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三大件”,这个略带怀旧的词汇,一个曾经承载着中国人财富梦想的词汇。
上世纪70年代,历经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发展,人们有了消费的欲望,要结婚就要购齐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当时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
商业嗅觉灵敏的蚌埠人也嗅出了“商机”的味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市开始筹建手表厂、自行车厂和缝纫机厂。
天鹅表,人生第一件奢侈品
市民王女士生于上世纪50年代,她的经历可以证明手表曾经多么稀罕。“70年代的时候,一块上海牌手表售价大概是120元,而我们一个月才挣30多元,简直是天价,根本买不起,周围的小姐妹结婚都是买的蚌埠的天鹅牌手表,戴出去也很有面子的。”王女士说,那时结婚开始有了“三大件”的说法,女方向男方要三样东西,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我爱人攒了大半年的钱,才送我一块天鹅手表。”王女士回忆,当时戴手表还不普遍,在外面看时间有时就靠公共场所的大钟,或者询问别人。“向别人问时间的时候,看人家戴一块手表可羡慕了。自己要买,真得勒勒裤带,咬咬牙。按照现在的标准看,这绝对算得上是人生第一件奢侈品了。”有了自己的手表后,王女士最喜欢给表上弦时的感觉。“转着那个小钮,听着咯吱咯吱的响声,浑身都觉得很舒服。”王女士说,她每次戴表时都小心翼翼,生怕将银白色的履带样表链撑坏了。
当年曾任蚌埠手表厂副厂长的宫树仁介绍,上世纪70、80年代是天鹅手表最辉煌的时候。到80年代中期,天鹅手表已风靡全国,天鹅展翅状的品牌标识,早已深刻地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
第一块手表名为“星火”
1970年,蚌埠市轻工业局决定筹建蚌埠市手表厂。筹建初期,蚌埠市手表厂依附在蚌埠人民印刷厂,由蚌埠市人民印刷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郑夕友负责筹建工作,组建了手表厂筹建团队。当年11月,郑夕友、宫树仁等人组成的考察小组就先后对合肥、天津、青岛、上海、南京等地的手表厂、钟表厂进行考察调研。1971年2月,筹建团队赴青岛手表厂培训学习。1971年4月,在青岛手表厂学习人员全部返回蚌埠,在返蚌的途中,筹备组转道德州钟表社购买了一台台式钟表车床——小摆车,这是蚌埠市手表厂购买的第一台制造手表专用设备。“为了确保小摆车不会损坏,我们像对待小婴儿一样,轮流抱着,一路在怀里把它抱回来的。”宫树仁说,这台小摆车也不负众望,在以后的手表试制、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尽快拿出自己的手表样品,培训人员回蚌后立刻投入到了夜以继日地试制、生产工作中。他们在蚌埠人民印刷厂的两间平房里设计了蚌埠市手表厂的第一个手表商标——“星火牌”,寓意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制作了手表表面、用黑体字印上“星火”字样,并使用青岛手表厂帮助制作的模具,冲制了有“蚌埠手表厂”“711”字样的手表表壳后盖。加上小摆车加工的小零件和采购的零配件等,1971年7月,试制出581型“星火”牌慢摆手表样品。当年一共生产“星火”牌手表221只。
首批产品得到了认可,1971年7月6日,蚌埠市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做出批复,同意“蚌埠手表厂”正式挂牌,明确最初开办资金投入为77200元。
华丽升级,“天鹅”取代“星火”
因厂房过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需要。1971年年底,手表厂迁往火柴厂生产。
手表厂迁址到火柴厂后,继续在几间办公用房内开始了手表的试生产。1973年,蚌埠手表厂终于在蚌埠火柴厂对面的空地上开始新建属于自己的厂区。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职工都是自己挖土方、钻孔铺电缆。当时手表厂所在的位置还是荒郊野外,生活、交通都很不方便,职工们就在芦苇圈成围墙的临时食堂里吃饭。先期建设的三层生产小楼到后来的机修车间、晶体管钟车间大楼、手表装配大楼、职工宿舍、传达室等基建工程的土方工程,都是职工利用下班后或休息日自己开挖的。“那时候大家工作都有一股劲,书记、厂长带头挖地基,车间、部门负责人也组织职工参加挖地基劳动,经常是干到深更半夜,第二天照常上班,不怕脏、不怕累。”宫树仁说,正是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手表厂职工队伍,艰苦奋斗成为厂里的光荣传统。
1973年,经历了试制阶段,厂部提出新的工作要求,注册“天鹅”牌手表商标,生产“天鹅”牌快摆手表,取代创业初期“星火”牌手表。加强工艺改进,“天鹅”表也更具现代美感,知名度也提升了,生产的升级换代完成了。
1974年,手表厂搬迁入新落成的厂址。
“天鹅”展翅,飞向全国
“当时一块天鹅表是40块钱,戴上时髦好看,亲戚朋友都是托关系找来想要买手表。那时要凭票排队,很难买。”宫树仁回忆,“天鹅”手表因为物美价廉、走时准确,广受欢迎,一时供不应求。市轻工业局曾一度采取发票供应的办法加以控制,一票难求。
生产“天鹅”手表期间,蚌埠手表厂还生产过“晶体管闹钟”,当时售价15元,轻便美观十分受欢迎。小小的闹钟也为蚌埠手表厂带来过丰厚的收益,1978年,蚌埠手表厂生产晶体管闹钟一万台。
1980年10月,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提出:蚌埠手表厂年产手表的规模从5万只扩大到30万只,扩建总规模控制在850万元之内。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鹅”手表销售范围日益扩大,已经远销到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福建等省市区的30多个城市。1984年,蚌埠手表厂还设计、生产了“黄山”牌、“珠城”牌、“风华”牌、“永精”牌等多个品牌手表,后还与重庆手表厂联合生产了“三峡”牌手表。从手表厂建厂到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840.7万元。到1985年底,全厂职工455人,年产手表12万只,年工业产值907.7万元。
光辉岁月留下的时代印记
1989年,因为价格低廉的电子表对机械手表形成的冲击,全国手表行业生产迅速下滑,蚌埠手表厂全面停止了机械手表的生产。1995年底,国企改制大潮袭来,蚌埠手表厂宣布破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的,看看现在几点了;家里的缝纫机被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自行车也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车子被擦得锃亮,快快地骑过去,留下一路‘丁零零’的脆响,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至今回忆起蚌埠人曾经使用“三大件”的场景时,王女士仍难忘当年的美好。
除了手表厂,蚌埠自行车厂、蚌埠缝纫机厂都有产品问世,只不过与手表厂相比,时间很短就退出了市场。如今,在市博物馆的展厅里,还能看到当年蚌埠自行车厂生产的“飞箭”牌自行车,蚌埠手表厂生产的“天鹅”手表和晶体管闹钟。
将近50年过去了,蚌埠手表厂仅存一栋原厂工会办公小楼仍屹立在涂山路。在原厂址附近,有了一座新的居民小区“天鹅居”,居民大多是原蚌埠手表厂的职工或其后人,蚌埠手表的话题在这里仍常被提起。蚌埠手表厂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带来的那段光辉岁月,却令很多蚌埠人难以忘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