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叫剃头现在称理发,只是叫法不一样,操作调理过程不一样,可内容一样,其结果就是将长发剪成短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项生产工具都很单一,在农村就拿剃头这一小产业来说也是如此,剃头师傅农闲时挑着一副担子,一头装着剃头工具,另一头带个水瓶灌满热水和一只木板凳,就是人们常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走四方,行走在泥泞的路上,穿过千家万户,穿过数以万计的小街小巷,露天作业,站立在流动人员多的街头边,逢会赶集更是忙个不停,生活十分艰辛。
那时,我们大队只有三个生产小队,共计三百来口人,男女各占一半,距县城单程有七八里路,很不方便。为解决社员后顾之忧,大队从外乡请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老李师傅,常年承包,以男性为主,按人头计费,年终结算,每月来此地忙乎几天。刚开始时是他从第一小队到第三小队,也就是从村东头到村西头,后来从第三小队折回到第一小队,也就是从村西头到村东头,第二小队中立,已经养成规律。大队干部忙忙碌碌,随时可以插队。
李师傅每次来剃头,都挑着一副担子,带着工具,可不用带热水,因为是大队安排好的,按顺序轮到哪家哪家就提供热水。轮到哪家剃头时,大人们都很自觉,他们习惯地拿起个凳子放在家门口,就势一坐,师傅把反反复复用过的围布系在其脖子上,系紧,接着拿出推子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顺势推着,不断发出啪嗒啪嗒响声,时间用久了,推子还发热,痒痒的,头发随着围布散落在地面,因为在室外,随风而去。剃完后,家人送上一瓢热水递给师傅。师傅一边帮忙洗头一边用适度毛巾敷在胡须上,使其软化,再拿起老式的剃须刀在那黑乎乎的荡刀布上擦来擦去,疑似磨刀霍霍,然后,抹上一层香皂沫,顺着胡须刮上一遍又一遍,直到刮净为止。于是,他起身把落在身上的头发渣抖一抖,转身走开了。这是一个男士剃头的全过程。这家男性剃完后又转战下一家。最难为师傅的就是给小孩们剃头,农村条件差,可玩项目少,小孩又爱动,东奔西跑,不确定,又怕师傅手持剪刀和推子,胆战心惊,个个不乐意,能溜则溜。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轮到给他们家剃头时,约好后使个眼色,小孩刚刚在这儿,一眨眼工夫,却找不到了,大人们四处寻找,待把孩子哄回来时还不情愿,挣脱着,于是家长们与邻居合力将其逮住摁在长凳上,师傅拿着推子就往孩子头上面推来推去,待孩子稳定情绪后再修饰。有的孩子又哭又闹,惊动四邻,像过年宰猪那样,好一番热闹,往往这一家还没有消停,下一家又继续,折腾大半天,哭声不断,看热闹人越来越多。李师傅闲时还帮一些中年妇女剪短发。
儿时剃头过程我都经历过,哪像现在这样走进理发美容室,享受生活。(作者:樊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