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国起源于山东,世系不详。春秋中晚期迁于淮河,故城在今凤阳临淮关东。钟离国国君柏葬在双墩,其季子葬在钟离故城北。蚌埠自春秋至明洪武年,一直是钟离国、钟离县属地
蚌埠的春秋故事:楚头吴尾话钟离
张建平 文图
“钟离”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来源于国名。姓钟离的名人不少,如著名的“八仙”之一“汉钟离”本名钟离权,项羽手下有大将钟离眛,据传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的钟离春等。因为在古代文献中“语焉不详”,传说中的钟离国始于何时、终于何处,一直未有定论。凤阳卞庄春秋墓和蚌埠双墩春秋1号墓的发掘,揭开了钟离国历史的一角,证明在春秋时期,蚌埠地区一度是钟离国的属地,且是其核心地带。
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古国寻踪》展板介绍:近年考古发掘表明,钟离国起源于东夷地区,文化受徐国的影响。之后经蚌埠、凤阳地区,数度南迁。
蚌埠与钟离,究竟是怎样的联系呢?
史籍零星记载的钟离
钟离,亦为终犁、终黎、童麗,赢姓,是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的后代,初封于山东。古代史籍中有关钟离国的零星记载:《左传·成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576年:冬十一月,鲁国偕晋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邾国等,与吴国在钟离会盟;《左传·昭公四年》即公元前 538年,楚国在钟离筑城防御吴国,这时钟离国已成楚国的附庸;《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 519年,吴国攻打楚国的州来(今凤台一带),吴楚在钟离境内大战一场。《汉书 ·地理志》记“九江郡”有钟离县,注为“钟离子国”。《水经注》:“(淮水)又东过钟离县北。”注明了钟离县的位置在淮水南岸。郦道元注:“《世本》曰:钟离,赢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
季子康墓全貌。2008年7月摄
让后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遂灭钟离、居巢。
因为两个小孩争夺桑叶,引起两家大人械斗,在械斗中卑梁人吃了亏被打败;卑梁城的长官“怒”,派城管去攻打钟离城复仇;楚王得到消息“闻之怒”,派正规军出战,打垮了卑梁城管、剿灭了卑梁城;吴王“闻之大怒”,两国大战由此开始,最终的结局是吴国获胜,钟离、居巢均被摧毁。这是一个典型的因小忿而步步升级成两国大战的案例。
“小儿争桑”事件发生在吴攻州来的第二年,钟离自此属吴。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钟离属越。数年后,越国又把钟离归还给楚国,直至楚灭。卑梁今属安徽天长石梁(一说江苏盱眙),可见当时钟离的地域面积还比较广大。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钟离”分指三地,分别是钟离国故地、一迁地和再迁地。钟离国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峄城,后迁于州来之西,再迁至今安徽凤阳、蚌埠一带。后来楚灭州来之西的钟离国,以其地置钟离邑。由于钟离国的迁徙,相继留下了钟离故地、钟离邑、钟离城等“钟离”之名,形成了多个“钟离”并存的局面。
历史上的钟离氏也有赢姓钟离氏与子姓钟离氏两支并存。山东枣庄钟离国故地的钟离氏为赢姓,一迁于州来之西,后被楚国占领,赢姓钟离氏被迫迁往临淮。凤阳、蚌埠发现的墓葬均为赢姓钟离氏之后。楚国在州来的原钟离邑置城。晋国大夫伯州犁避难投奔楚国后,楚以钟离邑为其采邑。伯州犁的后人以其采邑钟离为氏,此为子姓钟离氏。
淮河南岸的钟离城
勾践灭吴、钟离归楚之后,淮河边的城池犹在,但钟离国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秦汉时先后在钟离城设县、侯国、州、郡等,至唐武德年间移治城西今临淮关。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后又改为临淮县,“钟离”之名淡出江湖。钟离城作为国都、治所沿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又历经1400年风雨后,如今,夯土城墙遗迹宛然。
钟离城遗址位于凤阳县板桥镇古城村,凤阳至明光公路北的望城岗上,是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1981年公布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城南接丘陵、北凭淮河、左依濠水、右拂花园湖支流,依山傍水的环境宜居宜业,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活动。考古人员在城南发现一处约30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文化遗址。
钟离故城为四方形,南北长约380米,东西宽约360米,四门对称。夯土城垣历经千年风雨和农业耕作,今已颓成土垅,残高3至5米,四个城角处相对较高;东南西北4个城门缺口辟成道路,城外部分区段护城河依然可见。城内外遍布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化堆积,遗址上随处可见汉砖、筒瓦残片。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时,还在遗址北部发现战国至汉代的墓葬群,出土铜剑、铜戈、蚁鼻钱、五铢钱、“钟离丞印”封泥等文物。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钟离城还有东古城、东鲁城、霸王城等名称。
故城周边多座春秋墓葬的发现,让尘封千年的钟离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季子出现:“童麗公柏之季子康”
1991年在扩建凤阳至明光公路时,在故城西南约1公里的公路边,发现一座春秋晚期的贵族墓葬,出土8件青铜编钟及铜鼎、石磬等文物。
2007年5月,一家企业征地扩建,在钟离城遗址以北的卞庄进行场地平整时,发现一处古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凤阳县文物管理所随即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形制较为特殊,墓圹为圆形,直径约11米,墓口朝向正南。4组9具殉人骨骸环绕墓主四周呈四边形摆放。专家推测,可能该墓在葬后不久即遭盗掘,墓主尸身及随身陪葬物已被盗墓贼掳走。陪葬器物坑在墓底东南部,出土鼎、豆、盉、罍等一批青铜器,其中有5件镈钟和9件纽钟。这些青铜器出土时保存基本完好。考古人员还在墓主位置发现戈、矛、箭镞等铜器和小件玉器等。随葬器物的形制和组合具有春秋中晚期的典型特征。考古人员介入钟离古墓发掘整理前,该墓部分随葬物曾遭附近村民哄抢,后被警方追回。
省考古所清理研究文物时,发现多件青铜器上有铭文“童麗”字样,先秦时期“童麗”通钟离,该墓应与钟离国有关。第四件镈钟上有30字,其中有“童麗公柏之季子康”等字样,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为“伯、仲、叔、季”,伯是老大,季为老小,“季子康”就是名叫康的小儿子。考古人员由此确定:该墓是钟离国君柏的小儿子的墓葬。
而钟离国君柏的墓葬,就是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
父子相认:“童麗君柏作其行钟”
从现代地图上看,位于淮上区的双墩村与凤阳钟离城直线距离35公里,隔淮河相望。双墩在西,淮河上游。除了已发掘的1号墓,还有一座与1号墓体量相同的2号墓,从规模形制上看,也应是一座国君墓。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人员在二墓周边还勘探出9座大型墓葬,双墩可能是钟离国君墓葬群所在地。
双墩1号墓出土的9个青铜镈钟上,正面都铸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柏作其行钟童麗金”等字样,这是确认钟离君柏与其季子康父子关系的关键物证。两墓在墓型、葬制、出土器物等方面,也都非常相似。
卞庄季子康墓原墓封土颓塌,地表为农田,墓地迹象很不明显,发现时已被大型施工机械铲挖至墓穴中。双墩钟离君柏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9米,封土底径超过60米,形制更为巨大。两墓墓口均为圆形,季子康墓墓口朝向正南方的钟离城方向;双墩1号墓墓口朝向正东偏南,也是指向钟离城。两墓都有多人殉葬,墓道都比较短,墓壁均以白土涂护,多种遗迹现象都较为一致。
双墩墓在南椁室内发现了60余件青铜器,其中有编钟、鼎、盉、舀、铃、戈、矛、镞、剑、车马器等,铸造精美、种类众多、数量可观。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专家判定墓主身份提供了依据。
孙子所用青铜器出现在舒城
梳理一下钟离国的历史脉络:先祖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的伯益,和秦始皇是本家,原封于今山东枣庄峄城;西周初年,东夷徐、奄等17 国叛乱,钟离也是叛国之一,被周人逐出封地,被迫与同族的徐、群舒、英、六等难兄难弟南迁于淮河流域;之后,淮水南岸才出现钟离城,与蚌埠有了联系。
1980年,舒城县孔集公社九里墩大队窑厂在取土时,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墓葬,墓葬地面原有高约十米的封土堆。该墓出土一件重约100公斤的青铜鼓座,名“龙虎四环铜鼓座”,国家一级文物。鼓座上有铭文150字。辨识铭文得知该青铜器的主人也自称为“童麗公”,为双墩墓主柏的孙子,名字为“鱼又”,在《现代汉语词典》查不到。
有学者认为,钟离国可能封建于商代末年。虽然钟离国国祚至少有数百年,但目前有文字可考的世系只有五代。
而这五代中,柏的时代应是国力鼎盛时期。双墩1号墓墓室中心柏的身边有一支青铜戈,上面刻有“童麗公柏获徐人”,该件戈原铸铭文为“徐子白司此之元戈”;另一件青铜戟原铸“徐王容取吉金自作其元用戈”,说明钟离国曾与徐国打过仗,钟离战胜,缴获了徐王用的兵器。可以想见,柏能打败势力更大的徐国,能在双墩营造多座豪华大墓,其实力当不容小觑。
但是,柏之后可能钟离国就走向衰落。为数不多的记载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钟离国先后被楚、吴、越占领,最后归楚。九里墩墓的年代在公元前445年前后,距钟离灭国已过去20多年,柏的孙子的青铜鼓座为何在舒城九里墩出现,目前也没有权威的解释。季子康陪葬的青铜器并没有“钟离公”的名号,他或许是早夭。他的哥哥们不知是谁继承了国君之位,答案或许就在双墩村其他未发掘的春秋大墓里,继续沉睡千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