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建设中心城市,基础教育如何崛起?

2019-03-01 01:57

服务中心

向教育要支撑,服务功能再强化

主持人:今年开春第一会提出“对标中心找差距 立足自身勇担当”,作为教育人,您认为教育工作在“两个中心”建设中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如何发挥教育服务职能?

沈亮: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中心不是纯粹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也不是上面说是中心就是中心,更不是自己喊作中心就成为中心。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发展得足够充分,都可能成为某一个区域的中心。全市上下现在天天谈“中心”,绝不容许“中心”从身边悄无声息溜走。

其次,一个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不仅需要通过一个个经济指标来具体体现,关键还要通过一个个“人”来具体落实。因为人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精神面貌、工作态度、担当意识,与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紧密关联,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理应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充当“启明星”和“垫脚石”。

在市委大讨论会议召开后,我们迅速启动新一年教育工作和大讨论活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蚌埠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教育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仍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日益增强以及二孩政策实施、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营造“四最”营商环境等,都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全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堪忧,高考、中考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综合改革还需加力推进,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转化为现实,推动教育改革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并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特别是在充分调动激发全系统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方面,还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更加努力探索、积极实践。

罗时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教育作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标“两个中心”,如何使其逐步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作为教研部门的一员,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09年和2012年PISA考试中出现的“上海奇迹”,引发了全球特别是美国、英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关注和好奇。各国的校长、大学教授、教育官员、媒体记者纷纷访问上海,他们走进学校,听课,和教师交流,探寻上海教育的秘密。在与上海教育的亲密接触中,他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上海教师背后有群“神秘的人”,他们能够帮助普通的教师变成非常有效率的教师,他们的身份是教研员。

我市基础教育在校中小学生50多万,教师3万多。市、县(区)教研机构共设编制162个,实际在岗人员90多人。全国目前教研员占中小学教师比例总体达1%,而我市教研员占教师比例仅为0.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其他地市比也有差距。

由于历史原因,各区教研机构编制少,且缺负责中学的教研人员。基于现实发展需求,迫切需要有关部门重视教研机构建设,扩大教研队伍,才能真正担负起“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职能,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洪顺刚:现在的教育,实际上是“行于当下,面向未来”,是用现代的知识培养未来的人,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参与未来竞争的能力。教育最大的担当是六个字:树新人、育全人,也就是发现、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优势,使他们在未来竞争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或能量,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当下教育人要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

习总书记在新年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就是要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这个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是跑道,即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轨道。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课程是载体,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着重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引导他们悟道理、明事理。


对标找差

向教学要质量,管理水平再提升

主持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所在。就当下而言,蚌埠中小学教育发展质量到底如何?原因何在?

沈亮:质量对于教育领域来讲,是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客观说,近些年来,蚌埠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但与省内外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在中小学教育上,尤其在高考、中考质量上起色不大,一度受到百姓质疑和诟病。

百姓的感受大多是通过历年来各级层面披露出来的一些数据比较生发出来的,我们作为教育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态度:有问题不可怕,就怕不承认问题,不承认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坐井观天,更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自吹自擂。

说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认为,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有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代条件,有人口结构变化的社会背景,也有我们教育人的主观因素。我们在工作中,的确还存在站位不高、谋划不深、落实不够等问题。

罗时新:从总体看,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不能令人满意。从全市质量监测分析看,城乡、区域、校际之间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质量意识不够强、监测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管理效能不高,学校布局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办学效益偏低,教研力量整体薄弱、过程指导难以到位。

从质量监测情况看,义务教育阶段:传统名校优势不减,新建学校发展迅速,民办学校异军突起,新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高中阶段:区域优质生源过于集中在某些学校,优质学生难以巩固保持,影响高中教育整体质量提升。

洪顺刚:从教几十年,我在五中、三中、九中、一中都待过,现在来到了二中。我的经历告诉我,上世纪90年代,一二三中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均衡的,二中的地位也不是绝对领先。二中的起步或者说崛起,在于当时获得省教育厅支持的一个创新举措——在全市募集排名前50的学生组成中字班,开展初高中融合发展试验。实践表明,这种创新奠定了二中在全市高中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并在2000年左右达到顶峰。

最近几年,因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名校辐射,加上民办教育机构的介入,二中的优势被部分稀释,在高中教育领域的地位也就出现了它动态变化的轨迹。但是从去年开始,二中进入爬坡阶段。为什么说是爬坡?因为在全省最优的“六校联谊会”每年组织的统考和教研活动中,二中今年一改以往垫底位置,开始有了起色和突破:前100名的人数增多,平均分差距缩小。虽然我们不能以考不考上大学来评判孩子的成就,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依据。

主持人:既然洪校长提到了民办学校的强势介入和对优质生源的虹吸,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生源分流现象?这些“竞争对手”给全市教育工作带来什么启发?

洪顺刚: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竞争,我总结为六个字:拓维度、展思路。这不仅是提醒我们公办学校要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怀,也是在提醒民办教育机构要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姿态。

民办学校最大的优势是后勤管理抓得细抓得实,这是需要公办学校学习借鉴的。我们的优势则在于,我们有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师资,老师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我们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发展,也一直践行着“为孩子未来幸福成长奠基”这件事。

早前有人预言的“学校院墙会坍塌”(即开放式办学局面的形成)虽然已是事实,但遍地开花的网络教育、雨后春笋般的校外培训机构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形成的竞争,有些手段却并不正当。我们也期盼着教育部在整治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让这些民办教育机构真正以资源或助手的姿态,帮助解决学校解决不了、学校解决不好的那一部分问题,把对公办教育的不正常干扰转化为一种有益补充。至于如何让它们变干扰为帮忙,考验着管理部门、学校部门和所有教育人的智慧。最近我常常在想:社会上争论很多的课后服务问题,是否可以交给这些教育机构来接管呢?

罗时新:的确,异军突起的民办教育机构,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格局,但从它们多年的办学效果看,“管理见成效”特别值得公办学校学习借鉴。

如何在管理上见成效?从民办教育机构的实践看,严格的管理都是有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作为前提的,教师的付出都是有相应的薪酬水平作保障的。公办学校如何向管理要质量,以评价促教学,以目标引领激发工作热情,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优质师资队伍,也必须提供与之付出相匹配的薪资水平。否则,管理的弦一拉紧,优质师资的逃离与外流将成公办教育的更大损失。


奋勇担当

变被动为主动,教育部门这样做

主持人:与对标的芜湖、徐州和淮安作比,蚌埠教育如何化“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压力为区域中心建设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

沈亮:从去年11月份到任,我在三个月时间里基本是“把一天当成两天用”。到目前,我调研了全市9个县区几十所学校,开展了对全市21万学生的教学质量检测,召开了各学段教学质量检测分析会和高三工作会议、德育工作会议、督学工作会议等,部署了“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安排,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全面开展中小学质量监测和教师岗位大练兵,以质量管理促进教育教学改进,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提高全市中高考成绩,争取3到5年内,蚌埠基础教育水平跻身全省前三甲,中高考成绩比肩全省一流城市”的工作目标。

可能有人会认为“基础教育全省前三甲、中高考成绩全省一流”的目标过于高远,有点不切实际,但我认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相信我们。不是有句话吗,“只有相信,才能看见”,你相信什么,就能看见什么。有时,把别人认为做不到的勇敢说出来,通过自我加压来激发斗志和干劲,在过程中享受努力的酸甜苦辣,哪怕最终未能达成理想化的业绩,但至少努力过,没有安于现状。

为此,我给全市教育系统提出十六个字——“只争朝夕、直面问题、走进现场、加强学习”,号召大家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具体到2019年,我们将组织全市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大练兵,包括赛课、命题和解题三个方面能力提升;组织全市教研员围绕一线教学提供服务和指导;制定教师刚性考核的上班制度;各级教育部门和机构要制定年度计划、月度计划“横道图”备案和推进制度,再不能“一年到头,稀里糊涂”。这样做,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教育生态,改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强化他们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罗时新:2019年,全市教研部门将全面启动教研员业务能力提升计划,结合教师岗位研修活动,主动担当,全面提升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以“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为宗旨,落实“以质量为生命,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理念,坚持“理论提升、行动落实、研管齐抓、研训一体”的工作思路,聚焦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学业评价,以结构优化、团队建设、项目带动、方式创新为抓手,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指导能力和工作实效,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品质提升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

洪顺刚:我们不讲空话套话,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类的。我们深刻明白,一所高中学校,不谈高考,死在当下,因为老百姓不买账。只谈高考,只是为了分数教学,势必死在未来,因为它不具有永续性。

说到蚌埠教育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在我的理解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起伏变化的,二中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一枝独秀过,只是二中曾经的辉煌让百姓一直心存期待。为了回应百姓当下的期盼,我们将从提质量、促公平方面做出努力。我们将以“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首先,把教师从非教学任务上解脱出来。二中对住校生的管理,以前一直由授课老师兼顾,今年起,将引进社会力量帮助老师全面回归教学岗位,集中精力搞教学。其次,以“上好课是教师最大的师德”为根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为此,我们对今年高三年级明确了几个关键指标:本科达线率保持稳中有升;一本达线率争取提升5-6个百分点,达到70%;增加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C9院校录取人数。对于那些“一本临界生”,我们将以校领导包班、教师包人的方式跟进服务,督促督办。对高一高二年级,我们制定了五大学科竞赛一等奖人数计划,旨在以竞赛促高考,为迎接双一流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奠定基础。

此外,为提高西片区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还将十一中和钓鱼台小学进行整合,组建了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以打造西片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目标,一方面改变禹会区孩子跨区域求学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为培育二中潜在生源做些衔接和铺垫。


172

服务中心

向教育要支撑,服务功能再强化

主持人:今年开春第一会提出“对标中心找差距 立足自身勇担当”,作为教育人,您认为教育工作在“两个中心”建设中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如何发挥教育服务职能?

沈亮: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中心不是纯粹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也不是上面说是中心就是中心,更不是自己喊作中心就成为中心。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发展得足够充分,都可能成为某一个区域的中心。全市上下现在天天谈“中心”,绝不容许“中心”从身边悄无声息溜走。

其次,一个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不仅需要通过一个个经济指标来具体体现,关键还要通过一个个“人”来具体落实。因为人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精神面貌、工作态度、担当意识,与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紧密关联,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理应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充当“启明星”和“垫脚石”。

在市委大讨论会议召开后,我们迅速启动新一年教育工作和大讨论活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蚌埠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教育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仍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日益增强以及二孩政策实施、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营造“四最”营商环境等,都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全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堪忧,高考、中考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综合改革还需加力推进,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转化为现实,推动教育改革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并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特别是在充分调动激发全系统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方面,还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更加努力探索、积极实践。

罗时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教育作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标“两个中心”,如何使其逐步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作为教研部门的一员,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09年和2012年PISA考试中出现的“上海奇迹”,引发了全球特别是美国、英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关注和好奇。各国的校长、大学教授、教育官员、媒体记者纷纷访问上海,他们走进学校,听课,和教师交流,探寻上海教育的秘密。在与上海教育的亲密接触中,他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上海教师背后有群“神秘的人”,他们能够帮助普通的教师变成非常有效率的教师,他们的身份是教研员。

我市基础教育在校中小学生50多万,教师3万多。市、县(区)教研机构共设编制162个,实际在岗人员90多人。全国目前教研员占中小学教师比例总体达1%,而我市教研员占教师比例仅为0.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其他地市比也有差距。

由于历史原因,各区教研机构编制少,且缺负责中学的教研人员。基于现实发展需求,迫切需要有关部门重视教研机构建设,扩大教研队伍,才能真正担负起“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职能,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洪顺刚:现在的教育,实际上是“行于当下,面向未来”,是用现代的知识培养未来的人,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参与未来竞争的能力。教育最大的担当是六个字:树新人、育全人,也就是发现、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优势,使他们在未来竞争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或能量,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当下教育人要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

习总书记在新年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就是要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这个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是跑道,即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轨道。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课程是载体,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着重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引导他们悟道理、明事理。


对标找差

向教学要质量,管理水平再提升

主持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所在。就当下而言,蚌埠中小学教育发展质量到底如何?原因何在?

沈亮:质量对于教育领域来讲,是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客观说,近些年来,蚌埠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但与省内外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在中小学教育上,尤其在高考、中考质量上起色不大,一度受到百姓质疑和诟病。

百姓的感受大多是通过历年来各级层面披露出来的一些数据比较生发出来的,我们作为教育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态度:有问题不可怕,就怕不承认问题,不承认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坐井观天,更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自吹自擂。

说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认为,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有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代条件,有人口结构变化的社会背景,也有我们教育人的主观因素。我们在工作中,的确还存在站位不高、谋划不深、落实不够等问题。

罗时新:从总体看,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不能令人满意。从全市质量监测分析看,城乡、区域、校际之间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质量意识不够强、监测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管理效能不高,学校布局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办学效益偏低,教研力量整体薄弱、过程指导难以到位。

从质量监测情况看,义务教育阶段:传统名校优势不减,新建学校发展迅速,民办学校异军突起,新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高中阶段:区域优质生源过于集中在某些学校,优质学生难以巩固保持,影响高中教育整体质量提升。

洪顺刚:从教几十年,我在五中、三中、九中、一中都待过,现在来到了二中。我的经历告诉我,上世纪90年代,一二三中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均衡的,二中的地位也不是绝对领先。二中的起步或者说崛起,在于当时获得省教育厅支持的一个创新举措——在全市募集排名前50的学生组成中字班,开展初高中融合发展试验。实践表明,这种创新奠定了二中在全市高中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并在2000年左右达到顶峰。

最近几年,因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名校辐射,加上民办教育机构的介入,二中的优势被部分稀释,在高中教育领域的地位也就出现了它动态变化的轨迹。但是从去年开始,二中进入爬坡阶段。为什么说是爬坡?因为在全省最优的“六校联谊会”每年组织的统考和教研活动中,二中今年一改以往垫底位置,开始有了起色和突破:前100名的人数增多,平均分差距缩小。虽然我们不能以考不考上大学来评判孩子的成就,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依据。

主持人:既然洪校长提到了民办学校的强势介入和对优质生源的虹吸,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生源分流现象?这些“竞争对手”给全市教育工作带来什么启发?

洪顺刚: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竞争,我总结为六个字:拓维度、展思路。这不仅是提醒我们公办学校要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怀,也是在提醒民办教育机构要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姿态。

民办学校最大的优势是后勤管理抓得细抓得实,这是需要公办学校学习借鉴的。我们的优势则在于,我们有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师资,老师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我们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发展,也一直践行着“为孩子未来幸福成长奠基”这件事。

早前有人预言的“学校院墙会坍塌”(即开放式办学局面的形成)虽然已是事实,但遍地开花的网络教育、雨后春笋般的校外培训机构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形成的竞争,有些手段却并不正当。我们也期盼着教育部在整治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让这些民办教育机构真正以资源或助手的姿态,帮助解决学校解决不了、学校解决不好的那一部分问题,把对公办教育的不正常干扰转化为一种有益补充。至于如何让它们变干扰为帮忙,考验着管理部门、学校部门和所有教育人的智慧。最近我常常在想:社会上争论很多的课后服务问题,是否可以交给这些教育机构来接管呢?

罗时新:的确,异军突起的民办教育机构,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格局,但从它们多年的办学效果看,“管理见成效”特别值得公办学校学习借鉴。

如何在管理上见成效?从民办教育机构的实践看,严格的管理都是有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作为前提的,教师的付出都是有相应的薪酬水平作保障的。公办学校如何向管理要质量,以评价促教学,以目标引领激发工作热情,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优质师资队伍,也必须提供与之付出相匹配的薪资水平。否则,管理的弦一拉紧,优质师资的逃离与外流将成公办教育的更大损失。


奋勇担当

变被动为主动,教育部门这样做

主持人:与对标的芜湖、徐州和淮安作比,蚌埠教育如何化“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压力为区域中心建设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

沈亮:从去年11月份到任,我在三个月时间里基本是“把一天当成两天用”。到目前,我调研了全市9个县区几十所学校,开展了对全市21万学生的教学质量检测,召开了各学段教学质量检测分析会和高三工作会议、德育工作会议、督学工作会议等,部署了“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安排,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全面开展中小学质量监测和教师岗位大练兵,以质量管理促进教育教学改进,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提高全市中高考成绩,争取3到5年内,蚌埠基础教育水平跻身全省前三甲,中高考成绩比肩全省一流城市”的工作目标。

可能有人会认为“基础教育全省前三甲、中高考成绩全省一流”的目标过于高远,有点不切实际,但我认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相信我们。不是有句话吗,“只有相信,才能看见”,你相信什么,就能看见什么。有时,把别人认为做不到的勇敢说出来,通过自我加压来激发斗志和干劲,在过程中享受努力的酸甜苦辣,哪怕最终未能达成理想化的业绩,但至少努力过,没有安于现状。

为此,我给全市教育系统提出十六个字——“只争朝夕、直面问题、走进现场、加强学习”,号召大家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具体到2019年,我们将组织全市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大练兵,包括赛课、命题和解题三个方面能力提升;组织全市教研员围绕一线教学提供服务和指导;制定教师刚性考核的上班制度;各级教育部门和机构要制定年度计划、月度计划“横道图”备案和推进制度,再不能“一年到头,稀里糊涂”。这样做,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教育生态,改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强化他们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罗时新:2019年,全市教研部门将全面启动教研员业务能力提升计划,结合教师岗位研修活动,主动担当,全面提升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以“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为宗旨,落实“以质量为生命,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理念,坚持“理论提升、行动落实、研管齐抓、研训一体”的工作思路,聚焦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学业评价,以结构优化、团队建设、项目带动、方式创新为抓手,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指导能力和工作实效,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品质提升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

洪顺刚:我们不讲空话套话,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类的。我们深刻明白,一所高中学校,不谈高考,死在当下,因为老百姓不买账。只谈高考,只是为了分数教学,势必死在未来,因为它不具有永续性。

说到蚌埠教育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在我的理解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起伏变化的,二中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一枝独秀过,只是二中曾经的辉煌让百姓一直心存期待。为了回应百姓当下的期盼,我们将从提质量、促公平方面做出努力。我们将以“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首先,把教师从非教学任务上解脱出来。二中对住校生的管理,以前一直由授课老师兼顾,今年起,将引进社会力量帮助老师全面回归教学岗位,集中精力搞教学。其次,以“上好课是教师最大的师德”为根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为此,我们对今年高三年级明确了几个关键指标:本科达线率保持稳中有升;一本达线率争取提升5-6个百分点,达到70%;增加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C9院校录取人数。对于那些“一本临界生”,我们将以校领导包班、教师包人的方式跟进服务,督促督办。对高一高二年级,我们制定了五大学科竞赛一等奖人数计划,旨在以竞赛促高考,为迎接双一流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奠定基础。

此外,为提高西片区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还将十一中和钓鱼台小学进行整合,组建了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以打造西片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目标,一方面改变禹会区孩子跨区域求学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为培育二中潜在生源做些衔接和铺垫。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