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作为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万物复苏的春季到来,一派鲜活景象。《历书》中说:“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也。”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此时气温开始回升,阳气渐转,冰化雪消,草木滋生,生机盎然。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只是春天的前奏,“倒春寒”经常来袭,仍然有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真正的春天还要等一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对“立春”非常重视,一直把它当成节日来过。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礼记》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古时帝王为了表示对天时的尊重,在立春前三天,即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祈福新年五谷丰登。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为了迎春,我国民间在这一天有“鞭春”“咬春”等民俗活动。
“鞭春”又称打春,就是鞭打春牛,意即春天到,催打春牛赶紧下田耕作,以免耽误农事。 记得小时候,每逢立春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打谷场上,生产队长一边手执柳条鞭打头顶红绸、身挂红花的泥土春牛,一边唱道:“迎来芒神,鞭打春牛,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喧,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畜兴旺……”随着抽打,春牛被打得肚子破裂,牛肚子里的各种谷粒纷纷落地,围观的乡亲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在自己家里的谷筐里,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仓满粮足。“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民间流行的这首春字歌谣,描述的就是打春牛迎新春的节日盛况。
味觉上的立春,家家还要吃春饼,食春盘和萝卜,是谓“咬春”。“咬春”,是让我们在唇齿间真切地感受春天的味道。春饼是立春日所食之面饼,以油煎至金黄,外焦里嫩,酥脆香美,吃的时候,抹上面酱,把酱肉、炒合菜、摊鸡蛋等夹在里面,卷起来食用。春盘,也叫辛盘,晋代《风土记》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日,以葱、蒜、韭、蓼、蒿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春之意,谓之五辛盘。立春吃辛盘,还有一层意义就是祛病保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朝岁食之,助发五脏气。常食,温中去恶气,助食下气。”萝卜称为“菜头”,跟“彩头”谐音,立春日吃“菜头”,取的大约是“开春好彩头”之意。所以每年立春母亲都会在清早塞一根萝卜给我们咬。我们一小口一小口地咬着萝卜,边咬边互相笑问:“咬住春天了没有?”“咬住了,今年的春好脆好辣啊!”母亲笑眯眯地说:“用萝卜咬春取的就是古人说的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没有经历这个苦,春是不会来到的,春也就没有了意义。”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是呀,立春春已归,谁也挡不住春的萌动和亢奋,不经意间,春上眉梢,萌发新一年的憧憬和收获。
(作者: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