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坤,56岁, 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全国建材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超薄电子玻璃新材料(0.12mm超薄电子玻璃和8.5代TFT-LCD玻璃)、光伏玻璃、发电玻璃等核心装备的生产技术。2019年,公司研制的浮法玻璃退火窑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称号。叶坤是省科技厅、经信厅专家库成员,还是河北省、江西省科技厅省外专家库成员。2022年6月,作为玻璃装备及产业专家,入选我市首批专家库。
拓展技术优势
“领跑”飞跃玻璃行业
走进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装配车间内,工人们在各自岗位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对生产的压延机产品进行最后组装。
“就是眼前这台机器,能‘压’出最薄1.5毫米的超薄光伏玻璃。”叶坤指着一台大机器对记者说道,他们攻克了2毫米以下的超薄光伏玻璃技术,这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如今,凯盛工程压延机已经占领了国内70%以上的市场,誓做压延机行业的“中国高铁”。
比光伏玻璃更薄的,要数超薄电子玻璃,它们主要应用于手机屏、显示屏的玻璃面板。凯盛工程的玻璃生产线不仅直供蚌埠TFT-LCD8.5代线,还与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联合打造了世界最薄的超薄电子玻璃。这块最薄玻璃只有0.12毫米,一张A4纸的厚度,还能做到卷曲不折断。
1988年7月,叶坤从重庆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便一直在蚌埠深耕于玻璃行业。玻璃行业不仅仅包含传统玻璃,还有电子玻璃、光伏玻璃等高新技术领域。薄些、再薄些,这是光伏、显示产业对光伏玻璃、电子玻璃的技术要求。“这些新领域,技术要求高、变化速度快。”叶坤说,多年来,凯盛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之路,他带领团队重创新、攻难关、拓市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依托持续的技术革新和规模扩张,针对玻璃新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企业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重点攻克了0.12mm超薄电子玻璃成套装备、1.6mm超薄光伏玻璃装备等一系列受国际垄断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展传统玻璃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工程,实现了由传统玻璃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一流装备转变,技术水平完成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目前,蚌埠凯盛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玻璃装备制造集成商,占有了国内外高端优质浮法玻璃装备制造70%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标杆。
作为传统产业,玻璃制造的高污染、高耗能一直为人诟病。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叶坤带领公司始终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体系、品牌建设为基石,风险管控、定期评价相结合,为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证了活力。
通过技术帮扶“提质强企” 助力蚌埠打造玻璃装备制造“新名片”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玻璃新功能促进消费电子市场、光伏新能源市场的崛起,形成以应用于信息显示、光伏新能源、节能环保、防火、药用玻璃等新功能领域的玻璃新材料,结合国家信息显示产业和“双碳”战略发展政策,玻璃新材料在这些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市玻璃企业数量较多,玻璃产业在技术、交通、政策等方面拥有多重优势,但也面临着技术转换率低、人才优势不明显、产业集群效应不突出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向上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起到了引领作用的同时,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叶坤,在国内玻璃装备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共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如何发挥专家库的作用,叶坤有着自己的规划。
“专家库的各位专家在各自领域为产品质量、高新技术应用作出了诸多贡献。时代赋予我们使命感,专家库成立其核心宗旨是以专业价值的发挥,整合相关行业部门的质量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源,吸纳各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力量,在做好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帮助同领域企业开展技术帮扶,助力企业、行业和产业共同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目前,以凯盛工程牵头,正在积极申报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玻璃新材料装备)。创新基地将联合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多家玻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产业发展资源,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资本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促进玻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今后,将从专家领域的协同作战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我市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精准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支持,推动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集群化发展,助力蚌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