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靳瑾 文/图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被摆在突出位置。几天前,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作为皖北科教中心,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4所,包括省属3所、市属7所以及县域4所,规模全省领先。有了量,如何提质培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学后,王文强就将开启他在怀远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学习生涯。这是该校今年刚“上架”的新专业,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后,王文强将掌握各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维修知识。“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打听过,这方面的毕业生很抢手,企业都等着学生毕业。”他笑着说。
今年我市有三所中职学校新增13个专业,除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怀远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增加了生物化工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应用、高速铁路乘务、网络信息安全、幼儿保育、数控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化学工艺等,以及蚌埠工艺美校的精细化工技术和蚌埠商贸学校的文物保护技术、幼儿保育专业。“更加契合产业所向、发展所需。”在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卢奎看来,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才能更贴近经济发展的实际。
白皮书也指出,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等重要作用。我国将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而蚌埠的职业教育,也遵循这条道路前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立足蚌埠实际,围绕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我市职业教育充分服务产业,加强与丰原集团、凯盛科技、蚌铁轨枕、依爱电子科技、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国显科技等重点企业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精准掌握用工需求,并作为调整专业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以“强、增、减”“红黄牌”等措施综合调控,对专业需求大的学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做优做强;对学校已开设的专业中社会需求不大、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的“红黄牌”专业,进行撤并或调整。紧贴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去年一年就新增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专业点13个,涉及7个专业大类10个专业。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基础能力建设、办学规模、质量提升等方面进步显著。”市教育局总督学马萍颇为自豪地介绍,不久前我市作为全省职业教育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市,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被视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底色也更鲜明。
2020年我市启动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19个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项目入选省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创新工程项目库。次年就有丰原集团、昊方机电等12家龙头骨干企业入库,产教融合投入3147.4万元,拥有专利4项,实现成果转化收入2512.1万元。
一方面,我市围绕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的战略目标,为蚌埠技师学院争取中央资金3500万元,于去年建成全市首个硅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并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探索具有蚌埠特色的新型学徒制,联合重点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发产业技术课程,实施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和企业共同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去年以来共与36个企业培养新型学徒1241人,新技工系统培养13858人。
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大批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又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因而对体制、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改革要求。
不久前,“新奥燃气小黄人精工班”在安徽电子工程学校开班,学生们的课堂有点特殊——在学校学习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后,还要到企业实践操作,也就是“双元制”培养。“校企合作,我们有信心建立一支有技术、有能力、有责任的燃气安全运营后备之师。”开班仪式上,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豪期待满满。
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我市以真金白银支持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市教育局局长沈亮透露,不仅要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引企入校、引校进企、送教上门,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我市还在打造校企共建的高水平专业群——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20个左右省级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加快建设一批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领域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淘汰一批供给过剩、滞后于产业需求的相关专业,扶持一批涉农相关专业。”沈亮表示,打造行业领军企业与院校共建产教联合体,是促进中高职贯通、校企合作育人、学习就业无缝衔接的直接途径,也是服务经济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