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赖星、袁慧晶
一张印有英文“东京1946”“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信纸,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仿佛在提醒世人不要忘记那场惊心动魄的世纪审判。
“这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时使用的庭审用纸,他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梅庭军是“东京审判”中国大法官梅汝璈故居的讲解员,10余年来他一直坚持为参观者义务讲解梅汝璈参与“东京审判”的故事。
1904年,梅汝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在当地政府的修复下,其故居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让梅庭军激动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专程来到这里聆听梅汝璈“东京审判”的故事。
故居中展出了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时用过的法律书籍以及衣服、眼镜等随身物品。“以前有时两三个月都见不到来访者,今年上半年至少有1万人来,常常一天就好几拨。”梅庭军的太爷爷与梅汝璈是堂兄弟,他从小听着梅汝璈“东京审判”的故事长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虽然结束,但罪魁祸首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美、中、英、苏等国在日本东京开设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发动二战的元凶之一——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
“我今天能高居审判台上来惩罚这些元凶巨憝,都是我千百万同胞的血肉换来的。”梅汝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中唯一的中国人,这次审判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国际审判。
故居院中矗立着一座梅汝璈的雕像,其中残缺部分象征着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期间的艰难历程。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半、818次庭审,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梅汝璈与企图淡化日本战争责任的右翼势力展开旷日持久的激烈交锋,为最终把东条英机等7名日本甲级战犯送上绞刑架作出贡献。
在起草判决书时,梅汝璈认为,对于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中国人受害最深、最具发言权。法庭接受了梅汝璈的提议,决定由他负责判决书中有关日军侵华内容的起草工作。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欠下我们中国人民的血债,记在日本人民的头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会招致未来的灾祸。”这是梅汝璈在日记上的一段话,也是留给后人的警示之语,提醒我们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不忘先辈为和平付出的艰辛。(编辑 徐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