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年福烨 文/图
【阅读提示】
初冬时节,淮畔大地正迎来新的丰收。
农业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殷殷嘱托激励着我市“三农”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加快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蚌埠力量。
日前,蚌报融媒体记者走访我市农业农村部门、企业和种粮大户,探寻现代农业发展的蚌埠实践。
农业机械化 耕作“马力”足
刚收完玉米、大豆,又抢抓农时种下冬小麦,开展冬小麦田间管理……在怀远县徐圩乡,种粮大户尚跃一年到头没闲着。
“今年夏粮小麦每亩产量约1300斤,创近年来新高,每斤比去年多卖0.3元以上。”谈及收成,尚跃打开话匣子,夏粮小麦生产期间,他创办的农机合作社托管了约1.6万亩土地,涉及1000户左右农户。
这么多地,可难不倒尚跃。
怀远糯稻迎来丰收
在尚跃的合作社院墙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一行大字标语颇为显眼。“有了‘大铁牛’,不但种地省心,产出也有了保证。”在尚跃的带领下,周边农民告别了“老把式”,纷纷当起了“甩手掌柜”。
“前段时间收玉米时,我们用上了新的联合收割机,玉米通过摘穗、剥皮、脱粒、最后倾泻进车厢里,全程机械化。”尚跃说,新机器的应用还大大降低了粮食机收减损率,变相实现了增产。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市试点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把牢粮食生产全过程,不断提高粮食单产能力,助推粮食丰产丰收、颗粒归仓。预计全年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8.7%。
“机械化率达到100%。”来到怀远县河溜农事服务中心,怀远县农机推广中心主任胡红磊向记者介绍农机部门的“得意之作”。
河溜农事服务中心坐落于今年新建的万亩稻麦生产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内,内设农机信息指挥中心,通过扶持内生力量和优选外协组织,打造了一支为基地生产常年提供农机作业的服务队伍。
“在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重点机械上,加装信息化监测终端36台和辅助驾驶设备16台。并接入安徽省全程机械化高标准示范基地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农机作业全过程,掌握生产进度和作业质量,实现信息监控和管理调度服务功能。”胡红磊说,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农机更智能也更高效。
近年来,我市先后培育卧式自走式饲料搅拌机、机器人撒料推送器等省级农机装备首台套产品7个,巷首式孵化机等省级新产品8个。新建水稻育秧中心5个、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6个、粮食烘干中心10个。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为增强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机+农艺 融出好“丰”景
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唯有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今年种玉米时,我们引进了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每亩地节约种子1斤左右,而且大大提高播种精度,漏播率和重复播种率明显降低。秋粮玉米亩产量为1000斤左右,农机农艺融合立了头功。”今年,尚跃承担了怀远县1000亩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任务。
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机械穿梭在田间,助力抢种抢收;无人机在天空中纵横,助力“虫口夺粮”……基地梳理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短板,从品种选择、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无人机精准施药、籽粒机收等关键环节,开展玉米生产“五节三增”技术融合攻关,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科学技术做支撑。
“农业要高效发展,必须是农机农艺融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凝练出适应、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孙善军介绍,农机与农艺融合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两者相辅相成。
做好粮食生产种植前端服务,是怀远县白莲坡镇种粮大户周玉关过去一年的头等大事。
作为怀远县今年新建设的三个水稻育插秧中心之一,周玉关种植的糯稻,采用水稻标准化工厂育秧、全程高产优质栽培模式、水稻化肥减量技术应用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项实用技术,迎来了大丰收。
“全部采用机插秧的种植模式,节约种子、秧苗素质高、生长期长、通风透光性更好,带来了品质和产量的同步提升。同时全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制订施肥方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周玉关介绍。
据悉,水稻机插对水稻抗倒、防草作用明显,相比传统栽插模式,机插产量明显增加,每亩可增产200斤以上。“有了统一育苗的工厂,按农时播种,再加上管理得当。今年的旱情对我们没什么影响。”白莲坡镇种植大户巨银宝高兴地说。
“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出点子、探路子。”在市农广校校长任珺看来,农机农艺基地的建设还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提高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行政、科研、推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位一体的推广机制,利用好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技术推广规模化和标准化,加快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今年前九个月,全市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6个、数字应用场景38个。
田间到餐桌 安全“看的见”
初冬时节,正是小麦冬季田管的黄金期,龙亢农场技术人员正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控田野里的每个角落。
“这是我们的农业物联网工程,通过布设高清摄像头、传感器、建设小型气象站和农机智能监管系统,对监测区域农田作物的长势、病虫草害、土壤墒情、土壤养分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精确测定,项目的管理人员、农业科研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在电脑或手机上远程实时掌握可视化的大田生产信息,有效降低了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龙亢农场副场长杨俊生介绍。
围绕“看的见”的安全,龙亢农场借助物联网大田数据采集器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到微信公众号平台,消费者可以远程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查看农作物生长全过程,让有机、安全不仅仅停留在宣传上、证书上,而是亲眼所见,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在提高农产品经济价值的同时,大大满足了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需要,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杨俊生表示。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确保农产品量和质的安全,随着‘量’的解决,人民群众转而盼‘吃得安全’‘吃得环保’。”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市“两品一标”获证产品累计数达到179个,其中,经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产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
从田间到餐桌,离不开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
“依托怀远县糯稻种植优势,我们开发有机糯米、富硒糯米、香糯米及粉制新产品,供不应求。”蚌埠市兄弟粮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省唯一一家“糯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同行业翘楚。在企业负责人董其云看来,原料的优劣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而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每次进料都要对糯米的残留、水分、糖度、纯度、白度、含杂率等进行严格检验。”
在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种植大户梅斗昌望着金灿灿的稻粒,笑得合不拢嘴。他种植的500亩糯稻田就是兄弟粮油的原料供应基地。
“这里的富硒糯稻都是按照兄弟粮油的要求种植的,从选种到控肥再到植保收割,都有统一标准,而且全程可追溯。”梅斗昌高兴地说,种了一辈子地,现在稻子也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今年前9个月,全市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60个,投资总额198.8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9.8%,高于全省8.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
“通过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在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同时,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