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医疗 乘风而起

2023-09-14 21:20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瑶 文/图

全省首家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签约揭牌、市二院新院区暨蚌埠市心血管病医院开诊、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启用、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竣工投入使用……今年以来,一项项提升健康服务能力的民生实事项目落地有声。借着“国字号”、长三角等优势资源的东风,“蚌埠医疗”正在书写“欲借长风乘势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锦绣文章。

与“国家队”牵手,筑牢健康屏障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实现“大病不出省”的重大民生举措。

蚌医二附院正面全景图

今年7月,蚌医二附院牵手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一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同为全市、皖北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带来国家级医疗服务。这是安徽省首家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代表区域内国家级医疗水平,对于患者来说,一个最直观的标准就是这里能看疑难重症和少见病、罕见病,能够做高难度的复杂手术。

今年7月底,我市一名68岁的男性患者姜先生,因“黑便20天”入院。入院后的体检报告令人吃惊,他被确诊患有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贫血、慢性胃炎、肝功能不全、高血压病2级(高危)、胆囊结石、左肾结石、前列腺增生。

恶性肿瘤再叠加患者自身“百病缠身”,手术的难度及风险成倍增加,这对手术出血量、时间、手法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术前,蚌医二附院进行多学科会诊,并与上海一院胰腺外科主任龙江率领的团队协同讨论,共同评估患者手术存在的难度及风险。

手术方案确定在龙江团队带领下对患者进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血管变异是此台手术的难点之一,术中探查可见胰腺环状部分全部包裹在变异的肝总动脉前方,该血管被环状胰腺包裹,此外,该患者肿瘤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显露不清。稍稍不慎,患者就要面临手术失败的危险。

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8.0cm*6.0cm*5.0cm大小的肿瘤终于被切除、取出。现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手术很成功,患者被立即推入重症监护室。术后,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及家人无微不至地照料下,患者已于近期顺利康复出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现已形成“上海专家周周见”的工作机制,如今患者在家门口已经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作为去年首批进驻的上海专家,上海一院普外中心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吴卫东几乎每周都会来蚌开展一至两天的日常诊疗、临床手术。

“把在上海一院的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平移到这里,包括我们独特的微创技术,以及国内领先的单孔腹腔镜技术,为更多本地患者提供多样化医疗服务。”吴卫东说。

上海一院专家龙江率团队在蚌埠给病人做手术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启动以来,上海一院已安排320人次入驻蚌医二附院,累计接诊门诊患者4300余人次、开展或指导手术510余台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65次、教学查房253次、学术讲座68次、线上线下联合义诊65次、开展大型院际论坛5次,综合性医疗学科发展稳步推进。派出国家级高水平医院来帮扶共建,正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路径。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以前很多患大病重病的患者不得不奔波到北京、上海等地寻求诊治。为了把患者留在本地,上海一院不仅派出大批专家,还输出品牌和先进的管理制度。他们为蚌医二附院加上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的牌子,告诉大家上海的专家就在这里长期出诊。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后,蚌医二附院成功实施了一批高难度手术,并填补了我市乃至全省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拥抱长三角,构筑医疗高地

宁静的午后,67岁的申女士在龙子湖风景区吹吹风、赏赏景,看着开阔的湖面,心情平静又惬意。

申女士告诉记者:“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多亏了今年4月上海十院的专家来给我进行了一场十分成功的手术。”

蚌埠二院骨二科团队与上海十院脊柱外科专家赵颖川教授合作,成功开展复杂脊椎手术,让申女士免受病痛折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今年67岁的申女士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腰痛和腰腿痛等,但由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存在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等原因影响手术的疗效,让她一直对手术望而生畏。

经过多方打听,申女士得知上海十院专家定期来蚌埠二院坐诊、手术,便满怀期待前来就诊。最终,由赵颖川教授主刀,蚌埠二院骨二科团队配合,利用病变椎间盘对应的椎板上做一个小洞,仅通过1cm左右的小切口,顺利将器械伸入病变位置,手术用时一个多小时。虽为传统开放式手术,但实现了微创化操作,组织创伤小、复发风险少,术后患者康复情况良好。

近几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借智借脑”,构建“一家人”合作模式,努力把政策资源转化为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人才培养、技术升级的“硬件”接轨,延伸到构建管理、文化、理念的“软件”工程,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市多家公立医院搭乘长三角“东风”,紧密对接上海、宁波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补短板、强弱项、上台阶,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健康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市四院新院区

“老父亲八十多了,做手术还能痊愈吗?”“您会亲自主刀吗?”……在市一院、市二院、市三院等医疗机构里,每次固定的上海专家坐诊时间,诊室里总是挤满了慕名来看诊的患者及家属,他们中有蚌埠本地人,也有不少外地人。

专家到了“家门口”,大量疑难病症患者不再选择奔波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就医,而是选择就近医治。医疗环境大幅提升,医疗人才引进不断加速,医疗水平持续升级,不仅本地人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对外地患者来蚌治疗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我市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通过点、线、面多维度融合发展,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广度、深度、成效上成果显著,在合作中形成了带不走的资源、带不走的技术、带不走的管理、带不走的病人,更加深了带不走的感情。”市卫生健康委体改科科长刘夫强说,我市将在甬蚌合作、沪蚌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合作专科由“量”到“质”的提升,加强科研合作,深化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让群众就近即可享受大城市大医院知名专家的优质服务,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据悉,我市在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中,深化与上海十院合作,一体化合作科室达37个,建立名医工作室12个,同济大学肿瘤分中心落地我市,一大批打破常规、填补空白、区域领先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实施,区域内医疗服务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度融入,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我市医疗机构先后开展了以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各类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等为代表的高精尖手术,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极大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2022年,我市跨省就医率达3.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次,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对我市通过融入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的解决跨省就医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据市医保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外地参保人员来蚌就医达54789人次,医疗费用80268.76万元,医保统筹基金支付48496.78万元。与此同时,异地就医住院人次实现净流入,外出就医和到蚌埠市就医数据比较,实现就医人次净流入20647人次,医疗总费用净流入12168.76万元。

如果说,钻研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以求更好地治病救人,是医者对患者的无悔承诺,那么,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用高质量、高水平筑就医疗高地,则是蚌埠卫生健康系统对人民群众的坚定回答。

吸引“小伙伴”,打造“蚌埠医疗”品牌

专家水平高、学科实力强、医院等级高、诊疗服务好……正是这些口口相传、经过业内专家肯定的评价,在为“蚌埠医疗”品牌的塑造注入无限活力。

今年,市二院新院区暨蚌埠市心血管病医院开诊、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启用、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折射出的是蚌埠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是一步步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奋斗足迹。

2023年,蚌埠被确定为安徽省综合医改试点示范市,市第三人民医院被确定为省级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改革发展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止。

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启用

时至今日,蚌埠各个区都有大医院,32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实行人财物、医教研一体化管理,形成了马城、湖滨、青年、钓鱼台、绿地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县域内就诊(住院)率达84.67%,跨省就医占比3.89%,居全省前列,分级诊疗经验入选国家分级诊疗案例集。 医联体的发展更是为居民构建起了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医疗服务不仅惠及本地居民,也在向皖北、皖中地区辐射,成为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

在医疗卫生的圈子里、在国字号平台的圈子里、在长三角朋友圈里,在老百姓的生活圈里,蚌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也对更多的“小伙伴”产生了吸引力。

为了强化蚌埠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构建多维度融合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市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柔性引才策略,截至上半年,共签约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83人,博士学历达95%以上,学科带头人和亚学科带头人近30人;设立了心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12个名医工作室,合作了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眼科、口腔科等37个重点学科。通过深度合作,各合作医院业务能力、三四类手术量、病人满意度显著提升。2021年,市一、二、三院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26.53%,三四类手术量同比上升32.87%。2022年,三家医院门急诊人次突破200万人次,四类手术同比涨幅在10%以上。

发展卫生事业,人才是关键,我市聚焦引育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市政府出台《引进和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实施办法》,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本地人才自主培养为重点。共计引进180余名来自985或211高等医学院校的优秀博士硕士来蚌工作。同时,推动签约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累计近90人来蚌,签约专家博士学历达95%以上,学科带头人和亚学科带头人近30人。

“打造区域医学高地,让高水平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的幸福蓝图早日实现。”市卫健委体改科负责人刘夫强介绍,我市正在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皖北区域医疗中心新高原。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力争浙大二院安徽医院2025年底前投入运营,推进市三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另外,还在全力推进市中医医院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整合,组建3个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建成3—5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在区域内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让治疗更有精度、保障更有力度,对患者更有温度。在蚌埠市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背景下,“蚌埠医疗”将带来更多的“能治”“善治”故事,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106

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瑶 文/图

全省首家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签约揭牌、市二院新院区暨蚌埠市心血管病医院开诊、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启用、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竣工投入使用……今年以来,一项项提升健康服务能力的民生实事项目落地有声。借着“国字号”、长三角等优势资源的东风,“蚌埠医疗”正在书写“欲借长风乘势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锦绣文章。

与“国家队”牵手,筑牢健康屏障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实现“大病不出省”的重大民生举措。

蚌医二附院正面全景图

今年7月,蚌医二附院牵手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一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同为全市、皖北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带来国家级医疗服务。这是安徽省首家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代表区域内国家级医疗水平,对于患者来说,一个最直观的标准就是这里能看疑难重症和少见病、罕见病,能够做高难度的复杂手术。

今年7月底,我市一名68岁的男性患者姜先生,因“黑便20天”入院。入院后的体检报告令人吃惊,他被确诊患有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贫血、慢性胃炎、肝功能不全、高血压病2级(高危)、胆囊结石、左肾结石、前列腺增生。

恶性肿瘤再叠加患者自身“百病缠身”,手术的难度及风险成倍增加,这对手术出血量、时间、手法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术前,蚌医二附院进行多学科会诊,并与上海一院胰腺外科主任龙江率领的团队协同讨论,共同评估患者手术存在的难度及风险。

手术方案确定在龙江团队带领下对患者进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血管变异是此台手术的难点之一,术中探查可见胰腺环状部分全部包裹在变异的肝总动脉前方,该血管被环状胰腺包裹,此外,该患者肿瘤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显露不清。稍稍不慎,患者就要面临手术失败的危险。

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8.0cm*6.0cm*5.0cm大小的肿瘤终于被切除、取出。现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手术很成功,患者被立即推入重症监护室。术后,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及家人无微不至地照料下,患者已于近期顺利康复出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现已形成“上海专家周周见”的工作机制,如今患者在家门口已经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作为去年首批进驻的上海专家,上海一院普外中心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吴卫东几乎每周都会来蚌开展一至两天的日常诊疗、临床手术。

“把在上海一院的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平移到这里,包括我们独特的微创技术,以及国内领先的单孔腹腔镜技术,为更多本地患者提供多样化医疗服务。”吴卫东说。

上海一院专家龙江率团队在蚌埠给病人做手术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启动以来,上海一院已安排320人次入驻蚌医二附院,累计接诊门诊患者4300余人次、开展或指导手术510余台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65次、教学查房253次、学术讲座68次、线上线下联合义诊65次、开展大型院际论坛5次,综合性医疗学科发展稳步推进。派出国家级高水平医院来帮扶共建,正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路径。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以前很多患大病重病的患者不得不奔波到北京、上海等地寻求诊治。为了把患者留在本地,上海一院不仅派出大批专家,还输出品牌和先进的管理制度。他们为蚌医二附院加上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的牌子,告诉大家上海的专家就在这里长期出诊。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后,蚌医二附院成功实施了一批高难度手术,并填补了我市乃至全省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拥抱长三角,构筑医疗高地

宁静的午后,67岁的申女士在龙子湖风景区吹吹风、赏赏景,看着开阔的湖面,心情平静又惬意。

申女士告诉记者:“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多亏了今年4月上海十院的专家来给我进行了一场十分成功的手术。”

蚌埠二院骨二科团队与上海十院脊柱外科专家赵颖川教授合作,成功开展复杂脊椎手术,让申女士免受病痛折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今年67岁的申女士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腰痛和腰腿痛等,但由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存在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等原因影响手术的疗效,让她一直对手术望而生畏。

经过多方打听,申女士得知上海十院专家定期来蚌埠二院坐诊、手术,便满怀期待前来就诊。最终,由赵颖川教授主刀,蚌埠二院骨二科团队配合,利用病变椎间盘对应的椎板上做一个小洞,仅通过1cm左右的小切口,顺利将器械伸入病变位置,手术用时一个多小时。虽为传统开放式手术,但实现了微创化操作,组织创伤小、复发风险少,术后患者康复情况良好。

近几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借智借脑”,构建“一家人”合作模式,努力把政策资源转化为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人才培养、技术升级的“硬件”接轨,延伸到构建管理、文化、理念的“软件”工程,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市多家公立医院搭乘长三角“东风”,紧密对接上海、宁波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补短板、强弱项、上台阶,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健康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市四院新院区

“老父亲八十多了,做手术还能痊愈吗?”“您会亲自主刀吗?”……在市一院、市二院、市三院等医疗机构里,每次固定的上海专家坐诊时间,诊室里总是挤满了慕名来看诊的患者及家属,他们中有蚌埠本地人,也有不少外地人。

专家到了“家门口”,大量疑难病症患者不再选择奔波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就医,而是选择就近医治。医疗环境大幅提升,医疗人才引进不断加速,医疗水平持续升级,不仅本地人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对外地患者来蚌治疗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我市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通过点、线、面多维度融合发展,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广度、深度、成效上成果显著,在合作中形成了带不走的资源、带不走的技术、带不走的管理、带不走的病人,更加深了带不走的感情。”市卫生健康委体改科科长刘夫强说,我市将在甬蚌合作、沪蚌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合作专科由“量”到“质”的提升,加强科研合作,深化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让群众就近即可享受大城市大医院知名专家的优质服务,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据悉,我市在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中,深化与上海十院合作,一体化合作科室达37个,建立名医工作室12个,同济大学肿瘤分中心落地我市,一大批打破常规、填补空白、区域领先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实施,区域内医疗服务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度融入,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我市医疗机构先后开展了以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各类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等为代表的高精尖手术,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极大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2022年,我市跨省就医率达3.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次,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对我市通过融入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的解决跨省就医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据市医保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外地参保人员来蚌就医达54789人次,医疗费用80268.76万元,医保统筹基金支付48496.78万元。与此同时,异地就医住院人次实现净流入,外出就医和到蚌埠市就医数据比较,实现就医人次净流入20647人次,医疗总费用净流入12168.76万元。

如果说,钻研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以求更好地治病救人,是医者对患者的无悔承诺,那么,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用高质量、高水平筑就医疗高地,则是蚌埠卫生健康系统对人民群众的坚定回答。

吸引“小伙伴”,打造“蚌埠医疗”品牌

专家水平高、学科实力强、医院等级高、诊疗服务好……正是这些口口相传、经过业内专家肯定的评价,在为“蚌埠医疗”品牌的塑造注入无限活力。

今年,市二院新院区暨蚌埠市心血管病医院开诊、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启用、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折射出的是蚌埠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是一步步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奋斗足迹。

2023年,蚌埠被确定为安徽省综合医改试点示范市,市第三人民医院被确定为省级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改革发展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止。

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启用

时至今日,蚌埠各个区都有大医院,32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实行人财物、医教研一体化管理,形成了马城、湖滨、青年、钓鱼台、绿地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县域内就诊(住院)率达84.67%,跨省就医占比3.89%,居全省前列,分级诊疗经验入选国家分级诊疗案例集。 医联体的发展更是为居民构建起了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医疗服务不仅惠及本地居民,也在向皖北、皖中地区辐射,成为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

在医疗卫生的圈子里、在国字号平台的圈子里、在长三角朋友圈里,在老百姓的生活圈里,蚌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也对更多的“小伙伴”产生了吸引力。

为了强化蚌埠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构建多维度融合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市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柔性引才策略,截至上半年,共签约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83人,博士学历达95%以上,学科带头人和亚学科带头人近30人;设立了心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12个名医工作室,合作了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眼科、口腔科等37个重点学科。通过深度合作,各合作医院业务能力、三四类手术量、病人满意度显著提升。2021年,市一、二、三院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26.53%,三四类手术量同比上升32.87%。2022年,三家医院门急诊人次突破200万人次,四类手术同比涨幅在10%以上。

发展卫生事业,人才是关键,我市聚焦引育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市政府出台《引进和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实施办法》,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本地人才自主培养为重点。共计引进180余名来自985或211高等医学院校的优秀博士硕士来蚌工作。同时,推动签约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累计近90人来蚌,签约专家博士学历达95%以上,学科带头人和亚学科带头人近30人。

“打造区域医学高地,让高水平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的幸福蓝图早日实现。”市卫健委体改科负责人刘夫强介绍,我市正在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皖北区域医疗中心新高原。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力争浙大二院安徽医院2025年底前投入运营,推进市三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另外,还在全力推进市中医医院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整合,组建3个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建成3—5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在区域内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让治疗更有精度、保障更有力度,对患者更有温度。在蚌埠市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背景下,“蚌埠医疗”将带来更多的“能治”“善治”故事,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