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主持人语
前不久公布的《财富》中国500强,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徽水利”)以388.28亿元营收、7.99亿元利润再度入围,位居第234位。这是该企业自2015年以来、在上榜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第四次“金榜题名”,充分展示了企业近些年稳中有进、步步为营的发展成就。
作为蚌埠土生土长的建筑业企业杰出代表,安徽水利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上市龙头企业?它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以及开疆拓土的一系列举措,对全市建筑业发展壮大起了怎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安徽水利的转型成长史看,建筑业企业要提高“显示度”和竞争力,应具备哪些素质条件?蚌埠建筑业企业和行业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能力如何?蚌埠在推进建筑业管理促进建筑业发展又做了哪些工作,建筑业反过来又为推动蚌埠国民经济发展起了怎样的影响和促进?
本周的《深读周刊》“党报会客厅”,我们专门约请到当事企业相关负责人以及建管部门、行业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就以上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建筑业产值的背后带动了很多隐形的经济贡献,尤其在带动就业以及拉动化工、建材、家电电子等综合消费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央企、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与本土建筑业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实现竞合共生、合作共赢。
徐巍 市住建局建筑管理处主任
■继续发挥公司资质、技术、资金等优势,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支持蚌埠大本营的经济社会发展。
■紧随市场动向,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谨慎、积极地去抢夺市场蛋糕,延长增值产业链。
张晓林 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屡次入围《财富》中国500强,是安徽水利硬实力的一个表现。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做实事,搭设好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平台,希望行业主管部门一如既往支持协会工作。
陆虎 市建筑业协会秘书长、蚌埠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深度对话
龙头企业,行业发展“大担当”
◎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542家,资质等级较高的建筑业企业占据行业绝对主导地位。
◎近三年,安徽水利实现产值达400余亿元,在蚌纳税超13亿元。
主持人:作为蚌埠唯一一家本土建筑业上市企业,安徽水利五年内四次上榜《财富》中国500强,这个个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徐巍:一方面,说明近些年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的确非常快,少有其他行业可以与之相比。另一方面,也说明安徽水利作为蚌埠建筑业企业中的一员,不愧是龙头老大。在我眼里,安徽水利就是一家扎根于蚌埠、成长于蚌埠、发展于蚌埠、拓展于安徽、迈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建筑业龙头企业。不得不说,安徽水利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到成长为全国上市公司500强,是水利人不懈努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
陆虎:安徽水利是我会的副会长单位,作为蚌埠建筑行业龙头企业、本土国有企业,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蚌埠人民的关心爱护。一直以来,安徽水利始终坚持深度融入蚌埠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思路,并主动反哺地方,已经成为我会会员企业的代表及标杆。它能够屡屡入围《财富》中国500强,也是硬实力的一个表现——数据显示,近三年,安徽水利实现产值达400余亿元,为蚌埠市建筑业产值目标的达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蚌纳税超13亿元,纳税排名稳居全市前列。
张晓林:身为安徽水利的一员,我用31年时间亲眼见证了它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直到上市的全过程,可以说,我既是安徽水利的创业者也是她的守业者。如今看到企业屡屡上榜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但老实说,作为实体企业中的一员,我们关注的点不在于“排名怎么样”,而在于“企业怎么发展”、“怎么推动企业再上一个台阶”上,希望能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当然,公司通过上榜的方式获得显示度和关注度,也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
主持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怎么认识我市建筑行业当前的现状?
陆虎:蚌埠建筑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历经几个发展高峰期,均因资质结构不合理而错失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发展,把建筑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13年8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2018年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管理改革促进建筑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将建筑业培育成蚌埠支柱产业。
当前,蚌埠建筑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资质结构呈现一种金字塔形,队伍结构基本趋于合理,逐步形成大包、分包、劳务同步的格局。二是整体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幅呈两位数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增幅。三是企业运营机制逐步规范。我市建筑企业改制工作部署早、行动快、内容实,改制率在全省处领先地位。目前,全市三级企业及乡镇建筑企业改制率达100%,全市二级以上企业改制率达95%。
但同时,蚌埠建筑业整体发展形势又不容乐观。比如,全市建筑业总量在省内地级市中的排名不高;企业资质结构不合理、融资能力差、市场占有率较低,等等方面。
徐巍:为了让大家对蚌埠的建筑业市场有初步了解,我们精心梳理出以下两组数据——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542家。按资质等级分,总承包企业237家(其中特级资质2家,一级资质10家,二级资质38家,三级资质187家),特、一、二级企业合计50家,占总承包企业的21.1%;专业承包企业205家(其中一级资质9家,二级资质82家,三级资质52家,不分等级企业62家),一、二级企业合计91家,占专业承包企业的44.39%;施工劳务不分级企业100家。
今年6月,全市(含市辖三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的企业完成总产值266.24亿元,其中,资质等级较高的建筑业企业占据行业绝对主导地位。具体来说,21家特、一级建筑业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总产值189.92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71.33%;建筑业总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6家,安徽水利以产值84.69亿元排在首位,比第二名高出48.92亿元。如果对总产值排名前五的企业做一番分析,不难发现,它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外埠市场,属于典型的外向型企业。
但客观地说,全市建筑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机制不灵活,技术管理人才缺乏,不太注重设备及管理投入,市场竞争能力弱,亟待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还有个别龙头骨干企业因缺乏守法意识,导致出现经营管理违规、产值衰竭下滑局面。
建筑行业,三产发展“牵引力”
◎建筑业在带动就业、拉动消费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在蚌有29家分支机构的安徽水利,带动就业近2万人。
◎建筑业为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带动三产很多层面综合发展。
主持人:从产业大类分,建筑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在蚌埠GDP中的地位如何?也就是说,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
徐巍: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蚌埠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年,蚌埠地区生产总值1714.66亿元,同比增长8.5%;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626.71亿元,增长15.6%。这些公布出来的数字,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建筑业的经济地位。
但是,建筑业产值的背后带动了很多隐形的经济贡献,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在带动就业、拉动消费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因为建筑工程是一项工期长、投资大、施工环节多、交叉环节多、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的特殊工程,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离不开人工,与其他的工业产品生产施工工艺具有根本的区别。
此外,建筑工程还普遍涉及建材产品、工业产品、化工产品等诸多环节和领域,甚至与交通运输、食品消费都有密切关联。关于这点,从权威部门发布的“中国建筑业消耗着世界二分之一的混凝土、三分之一的钢材、从业者超过6000万”可以看出,它的牵引带动作用有多大。
也就是说,建筑业本身既是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改善民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美化城市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同时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带动了三产很多层面的综合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国民经济的支柱”。
张晓林:作为一家成长于蚌埠的建筑业企业,安徽水利共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37家,参股公司3家,施工分公司18家,在册职工6000余人。目前,公司在蚌有29家分支机构,带动就业近2万人。2016年-2018年间,实现产值分别为103亿元、118亿元和189亿元,在蚌纳税额分别为3.5亿元、4.8亿元和5.4亿元,历年纳税排名均位于全市前列,为蚌埠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直以来,安徽水利坚持“发展于蚌埠更贡献于蚌埠”,深度融入蚌埠社会经济发展。建企五十年来,我们兴修水利,建设了茨淮新河上桥水利枢纽、怀洪新河何巷闸枢纽、蚌埠闸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等工程,为淮河安澜和蚌埠人民安居乐业栉风沐雨。我们积极拓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公路交通工程和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在蚌埠建设了保险公司大楼、迎宾大道快速干道、龙子湖周边综合治理、安徽水利和顺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物,以及界阜蚌高速、蚌淮高速凤阳延伸段、合徐高速、固镇闸枢纽、怀远荆山湖退洪闸、淮水北调临涣泵站等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其中,由公司精心组织实施建设的蚌埠闸扩建工程和龙子湖周边综合治理工程已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提升蚌埠城市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反哺地方,公司在蚌埠投资建设了城市排涝工程、G329公路等多个重点工程,展现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匠心精神和担当作为。
植根本源,方可行稳致远。安徽水利将继续发挥公司资质、技术、资金等优势,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支持蚌埠大本营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蚌埠加快建成“两个中心”贡献力量。
陆虎:自“营改增”正式实施之后,外地进蚌企业在蚌完成的建筑业产值无法纳入本市建筑业总产值且纳税额归缴企业注册地,无形中导致了税源流失。个人认为,这种统计方法不尽科学。同时,本土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境遇不佳,政府正在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做大蚌埠建筑业总量,任重道远。
产业发展,拓展主业“增值空间”
◎鼓励建筑业企业跨行业、跨专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建筑业龙头企业。
◎安徽水利呈几何倍增的发展态势,是几十年专注主业、广拓市场,在多个领域南征北战的结果。
主持人:三位来自同一个系统,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站位和视角,可否从不同的角度对提升蚌埠建筑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提出思路、思考,或期待?
陆虎:我从行业协会的角度想替本土建筑业企业发个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做实事,搭设好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平台,希望行业主管部门一如既往支持协会工作。
业内人士都知道,蚌埠本土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普遍较低,拥有高资质的企业屈指可数,但蚌埠建筑市场是个完全开放的市场,随着市外各大建筑企业(集团)纷纷涌入,本土企业除个别外,大多与大体量、高利润、有代表性的建筑项目无缘,这也就使得它们陷入“没有高资质—接不到大型项目—无大型项目业绩—资质得不到提升—拿不到大型项目”的怪圈,不得不将蚌埠建筑市场拱手让给市外建筑企业。在2015年108亿元的市区建设工程开工产值中,蚌埠本土建筑企业只拿到了不足30亿元的市场份额。
为此,我们也希望相关职能部门,把建筑企业纳入工业企业扶持发展范畴,同享优惠政策,并出台向本土建筑企业倾斜的相关政策,适当降低门槛,尽量多给本土建筑企业参与的机会。比如,对信誉较好的本土建筑企业报建时给予优惠,同时通过红黑榜制度让失信企业寸步难行;对拓展新的行业资质缺乏业绩的本地企业,提供更多创造业绩的机会,加大对预备升特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本地建筑企业质量创优、争创精品工程。
徐巍: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推行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我们也希望通过此轮行动,优化资质资格管理,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招投标制度,支持对地方就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大、具有良好信用、能够提供足额担保,且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相关工程业绩的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相应项目建设;支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建筑产业化企业,要纳入工业扶持资金支持范围,享受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建筑业企业跨行业、跨专业兼并重组,以形成一批建筑业龙头企业。此外,还要支持央企、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与本土建筑业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实现竞合共生、合作共赢。
张晓林:这个问题我结合安徽水利的成长发展史来谈。三十年前,安徽水利还只是一个年产值一两千万元的小型企业,现在的年产值在200亿元以上,这种几何倍增态势,是水利人几十年专注主业、广拓市场,在工程施工、总承包和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南征北战结出的果实。如今的安徽水利,早已摆脱了过去纯粹依靠水利工程施工安身立命的企业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家集工程施工、水电投资建设与运营、房地产开发等多业态并存的上市公众公司形象。
要说安徽水利如何离水上岸、开疆拓土,使主营业务从传统施工向投资运营拓展,我总结:主要得益于公司管理层有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胆识和魄力,得益于上市公司本身雄厚的融资能力,得益于公司在行业中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得益于蚌埠市委市政府对本地龙头企业的给力支持。
近年来,安徽水利主动顺应行业发展新态势,以“投资带动施工”模式大力发展EPC、PPP业务,先后在安徽、吉林、湖南、陕西、河南、福建等省投资10余个PPP项目,涉及水利、能源、交通、环保及城镇基础设施等领域。仅2018年一年,企业施工类新承接任务达235亿元,PPP业务新签合同额50亿元,其中,在蚌埠承接了城市排涝、G329公路、龙子湖综合开发、怀远及固镇美丽乡村、马城污水处理厂等PPP、EPC工程项目,累计合同额超60亿元。此外,公司近些年在周边多个城市投资建设了22个房地产项目,在全国多地成功运用总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的电站7座,在合肥、蚌埠、六安运营五星级酒店3座。
主持人:安徽水利的成长个案对全市建筑业企业发展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国有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会有什么差异化的成长发展道路吗?
张晓林:首先,企业要发展,必须培育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要干什么、怎么去干、怎么朝着一个方向坚定地干,都需要文化来引领。其次,紧随市场动向,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谨慎、积极地去抢夺市场蛋糕,延长增值产业链。第三,企业管理要做过程管理,及时纠偏,规避潜在风险。第四,机制创新非常重要,这涉及到如何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安徽水利目前是按省直标准提高职工社保缴存基数、职工住房公积金、实施企业年金,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
陆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不论何种企业体制,本质上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是对等的。但具体到区域范围内有限的市场,国字头企业比民字头又多了一份天然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为此我想说,在蚌埠建筑市场被外来企业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当下,还是应该对本土企业多一些更接地气的、能够落地的支持政策,帮扶发展。事实上,本土企业应急工程库也是未来可以考虑的一项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