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最困难的一步,便是从“0”到“1”。
这一步,安徽省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走了好多遍,一直走到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模式全部开通。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3天后,省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成立,负责人卢章严说:“我们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资料图:合肥跨境电商试验区。李博 摄
跨越3个春秋,安徽自贸试验区这片119.86平方千米的土地用无数个“0”到“1”,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扬“自由贸易”之帆
驶入世界经济的大海
读懂安徽自贸试验区,首先要读懂“自由贸易”四个字。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不断较量。中国始终以开放心态拥抱世界,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2013年,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距今已有10年之久。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据此,也可以看出,自贸试验区设立初衷——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资料图:客户正在服务中心办理相关业务。(李博 摄)
聚焦安徽自贸试验区,这三年来,始终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开放,带动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例如,通过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使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日渐提升。
“自贸试验区不仅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许多便利化的服务和支持,也为解决外籍人士的生活需求提供了多方位帮助,让外资企业的信心更充足了。”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负责人裴若宁说。9月15日,省政府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研发、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加强人才培养等进一步深化合作。
制图:孙冠贤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开放高地效应日益显现。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渣打银行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安徽正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制度创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当一艘艘满载皖产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货轮顺江东去,驶入世界经济的大海。
为国家试制度
为安徽谋发展
制度创新是国家赋予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
仅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安徽自贸试验区探索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把项目审批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企业办理相关业务仅需1.5小时……刀刃向内,优化政府服务,形成了一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的改革举措。
制度创新,不是对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理清理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提升政务效能,缩短群众办事周期,其本质就是着眼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更大力度、更大尺度来破旧立新。
为此,安徽于2021年建立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省级行政权力、公共服务、中介服务便利化改革3类212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事项。今年2月,这份清单再次更新,调整为5类260项省级管理事项。用放权赋能,给予了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尝试探索更多制度创新模式。
制图:孙冠贤
科创企业信用(信用贷)票据融资新模式、动产(供应链票据)质押融资业务模式、“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介绍:“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信心和勇气,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
2021年3月,安徽试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作为“试验田”,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大了改革力度,在528项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增加试点,直接取消审批14项,审批改为备案15项,实行告知承诺25项,更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安徽自贸试验区责任在肩,担当于行。
全域协同联动
制度创新惠及更广
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种苗圃,不是做盆景。可复制可推广,是检验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准。
2021年,上海海关与合肥海关携手,探索将芜湖港作为洋山港的货物接卸地。简单来说,就是把芜湖港作为上海港的延伸,出口货物在芜湖港进行一次报关,降低境内物流成本。“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模式下,可省去转关申报和二次运抵等通关手续,平均压缩50%转驳运输时间、30%物流成本。“2021年我们推出‘联动接卸’监管模式以来,已应用该模式保障约20亿元皖产汽车扬帆出海。”芜湖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在全省一类水运口岸全面铺开,大大提升了安徽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制图:孙冠贤
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自2020年合肥、芜湖、蚌埠3个自贸试验片区成立,安徽又先后在其余各市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形成“3+13”的全域覆盖、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三年来,13个联动创新区承接省级赋权事项190项,探索形成“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路径、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模式等14项创新成果,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全国自贸试验区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应复制尽复制,联动接卸、涉江保护、智慧医保、企业上市服务等一批省内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三大片区与联动创新区间的合作愈发紧密。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
资料图:货轮正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进行装卸作业。(肖本祥 摄)
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止步不前。如果说,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改革,风险可控、灵活调试,运行成熟后再逐步制度化、程序化,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联动创新区的设立,就是把改革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最大程度地贯彻实施“可复制可推广”这项基本要求。
“打铁先打三年钉。”三年为期,安徽自贸试验区交出圆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