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昂 文/图
8月13日中午,蚌埠市中医医院抢救室内,中国好人、百岁老人郁蓬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家人虽然不舍,但按照她的遗愿,将她的遗体捐献给蚌埠医学院,完成老人的夙愿。
捐献遗体
此生最后的奉献
“姥姥,你做了一辈子好事,我们都支持你。”“你就放心吧,我们也像你一样做好事帮助别人。”“我们帮你完成最后的心愿。”老人弥留之际,家人们依依不舍,在老人耳边轻轻地说。
老人的女儿葛国侠说,老太太60岁时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100岁时签署遗体捐献协议。三天前,老人器官衰竭送医,医院全力抢救但没有好转。
“我代表蚌埠医学院对郁蓬山同志志愿捐献的高尚人格表示崇高的敬意。”8月13日中午12点35分,随着心肺监测仪上的指标越来越低,老人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医护人员来到医院,签署了各项协议后,举办了一场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面容安详如同睡着一样。
2019年郁蓬山老人获第六届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摄于2020年8月14日
蚌埠医学院遗体接受站负责人俞鹏介绍,蚌埠医学院负责接受皖北五市遗体捐献,郁蓬山老人是第125位捐献者,也是年纪最大的捐献者,唯一的百岁老人,老人一辈子做好事,离开时还在奉献,彰显人间大爱情怀,蚌埠医学院全体师生向她表示由衷敬意。
回顾老人的一生
乐观生活积德行善
103岁的郁蓬山老人出生于1919年,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新中国成立前,郁蓬山曾是一名老师,抗日战争时期带着学生一边躲避战火一边学习。没有课桌,她用土坯堆成课桌,将上面打磨平整,让学生趴在上面写字。由于师资匮乏,郁蓬山教授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从教十余年,桃李满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郁蓬山进入蚌埠市原第三玻璃厂,当了一名配料工人,她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干好每一件工作,一直到1979年60岁退休。退休后,郁蓬山老人来到淮上区八大集农场,和小儿子葛国和生活在一起。她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
葛国和介绍,母亲一辈子不管碰到啥困难,不管遭受多大委屈,都能积极面对,从不抱怨,而且乐于助人。20世纪80年代,农场小朱的残疾哥哥朱宜宣从农村老家过来投奔他。当时60多岁的朱宜宣无儿无女,耳朵失聪,而且眼睛几乎看不见。到农场不到半年时间,弟弟小朱突然去世,一时间朱宜宣生活没了着落,吃饭都成了问题。郁蓬山老人知道后,便将他喊到家中。从此,朱宜宣就成了郁蓬山家中一员,这一待就是近20年,直到朱宜宣去世。 此外,让郁蓬山更牵挂的人,便是小秀了。小秀是20世纪纪90年代郁蓬山回蒙城老家时收养的弃儿。当时才4岁,郁蓬山老人将她抚养大,并手写识字卡片,教她认字。2003年,小秀小学毕业,因为户口问题,她到了蚌埠市福利院,并在那里考上了大学。2010年前后,郁蓬山和家人带着小秀多次回到蒙城老家,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帮助小秀找到了亲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