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小麦为主食的皖北地区来讲,死面饼是最常见的面食之一。死面饼又称撕面饼,是用没经过发酵的面粉制作而成。相较松软可口的发面饼而言,死面饼紧实、比较硬。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被称为死面饼。死面饼擀薄了,切成细长的条儿就是手擀面,切成圆而小或方而小的薄片就可以做包子皮、饺子皮或馄饨皮;擀成厚匀适中,切成巴掌大小的块状,就是常吃的死面饼了。
死面饼既没有令人称道的传奇由来,也没有包子那样的馅料丰富,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的高光经历,但它以做法简单、品相质朴、口感爽脆、筋道耐嚼而为人们喜爱。
相较制作发面饼的发酵时间长达数小时,倘若把握不好酵母和食用碱的用量比例,以及气温对发酵的影响,就会使面饼发不起来或发过头以致口感差,死面饼的制作过程就简单多了,只需把适量水和面粉倒进面盆和面就行了。但和面也讲究手光、面光和盆光,和好的面团要软硬适中、外光里透。随后就是擀面饼,在案板上先撒一些干面粉,将和好的面团置于其上,揉上两三遍,就用擀面杖擀压。擀面饼过程中,要不时在面饼底部和上面再撒些干面粉,以防面饼黏到案板上,擀到厚度匀薄适中即可。
待用柴草烧热铁锅,就把切成块状的面饼底面沾点水,贴到锅里。盖上锅盖,先武火后文火,不多会儿就熟了。掀开锅盖,死面饼的麦香味就随着锅气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人的食欲。只见死面饼朝上的一面雪白,贴锅的一面金黄,咬上一口嘎嘣脆,筋道有嚼头。
就像本地人吃烧饼时,标配是少不了夹上里脊肉一样,吃死面饼的标配是抹上一层蒜泥咸鸭蛋,有时还加上一些青椒碎。此刻,面饼的金黄、蒜泥的嫩白、鸭蛋黄的油红和青椒的翠绿聚集一处,色彩缤纷夺目。此时,饼的麦香、脆香裹着蒜的辣香、蛋的咸香缠绵一起,令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大口,那种香气从嘴中直入胃肠,往往让人吃完一块还想再吃一块,怎么吃都吃不够。当然,如果采摘自家菜园里的豆角、茄子、辣椒等蔬菜炒了,和死面饼一起吃,也是清香可口、别有风味。
相较同为死面制作的手擀面而言,死面饼更能扛饿,因而深受需下气力干农活的农家人喜欢。农忙时,为了赶时间抢收抢种,吃饭往往在田间地头,做饭也是越快越好。由此,聪明的农家人还简化了本来制作程序就简单的死面饼做法,和面时适当多添些水,和好的面团就比以往软了许多。待铁锅烧热了,径直揪出一块面团,向两头抻扯拉长,用手拍拍确保厚匀差不多,就贴到锅里。省去了放在案板上擀面的环节不说,死面饼熟了出锅,一样的脆香筋道可口。
当然,这是多年前死面饼在乡村较为流行的原生态做法和吃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今吃死面饼的花样翻新几多。比如,改用牛奶或鸡蛋液代替水来和面,这样的死面饼熟了后就有股奶香气蛋香味,营养更加丰富。用铁锅炖鸡烧鱼时,在锅边贴上死面饼,并浇淋一些汤汁,那吃起来就更加浓郁沁香,这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死面饼从普通农家走进城市餐厅,成为皖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方菜之一,也给勤劳的人们带来了热腾腾的好日子。
有人说,乡愁是舌尖上的记忆,味蕾上的回味。对在异乡打拼的游子而言,历经世事沧桑人间百味后,藏在心底的乡愁,最终凝结成对家乡一块死面饼的回味和惦念。怎奈安家城市楼宇的厨房里已难觅铁锅的身影,更没有柴火的容身地,而煤气做燃料、不锈钢等材质的锅,却难以做出那心心念念的死面饼。
每逢返乡回家,最期盼的就是锅贴死面饼了,依然是那么金黄脆香,那么筋道香醇,不仅饱含家人制作过程中的浓浓亲情,更饱含少时的幕幕温馨回忆。每吃一口,都是幸福的味道,能让往昔的幸福时光顿时鲜活起来。可谓是:“灶房烟火气,死面饼脆香,既抚游子心,更慰游子胃!”(作者 雪枫 编辑 徐怀明 实习生 齐悦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