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河淮
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线淮河二分南北,京沪铁路纵贯上下,其交汇之处便是被誉为“淮上明珠”的城市——蚌埠。
蚌埠建市于1947年,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成为江淮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城市。同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蚌埠地区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众多让后世传颂的故事。
西尤的旧石器划破了淮河流域的蒙昧,双墩刻划符号氤氲着中华文字的曙光。沱河侧畔,史前城址历经千载风霜;涂山脚下,禹合诸侯共襄万国盛会。古墓恢弘,补钟离佚史;霸王末路,奏垓下悲歌。曹魏同孙吴对峙,南梁与北魏交兵。涡口的水流回荡着宋金冲突的战鼓,淮河的波浪激荡起元末义军的怒号。清朝末年,怀远、灵璧、凤阳三县交界置三县司,蚌埠城市的雏形呼之欲出。
民国伊始,津浦铁路横亘淮河穿过蚌埠,列车呼啸代替了犬吠鸡鸣。淮海蹀血,剑指江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呐喊仍旧在孙家圩子的天空中回响。
开埠百余年,这座城市走过了很多辉煌……
今年4月中旬以来,因热播剧《长月烬明》,蚌埠成为八方游客的打卡地,然而,蚌埠除了有出圈的美景美食和温暖蓬勃的城市精气神外,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为了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蚌埠,探索蚌埠,蚌埠发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溯源蚌埠”系列,让我们一同溯源,去探寻来自蚌埠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
今天推出第三期
融通河淮——大汶口文化遗址
一说起“垓下”,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2200年前奠定大汉基业的垓下之战。然而,在“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之下,这里还埋藏着一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城址。
▲ 垓下遗址鸟瞰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约6500—4500年,也是龙山文化的源头。蚌埠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市区三县屡有发现,怀远双古堆遗址二期、五河韩村遗址、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南城孜遗址、吴崮堆遗址、金庄遗址、前庄顶遗址、湖沟遗址等。这些遗址均位于河流两侧的台地上,而且普遍存在文化层伴生现象,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上层为龙山文化,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陶器以夹砂红陶、褐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胎质较硬,火候较高。陶器绝大多数为素面,纹饰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和少量镂孔装饰。器形有鼎、鬶、豆、罐、壶、杯等。特别是在固镇县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是典型代表,也是安徽省境内所发现的第一座大汶口文化城址。
一座深埋地下的古城
▲垓下遗址鸟瞰
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位于我市固镇县濠城镇垓下遗址公园风景区,城址现为一台地,沱河经由城址西侧绕至北侧向东流去,现存有始筑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汉代增筑的城墙,二者相互叠压,东西长400余米,南北长约300米,城外有一圈壕沟,城址平面呈不甚规则的圆角长方形,轮廓清晰,四周残存有城墙,墙体高出外侧地面2-3米,城墙内圈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在大约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今山东、苏北地区的原始人类族群多次大规模西迁,部分原始先民逐水而居,进入了淮河流域的固镇境内生存聚居、世代繁衍,过着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生活,并逐渐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固镇垓下筑城而居。
▲垓下遗址古城基槽房址
经考古发掘,垓下城址城墙外有壕沟,城内有台形基址、成片红烧土堆积、窑址、水井、沟槽以及早期排房、台形基址,陶窑、墓葬等。其中,在遗址西北部的城墙顶上,清理出一组排房尤为突出。
▲垓下遗址发现西北区排房
▲大汶口文化红烧土垫面排房
这组排房顺城墙方向而建,由 5间联排房屋和 1 间独立的附属性房屋共同组成,房屋构造精美,墙壁内侧与地面均抹有细腻的白灰,由于经过火烤,墙壁和地面质地坚硬平整,表面色泽鲜亮,局部光滑如镜,墙、地相接处甚至还绘有红色脚线,说明房屋居住较长,并历经多次修整改造。房子的北壁还有门道,宽度仅有 0.3~0.5米,即便单人也只能侧身通过,而北门正对濠沟。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一处奇怪现象:在一组城墙的坡面堆积上出现一层灰烬,而这层灰烬中间似有一条较直的裂痕,向下清理后发现裂痕两侧出现了齐整的错位,并一直存在。经地震局专家数次现场采样分析确认,这是一次发生于距今约4500年前的史前强烈地震的证据。
▲遗迹发现的明显断层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城垣及城内六个发掘点发现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等陶器残片,还有少数黄陶、白陶,可辨器形有罐、鬶、盆、壶、杯、器盖以及鼎足等,器表多素面,纹饰以篮纹为主,间有堆纹、绳纹、方格纹、凹弦纹、线纹等,已经具备了龙山文化的共性特征。
▲ 垓下遗址出土陶鬶
▲ 垓下遗址出土玉坠饰
尚待探索解密的疑团
垓下遗址所处的淮河中下游地区,正是我国古代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该城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也是淮河流域迄今年代最早的一座史前城址,为探索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与中原同时期文化的关系和早期城址形态与筑城技术的演变轨迹等都提供了新的线索,也是揭秘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
▲垓下遗址西北区早期城墙墙坡上出土陶龟
垓下史前古城面积达15万平方米,5000多年前有如此规模令人惊叹,而古城发现的内容更现超出想象:沱河河道内曾发现长2.95米的古代象牙;带有火烧痕迹的牛骨、蚌壳等考古发现,证明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是淮河流域进入第一个文化鼎盛时期的产物,虽然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考古人员仅仅是发现、解剖了古城遗迹的文化构成和文化现象,对古城的来龙去脉并未梳理清楚。
▲垓下遗址出土的石钺
考古发掘中的许多疑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建于城墙顶部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一组东西向的排房门为何开向城墙外?这是一种临时性建筑,还是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在东城墙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墙体出现明显的断裂错位,揭示了当时发生的一次强烈的地震,给古城社会形态、人口迁移有多大影响?
让历史遗迹重新“活过来”
2021年,固镇垓下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年7月,山东大学垓下遗址考古实践基地成立,山东大学考古系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镇县政府三方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目的在于通过科学严谨的发掘,进一步廓清整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布局、结构及演变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举办垓下古城及汉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研讨会,组织人员到良渚、盘龙城、凌家滩等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规划编制了《垓下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垓下遗址核心区环境整治方案》,积极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类景区创建工作,为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垓下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目前,垓下遗址核心区环境整治、景观大道外立面改造、研学营地和生态停车场等一批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相继建成了考古成果展示区、非遗体验区、垓下遗址展示馆以及占地数百亩的四季花海,每年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经过多年努力,垓下遗址风景区已获评安徽省首批考古遗址公园、国家AAA级景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正同步推进,垓下遗址博物馆、蚌埠市学生军训基地已筹备建设,而随着周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垓下遗址俨然固镇乃至我市淮河文明展示的新窗口,为全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垓下遗址非遗区航拍
▲垓下遗址非遗体验馆
▲垓下遗址展示馆
来源: 蚌埠日报社
文图资料提供: 固镇县博物馆 蚌埠市博物馆
策划: 朱素贤 资料整理: 贾铁成
编辑: 王保童
以上图文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