,当时有点印象。”吴韩说,他收拾桌子时,才发现对方把包落在了店里。吴韩打开一看,里面装着满满当当的现金,赶紧让人把顾客追了回来。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今年1月,吴韩又在店里捡到钱包,都没打开看看,直接放在了一旁,等待失主回来寻找。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当时年仅19岁的吴韩,就心系灾区人民,第一时间联系社区,主动要求捐款支援抗震救灾。

2019年,有位外地来的流浪汉,衣着破烂,带着一只小狗,吴韩将自家仓库空了出来,让流浪汉住了进去,并给他提供被褥、衣服、日用品等。3年过去了,这位流浪汉也已成了吴韩的“半个家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吴韩的烧烤店曾闭店很长一段时间,即便如此,他仍筹集抗疫物资和资金,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热血青年的初心。

孙 杰

人物简介:孙杰,男,1975年1月生。淮上区沫河口镇五营村党支部书记。

事迹简介:改变村里传统种植模式,带头成立合作社引进瓜蒌种植,每亩收益比传统种植增加了3倍多,孙杰带领村民蹚出了增收致富“新路子”。

2016年10月,沫河口镇五营村党支部班子面临调整,孙杰被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人均收入低等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是满足于现状,还是突破重围,寻找致富“良方”,做振兴乡村经济的领头雁?孙杰先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带领村两委班子到潜山、岳西等地“取经”,通过实地考察后决定引进瓜蒌种植。

面对一个陌生的产业,村民大多持怀疑态度。带着村民干、做给村民看,孙杰和村两委成员首先入股经营,成立蚌埠市尚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种植瓜蒌,通过精心管理,当年每亩收益达4000余元,比传统种植稻、麦的收入增加了3倍多。尝到甜头后,孙杰心里也有了底气,他就到村民家里一遍一遍地反复做思想工作,现在已有10多户村民从原来的抗拒、观望到最后主动参与瓜蒌种植,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村里土地田块多、面积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全村特色种植的规模化发展。2019年10月,孙杰申请拨付资金用于开展“一户一块田”试点工作。高标准农田项目与“一户一块田”项目有效对接,该村实行了沟、渠、田、路统一规划,旱、涝、渍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作物稳产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9年6月,五营村党支部被评为淮上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10月,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该村颁发“创新团队”奖牌;2021年4月,孙杰被评为“蚌埠市劳动模范”。

王 坤

人物简介:王坤,男,1979年生,我市第14例、安徽省第3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事迹简介:2021年12月28日,王坤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经历4个半小时的采集,成功为云南省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324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患者送去生命希望。

王坤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累计献血14次,共计5600毫升,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2014年7月,王坤在献血过程中,看到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便毅然在志愿者捐献书上签下姓名,主动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0年,王坤想起当初留样经历,便和爱人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匹配上,完成捐献。”当王坤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被问及是否愿意捐献时,王坤说“我愿意,就好像中奖一样,当初留样的初衷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伸出援手,救人一命。”在后续的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环节,王坤积极配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安排,顺利完成各项检查。

王坤的姐姐得知消息后,因为缺少对造血干细捐献的了解,刚开始难免担心,对于捐献是否影响身体健康心存疑虑。王坤便积极做好家人思想工作,告诉家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无损健康挽救生命的好事,终于,在他的解释下,得到了姐姐的支持。“最后,姐姐在我的带动下,前几天也去献血点留样,成为一名志愿者。”王坤笑着说。

“尤其感谢我的爱人,是她让我进一步坚定捐献的决心”,王坤和爱人原本准备要个宝宝,接到捐献通知后,王坤第一时间便告知了爱人,说明了推迟要孩子捐献救人的想法,得到了爱人的理解。住院准备期间,王坤的爱人一直陪伴在旁,细心照顾,用自己的方式全力支持丈夫。

229

冰冷河水中,为了救人,他们不畏艰险、纵身一跃;面对患重病的儿媳,他们用不再年轻的双肩和乐观,扛起重担与责任,守护亲情;几十年如一日帮老人理发、换灯泡,身边的“举手之劳”,他做得有滋有味……一腔热血,一群好人,把我们这座城的人心,照耀得暖意融融。

近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二月份“蚌埠好人榜”,我们身边的9位普通市民获此殊荣。本报对这9位蚌埠好人的事迹进行摘要刊登。一份敬意,点赞身边的平凡英雄。

王太平

人物简介:王太平,女,1955年4月生,怀远县陈集镇永佛村村民。

事迹简介:今年67岁的王太平,坚强、乐观、勤劳。面对患有脊髓空洞症的儿媳、双侧股骨头坏死的儿子以及自闭症的小孙子,她没有被家庭的不幸打倒,而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媳、四处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耐心陪伴着孙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扶贫贷款发展养牛业,一家人积极向上地生活着。

2017年,王太平的儿媳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太平开启了无微不至照顾儿媳的模式。

由于肢体萎缩,崔贝贝不能自己活动,她的丈夫要外出干点活补贴家用,全靠婆婆一个人照料她的衣食起居,每顿饭都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喂着吃。在婆婆细心照料下,崔贝贝心态乐观了不少。

祸不单行,儿媳患病后,王太平的儿子经医院检查,发现股骨头坏死。小孙子又被确诊为自闭症。接连遭受不幸,王太平没有被击倒,反而坚强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她耐心地照顾儿媳,带着小孙子满村子找小伙伴玩、陪他说话,还利用扶贫贷款,买了几头牛回来饲养。

2018年,儿媳病情进一步恶化。王太平鼓励她去北京治疗。有关组织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帮助他们发起了众筹,很快众筹平台募捐到了近三万元的善款。

在丈夫和弟弟的陪伴下,崔贝贝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医生说手术治疗已没有意义,了解情况后,全家婉拒了别人的捐款,他们希望爱心人士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眼下,王太平还是没日没夜地操劳着,她的丈夫和儿子管理着一个拥有近二十头牛的养殖场;在全家共同努力下,患有自闭症的小孙子病情已逐渐好转,顺利地上了一年级。

吴华锋

人物简介:吴华锋,男,57岁,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创办人。

事迹简介:吴华锋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雷锋文化宣传以及新中国红色艺术品的收集、整理、展览和研究。在五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和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

雷锋精神深深地刻印在吴华锋的脑海里。几十年来,他自费收藏红色藏品,跑遍了全国许多的收藏品市场,买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雷锋的老照片、书籍、各类奖状、宣传画等,以此传承红色精神。

2013年3月5日,在家乡五河县,吴华锋首次举办大型个人收藏展《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秉承着心中的热爱,近年来,他自费赴全国各地进行了几十场红色文物收藏展览。

家人和朋友常常劝他,“年纪这么大了,留点钱给自己养老不好吗?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图啥呢?”吴华锋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长大的,在和雷锋‘结缘’的几十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无私奉献,才是快乐的源泉。”

2021年5月,在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和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布展的两个月里,他没有要求任何报酬。因为布展是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他经常早上5点多来到展厅布展,事事亲力亲为,常常工作到夜晚。

如今,吴华锋创办的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五河县红色文化教育馆等展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安徽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华锋被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和安徽红色收藏委员会授予“全国红色收藏先进个人”、“红藏先锋”光荣称号。

徐松涛

人物简介:徐松涛,男,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蚌埠监狱工作人员。

事迹简介:2021年11月24日晚,在西安出差时,徐松涛发现有人欲跳河,他挺身而出,在施救一度处于危险的状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良好技能,最终将落水者成功救上岸。

52岁的徐松涛是市冬游协会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当天,他和同伴外出锻炼时,看到一名男子站在护栏外围,脚下就是约8米高的护城河。和同伴在桥下劝说无果,徐松涛准备到桥上去营救,就在这时,该男子突然从桥上跳下来,“扑通”一声掉入河里。徐松涛正往河边冲时,同伴拽住了他的手说,“老徐,你行不行呀?很危险,你要考虑好”。徐松涛说了句“没事”后,急忙向事发地跑去,一头扎进水里,向落水者游去。

水下救人并不太顺利,徐松涛凭借着最后的力气将男子拉到岸边,上岸后,落水男子脸色苍白,冻得直哆嗦,岸边市民给他披上衣服,不断地进行劝说教育。徐松涛已耗尽自己的气力,半靠在树边,大口喘着气,等救援队到达现场联系到家人时,徐松涛和他的同伴已悄然离开。

“老徐太了不起了,从发现有人落水,到把人救上岸,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岸上许多市民都竖起大拇指。”同伴说,当时户外气温很低,说不冷是假的,但救人的心是热的。

徐松涛曾在入伍期间,救过落水儿童。退伍后,他曾多次协助蓝天救援队开展溺水施救工作。这次千里之外救人后,当地市民把救人的图片和视频传到网上,徐松涛见义勇为的事迹很快从千里之外的西安传到家乡蚌埠。

徐松涛见义勇为的事迹受到社会关注,有关组织奖励他5000元现金。徐松涛毫不犹豫将5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西安一家特殊教育中心。他说,“我不需要任何报道和奖金,我只希望每一个人都好好地活着”。

高春麟

人物简介:高春麟,男,1952年1月生,龙子湖区东风街道绿地花都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帮老人理发、换灯泡,带着志愿者清除小区景观池淤泥,邻居家洗衣机坏了、修补衣服都喜欢找他——社区里的“高大爷”。几十年来,高春麟一直做着身边的“公益”。他说,这样的生活,简简单单、忙忙碌碌,也有滋有味。

1979年,高春麟在上海铁路局蚌埠站工作,这名铁路系统的会计,除了厨艺外,对木工、缝纫、维修等多种手艺活很感兴趣。

“当年还是小伙子的时候,他就爱帮助人。”高春麟的老伴说,这么多年来,高春麟总是“热心肠”,用着自学的手艺,帮别人修修洗衣机,改一改衣服,打个小桌子送给孤寡老人。

记者在高春麟的家里看到,喝茶的小桌子、写字台、木梯等家具,都是出自老人之手。在他的工具箱里,锯子、锉子、凿子、锤子等较为齐全。

在绿地花都社区,问起“高春麟”,认识的人可能不多,但如果你说“脑门锃亮的高大爷”,大伙一定会说“哦,就是那个啥都会、助人为乐的老头吧。”

夏天气温高,小区的景观池淤泥久未清理,水体发黑,高春麟就组织志愿者一起义务清淤。

社区里景观池清淤、给花花草草浇水、针对小区环境问题写了一封《致物业公司、业委会和全体业主的公开信》……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高春麟总有着操不完的心。

“高大爷老两口都是热心肠。”绿地花都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春麟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居民理发、磨菜刀,还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

高春麟告诉记者,儿子在外地工作以后,他也没啥可操心的。每天清晨,老伴下楼锻炼身体,他在家做早饭。早上八点半左右,吃了早饭,两人忙忙碌碌,通常是给小区的花儿浇浇水、捡捡垃圾等,有时候帮助邻居改改裤脚、理理发,通常要到中午一点才吃午饭。能给别人一点点帮助,他觉得很快乐。

刘康一

人物简介:刘康一,男,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蚌山区龙湖新村街道迎湖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2021年8月20日,刘康一刚到池塘边,就听见有人呼救,当时天还没亮,根本看不清落水者的具体位置。再耽搁下去,落水者很可能会溺亡。刘康一迅速脱去外衣,跳入水中,推着救生圈往呼救声传来的方向游去。游了近90米后,他也没看见落水者,此时,落水者连呼救的声音都没有了。

刘康一非常焦急,用余光看见高处站着一个人时,他立即高呼:“能看见落水者在哪里吗?” “在你的右前方!”刘康一又迅速地猛划了几下水,正好看见10米远处,有一人漂在水上,眼见着快要沉下去了。于是,他又大声喊道:“不要动,我来了。”

刘康一想把救生圈从侧面推给落水者,他反复扔了3次,才把救生圈扔了过去。落水者抓住救生圈后,他说,“不要慌,我把你推到安全的地方去。”刘康一充分利用水中的缓坡地势,双手推着救生圈向岸边移动。直到落水者上了岸、吐出好几口水,他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落水者被救上岸后他才得知,落水者因脚滑不慎落入水中,虽然不会游泳,但她穿着裙子又背着包,所以漂在水上没有沉下去,并最终等来了刘康一的援手。

刘康一仗义援手的事儿有很多。1994年12月的一天,刘康一乘坐公共汽车时,他发现了车上有一名疑似偷东西的男子,现场,他没有迟疑,迅速按住了该男子的手臂。

报警后,两名民警迅速赶了过来,刘康一将这名男子交给民警后,简单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最终,民警在该男子身上找到一沓人民币,失主成功找回了丢失的财物。

退休前,刘康一曾是市委讲师团团长,曾获团中央全国青年读书奖章、安徽省委宣传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秀均

人物简介:王秀均,女,1954年2月生,蚌山区天桥街道喻义巷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为了给儿媳治病,王秀均变卖房产,倾其所有,不惜花费百万元。多年来,她悉心照料重病儿媳和年幼的孙子,多次向困难居民伸出援助之手,用至善之情诠释真善美。

王秀均性格开朗和善,是社区内闻名的好人“王大姐”。2012年,她的儿子结婚了。婚后,婆媳关系相处融洽。

2015年11月27日突发变故。儿媳刘亚男生下孩子,全家人都欢欢喜喜地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然而,产后的刘亚男身体虚弱。经过检查,她身患重症肌无力。几个月后,刘亚男病情严重,被立即送进医院抢救。

王秀均毫不犹豫地拿出存折,这是她辛苦一辈子的积蓄,全部取出为儿媳治病。她说,“钱还可以再挣,但人没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一家人就要在一起。”

为了鼓励儿媳战胜病魔,王秀均想了个办法,每天在小纸条上写上鼓励的话,让护士交到儿媳手中。小纸条上写着:“不要担心治疗费用,砸锅卖铁也给你治!”、“你想吃什么就告诉妈,妈给你做去!”“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都等着你治好了回家!”。质朴感人的语言让儿媳很感动,也让传递纸条的小护士泪流满面。

儿媳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出院回到家中,儿媳无法说话,王秀均让她通过纸笔与自己交流,那一张张写满字的纸上,凝聚着婆媳之间真挚的感情。

日复一日的治疗,让王秀均本就不富裕的家,也因此欠了许多债,为此她卖掉家中一套房子。很多邻居、同事以及爱心人士很同情王秀均一家的遭遇,打算向她捐款,都被王秀均谢绝了,王秀均说,“儿媳是我的家人,我会不惜一切来救她,哪怕散尽家财。”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坚持就是胜利。去年,在王秀均和一家人的努力下,家中欠下的外债终于还清。在王秀均看来,一个和睦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她常常告诉儿子,一定要遵守当初婚礼仪式上的承诺,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青春还是年老,都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吴 韩

人物简介:吴韩,男,1989年2月生,吴小街镇槐花园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9年前,从最初开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的小小烧烤摊,到如今敞亮的烧烤店,吴韩创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他诚信的口碑,靠着邻里、顾客口口相传。

为了能让顾客吃得安心、放心,吴韩从做烧烤行业起,就坚持使用新鲜的食材,他坚持每天去菜市场采购当天的食材,价格也高些,人也要累些,但顾客吃得放心。

吴韩见过不少“落东西”的顾客,9年来,他累计归还失物价值超5万元。

2021年初,在吴韩的店里,就遇到过一位顾客把3万多元现金落在店里。吴韩回忆,顾客姓黄,吃了一些羊肉串、喝了几瓶啤酒过后,有一点微醉了。“临走时,喊了我一声,当时有点印象。”吴韩说,他收拾桌子时,才发现对方把包落在了店里。吴韩打开一看,里面装着满满当当的现金,赶紧让人把顾客追了回来。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今年1月,吴韩又在店里捡到钱包,都没打开看看,直接放在了一旁,等待失主回来寻找。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当时年仅19岁的吴韩,就心系灾区人民,第一时间联系社区,主动要求捐款支援抗震救灾。

2019年,有位外地来的流浪汉,衣着破烂,带着一只小狗,吴韩将自家仓库空了出来,让流浪汉住了进去,并给他提供被褥、衣服、日用品等。3年过去了,这位流浪汉也已成了吴韩的“半个家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吴韩的烧烤店曾闭店很长一段时间,即便如此,他仍筹集抗疫物资和资金,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热血青年的初心。

孙 杰

人物简介:孙杰,男,1975年1月生。淮上区沫河口镇五营村党支部书记。

事迹简介:改变村里传统种植模式,带头成立合作社引进瓜蒌种植,每亩收益比传统种植增加了3倍多,孙杰带领村民蹚出了增收致富“新路子”。

2016年10月,沫河口镇五营村党支部班子面临调整,孙杰被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人均收入低等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是满足于现状,还是突破重围,寻找致富“良方”,做振兴乡村经济的领头雁?孙杰先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带领村两委班子到潜山、岳西等地“取经”,通过实地考察后决定引进瓜蒌种植。

面对一个陌生的产业,村民大多持怀疑态度。带着村民干、做给村民看,孙杰和村两委成员首先入股经营,成立蚌埠市尚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种植瓜蒌,通过精心管理,当年每亩收益达4000余元,比传统种植稻、麦的收入增加了3倍多。尝到甜头后,孙杰心里也有了底气,他就到村民家里一遍一遍地反复做思想工作,现在已有10多户村民从原来的抗拒、观望到最后主动参与瓜蒌种植,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村里土地田块多、面积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全村特色种植的规模化发展。2019年10月,孙杰申请拨付资金用于开展“一户一块田”试点工作。高标准农田项目与“一户一块田”项目有效对接,该村实行了沟、渠、田、路统一规划,旱、涝、渍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作物稳产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9年6月,五营村党支部被评为淮上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10月,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该村颁发“创新团队”奖牌;2021年4月,孙杰被评为“蚌埠市劳动模范”。

王 坤

人物简介:王坤,男,1979年生,我市第14例、安徽省第3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事迹简介:2021年12月28日,王坤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经历4个半小时的采集,成功为云南省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324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患者送去生命希望。

王坤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累计献血14次,共计5600毫升,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2014年7月,王坤在献血过程中,看到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便毅然在志愿者捐献书上签下姓名,主动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0年,王坤想起当初留样经历,便和爱人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匹配上,完成捐献。”当王坤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被问及是否愿意捐献时,王坤说“我愿意,就好像中奖一样,当初留样的初衷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伸出援手,救人一命。”在后续的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环节,王坤积极配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安排,顺利完成各项检查。

王坤的姐姐得知消息后,因为缺少对造血干细捐献的了解,刚开始难免担心,对于捐献是否影响身体健康心存疑虑。王坤便积极做好家人思想工作,告诉家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无损健康挽救生命的好事,终于,在他的解释下,得到了姐姐的支持。“最后,姐姐在我的带动下,前几天也去献血点留样,成为一名志愿者。”王坤笑着说。

“尤其感谢我的爱人,是她让我进一步坚定捐献的决心”,王坤和爱人原本准备要个宝宝,接到捐献通知后,王坤第一时间便告知了爱人,说明了推迟要孩子捐献救人的想法,得到了爱人的理解。住院准备期间,王坤的爱人一直陪伴在旁,细心照顾,用自己的方式全力支持丈夫。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