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涂山故事:三农民保护启母石

2023-08-02 10:31 李焕俭  

启母石,是涂山南麓著名的人文景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文物部门鉴定,启母石是唐代石刻。若从唐武德元年算起,启母石已有1400余年历史。

端坐山崖的涂山启母石

然而,这尊倍受到人们敬仰,历经地震和风霜雨雪灾害,仍屹立于涂山的著名石像,“文革”期间差点毁于“红卫兵”之手。

那是1966年,“左倾”思潮席卷全国,大中学校全面停课,学生“大串联”,佩戴袖章的“红卫兵”,到处砸牌坊、毁墓碑、扒神像、拆庙宇,破“四旧”。是年秋,怀远县城一队“红卫兵”小将,在“司令”的带领下,登上涂山,扒了禹王宫大禹等神像,下山返程路过启母石,“司令”一声吆喝,四五个手持铁锤的“小将”,从启母石后腰向上攀爬,开始砸启母石。

启母石,又名望夫石、石婆婆。民间传说,大禹与涂山氏女成亲,婚后第四天便告别爱妻,踏上了治水征程。大禹公而忘私,一去十三年之久,三过家门而不入。痴情善良的涂山氏女,怀抱着呱呱泣哭的启儿,坐在山崖,盼禹归来。从日出等到日落,又从日落迎来日出,望穿秋水,久而久之,漫化成一尊端坐山崖的石像,这就是涂山启母石。

文人骚客登山问古,留下众多赞美启母的诗文。宋人黄庭坚在诗中礼赞:“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明代巡按御史张士隆登涂山,留有《题启母石》:“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云鬓挽成千载髻,蛾眉淡扫四时春。霜为腻粉凭风傅,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岩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精神。”

当年,红卫兵砸过禹王宫的神像,下山又要砸启母石。禹王宫道长李永德闻讯,立即派庙中小道士飞跑下山,通知上洪村青年高庆林,让他带人前来保护启母石。这高庆林是著名兰草画家高慰农的孙子。说起高家与禹王宫的关系,那可非同一般。李永德道长喜爱兰画,拜高慰农为师,并认高为义父。师徒胜似父子。高慰农的孙子高庆林十多岁,又拜李永德道长为师。李永德非常喜欢高庆林,收其为义子,按禹王宫道家“圆”字辈分,赐道号为“高圆林”。

“文革”时,高庆林23岁,青春年华,血气方刚,听说红卫兵砸了禹王宫神像,又要砸启母石,恨不得将“红卫兵”狠狠揍上一顿。然而,高庆林并没有鲁莽行动,他喊上好友25岁的汪树红、41岁的姚学林,三人手持铁锤,臂扎红布条,向山上冲去。来到启母石前,几个红卫兵正爬在启母石的后腰上,叮叮咚咚,砸启母石的头像。

讲述三农民保护启母石故事的八旬老人高庆林(左二)与作者(左一)等人合影。

高庆林亲眼看见,气不打一处来,举起铁锤,高声断喝:“哪里来的红卫兵,竟敢砸我们这里的石像!立即给我滚下来!”

姚学林、汪树洪也大声呵斥:“这块石头,何罪之有,你们砸它,我们涂山广大贫下中农坚决不答应!”

当年,社会流行这样红歌:“贫农下中农一条心,天南海北一家人,共产党领导我们向前进,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干革命就要干到底,立场坚定骨头硬……”

红卫兵“司令”,看来人臂扎红布条,出口贫下中农,不允许砸这块巨石,开口解释道:“同志,息怒、息怒,都是革命群众,有话好说,这块巨石是禹王宫中那位神仙老婆,是‘四旧’该砸。破‘四旧’,就要宜将剩勇追穷寇!”

高庆林未让“司令”说完,怒喝道:“你说是‘四旧’,这块石头有字嘛?它会说话吗?它与庙中神像有什么关系?谁要砸这块石头,我们就砸断他的狗腿!”

高庆林等三人,手持铁锤,呐喊着冲上前去,假装要与红卫兵拼命。那位红卫兵“司令”带的都是十几岁的“小将”,打着破“四旧”的旗号,目的是捞些政治资本,现在禹王宫的神像也砸了,若为这块人形石头,在这荒山野岭与贫下中农厮打发生“武斗”,隔河渡水,远离县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贫下中农一旦闻讯,大队人马围上山来,吃亏的肯定是“红卫兵”。怀远有句俗语:“光棍打九九,不能打加一。好汉不吃眼前亏。”禹王宫的神像已扒完了,“功劳”已经大大地,何必纠缠这点小事,于是借坡下驴,对红卫兵们说道:“好好好,小将们,大家已辛苦大半天了,现在已过晌午,这块石头确实没刻大禹夫人文字,就依贫下中农所言,不砸就不砸吧!收兵回城!”

红卫兵撤退,高庆林等三人,爬到启母石后腰查看,石像的脖子已被红卫兵砸出了几道小裂缝,幸亏他们及时赶到,制止了红卫兵的野蛮行为,要不然,这块千古名石——启母石,将面目全非,不复存在。

启母石作为女性和母亲的形象,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明大学士宋濂在《游涂荆二山记》中引用庙史:虔诚的涂山民众生怕启母无食而挨饿,带着牛肉、羊肉、猪肉到启母石前祭祀者屡见不鲜。有的女子还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拿来买脂粉,设法涂擦到启母(石)的脸上。

如今,虽说没有人用牛羊猪肉去敬献启母石,也没有人给启母石涂脂抹粉,然而,在启母石前烧香祝福和祈求送子者屡见不鲜。启母石因此又有了送子娘娘的美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六月六、九月九的涂山庙会,往启母石后腰投小石子求子已成风俗。相传,已婚未孕女子投中了便可怀孕生娃。

农历三月二十八朝拜启母,赶涂山庙会的人群。

启母石,是大禹劈山导淮,入赘涂山的标志性人文景观。“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弘扬大禹无私奉献精神被提上议事日程。为迎接1991年第一届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和农历三月二十八涂山禹王庙会,怀远县文联主席邵华杰与石工韩道成,受怀远县委宣传部的委托,带着水泥砂石等建材,对“文革”期间红卫兵在启母石脖颈上留下的砸痕,以及石像面部因风雨侵蚀、烈日暴晒出现的粉化缝隙,进行了保护性修补。(作者 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


163

启母石,是涂山南麓著名的人文景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文物部门鉴定,启母石是唐代石刻。若从唐武德元年算起,启母石已有1400余年历史。

端坐山崖的涂山启母石

然而,这尊倍受到人们敬仰,历经地震和风霜雨雪灾害,仍屹立于涂山的著名石像,“文革”期间差点毁于“红卫兵”之手。

那是1966年,“左倾”思潮席卷全国,大中学校全面停课,学生“大串联”,佩戴袖章的“红卫兵”,到处砸牌坊、毁墓碑、扒神像、拆庙宇,破“四旧”。是年秋,怀远县城一队“红卫兵”小将,在“司令”的带领下,登上涂山,扒了禹王宫大禹等神像,下山返程路过启母石,“司令”一声吆喝,四五个手持铁锤的“小将”,从启母石后腰向上攀爬,开始砸启母石。

启母石,又名望夫石、石婆婆。民间传说,大禹与涂山氏女成亲,婚后第四天便告别爱妻,踏上了治水征程。大禹公而忘私,一去十三年之久,三过家门而不入。痴情善良的涂山氏女,怀抱着呱呱泣哭的启儿,坐在山崖,盼禹归来。从日出等到日落,又从日落迎来日出,望穿秋水,久而久之,漫化成一尊端坐山崖的石像,这就是涂山启母石。

文人骚客登山问古,留下众多赞美启母的诗文。宋人黄庭坚在诗中礼赞:“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明代巡按御史张士隆登涂山,留有《题启母石》:“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云鬓挽成千载髻,蛾眉淡扫四时春。霜为腻粉凭风傅,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岩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精神。”

当年,红卫兵砸过禹王宫的神像,下山又要砸启母石。禹王宫道长李永德闻讯,立即派庙中小道士飞跑下山,通知上洪村青年高庆林,让他带人前来保护启母石。这高庆林是著名兰草画家高慰农的孙子。说起高家与禹王宫的关系,那可非同一般。李永德道长喜爱兰画,拜高慰农为师,并认高为义父。师徒胜似父子。高慰农的孙子高庆林十多岁,又拜李永德道长为师。李永德非常喜欢高庆林,收其为义子,按禹王宫道家“圆”字辈分,赐道号为“高圆林”。

“文革”时,高庆林23岁,青春年华,血气方刚,听说红卫兵砸了禹王宫神像,又要砸启母石,恨不得将“红卫兵”狠狠揍上一顿。然而,高庆林并没有鲁莽行动,他喊上好友25岁的汪树红、41岁的姚学林,三人手持铁锤,臂扎红布条,向山上冲去。来到启母石前,几个红卫兵正爬在启母石的后腰上,叮叮咚咚,砸启母石的头像。

讲述三农民保护启母石故事的八旬老人高庆林(左二)与作者(左一)等人合影。

高庆林亲眼看见,气不打一处来,举起铁锤,高声断喝:“哪里来的红卫兵,竟敢砸我们这里的石像!立即给我滚下来!”

姚学林、汪树洪也大声呵斥:“这块石头,何罪之有,你们砸它,我们涂山广大贫下中农坚决不答应!”

当年,社会流行这样红歌:“贫农下中农一条心,天南海北一家人,共产党领导我们向前进,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干革命就要干到底,立场坚定骨头硬……”

红卫兵“司令”,看来人臂扎红布条,出口贫下中农,不允许砸这块巨石,开口解释道:“同志,息怒、息怒,都是革命群众,有话好说,这块巨石是禹王宫中那位神仙老婆,是‘四旧’该砸。破‘四旧’,就要宜将剩勇追穷寇!”

高庆林未让“司令”说完,怒喝道:“你说是‘四旧’,这块石头有字嘛?它会说话吗?它与庙中神像有什么关系?谁要砸这块石头,我们就砸断他的狗腿!”

高庆林等三人,手持铁锤,呐喊着冲上前去,假装要与红卫兵拼命。那位红卫兵“司令”带的都是十几岁的“小将”,打着破“四旧”的旗号,目的是捞些政治资本,现在禹王宫的神像也砸了,若为这块人形石头,在这荒山野岭与贫下中农厮打发生“武斗”,隔河渡水,远离县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贫下中农一旦闻讯,大队人马围上山来,吃亏的肯定是“红卫兵”。怀远有句俗语:“光棍打九九,不能打加一。好汉不吃眼前亏。”禹王宫的神像已扒完了,“功劳”已经大大地,何必纠缠这点小事,于是借坡下驴,对红卫兵们说道:“好好好,小将们,大家已辛苦大半天了,现在已过晌午,这块石头确实没刻大禹夫人文字,就依贫下中农所言,不砸就不砸吧!收兵回城!”

红卫兵撤退,高庆林等三人,爬到启母石后腰查看,石像的脖子已被红卫兵砸出了几道小裂缝,幸亏他们及时赶到,制止了红卫兵的野蛮行为,要不然,这块千古名石——启母石,将面目全非,不复存在。

启母石作为女性和母亲的形象,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明大学士宋濂在《游涂荆二山记》中引用庙史:虔诚的涂山民众生怕启母无食而挨饿,带着牛肉、羊肉、猪肉到启母石前祭祀者屡见不鲜。有的女子还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拿来买脂粉,设法涂擦到启母(石)的脸上。

如今,虽说没有人用牛羊猪肉去敬献启母石,也没有人给启母石涂脂抹粉,然而,在启母石前烧香祝福和祈求送子者屡见不鲜。启母石因此又有了送子娘娘的美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六月六、九月九的涂山庙会,往启母石后腰投小石子求子已成风俗。相传,已婚未孕女子投中了便可怀孕生娃。

农历三月二十八朝拜启母,赶涂山庙会的人群。

启母石,是大禹劈山导淮,入赘涂山的标志性人文景观。“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弘扬大禹无私奉献精神被提上议事日程。为迎接1991年第一届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和农历三月二十八涂山禹王庙会,怀远县文联主席邵华杰与石工韩道成,受怀远县委宣传部的委托,带着水泥砂石等建材,对“文革”期间红卫兵在启母石脖颈上留下的砸痕,以及石像面部因风雨侵蚀、烈日暴晒出现的粉化缝隙,进行了保护性修补。(作者 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