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刘晨 文/图
“我现在做的是钳工划线工序,简单地说,就是对模具零件进行二次找正,重新对零件安装孔等分,以便后续加工组装。”11月16日,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六分厂模具车间,刚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的刘健一边向记者解释相关常识,一边转动轮盘调整桶形模具零件的角度。
在金属加工行当里,有句话叫“万能的钳工累死人”。意思是,钳工这种工作,要靠双手去打磨各种零件,加工、装配、修理,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且强度极高,一般人不愿意干。然而刘健一做就是33年,他手中的钳具换了一批又一批,双手的手纹已被磨平。凭借着一颗匠心与责任心,他默默奉献,潜心钻研,在平凡的岗位干出精彩人生,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蚌埠市先进工作者、蚌埠市“身手不凡”钳工技能竞赛冠军、“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零件加工决胜在毫厘之间
刘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这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服输的劲头。1989年,他从原二技校车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学习模具钳工,从此,便与锉刀、扳手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企业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装品种多、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按照刘健的说法:“零件加工的成败,决胜在毫厘之间。”,这也是刚工作时师傅吕玉祥常和他说的。记得是学徒的第一年,师傅给了他一盆废旧钻头,“小伙子,咱们钳工有一样重要工具,就是钻头,它的角度把握要准。盆里有40多个,二天内你给我磨完。”在问清方法后,刘健就用砂轮打磨起钻头来,刚开始由于技术不精,手磨破皮、掀指甲盖是常有的事,但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下来,这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三年后,刘健顺利出师,成为独当一面的钳工技师。
安徽省劳动模范刘健
刘健告诉记者,前几年,公司为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KW1522A5空气滤清器,可在其后盖90°拐角处,圆弧面与圆台交接处翻排尘孔经常出现开裂,造成焊接排尘管时出现漏缝现象,公司不少钳工高手都“失手”了。但他却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整在车间干了一天一夜,终于找到关键点,达到了客户要求,并探索出“刘健焊接打磨法”。
做好传帮带形成团队效应
十多年前,刘健所在分厂钳工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特殊工艺和先进的钳工技能操作方法几乎呈空白状态,“作为一名钳工技师,是企业培养了我,我所掌握的技术,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企业,我有责任有义务带出高水平的钳工团队,以此回报企业。”刘健说。如今,通过他的悉心指导,一批钳工技术工人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
去年1月初,公司供应主机配套的KW1330A空气滤清器定位圈批量大、要求高,可由于采用了等离子割管机,管料焊碴多,造成加工时退料困难,要手工再加工,且加工出的零件不一致,合格率低,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面对这种情况,刘健带领他的团队主动担起了改进加工方法的重任,连续三天三夜吃睡在生产现场,设计出六套改进方案,经过多次加工调试,选用了一套落料冲孔——拉伸翻孔复合模,一次性冲孔到位,从而使生产出来零部件合格率大大提高,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在工作之余,刘健和他的团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技术沉淀和创新求变上,先后开设了“班后培训”、“师带徒”、“生产安全课堂”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班,攻克了螺纹盖板级进模、装机时耐压不稳漏油等技术难题,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能耗,填补了企业乃至市场的技术空白。
发挥党员劳模的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制造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刘健告诉记者,在最近的党员学习中,每每读到这一段,总是感到倍受鼓舞,干劲十足。
对于在基层如何发挥好党员劳模的作用,刘健表示,将做好宣讲员,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解读和宣传贯彻,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岗位、深入人心;做好联络员,发挥党员劳模作用,围绕“传递党的声音、倾听群众诉求”,当好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引导员,不断践行“工匠精神”,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青年员工学技练艺,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为生产一线上的一名技术工人,我将会继续主动融入生产、投身一线,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解决生产中各项难题,为更好地推进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刘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