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创产业 前景可期

2019-12-27 09:18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文 刘晨/图

栩栩如生的双墩公仔

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瓷罐复制品几可乱真。

核心提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具有高知性、低污染的文创产业在充分发掘、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踏上了时代发展的节拍。近年来,蚌埠将代表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创产业重点深入发掘,印有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书签、钥匙环、笔筒等文创产品,在蚌埠市博物馆举办的各类活动中,走进公众视野,这些文创产品还多次亮相文博会、博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蚌埠,认识蚌埠。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创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在蚌揭牌。

“文创”究竟是什么?蚌埠文创的现状如何?它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联?蚌埠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财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文创开发进入“大时代”

相关政策滞后,经营模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步伐

在蚌埠市博物馆,季永馆长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新开发出来的“双墩公仔”,活灵活现地展示蚌埠最古老的人物形象:“女娃”形象俏皮灵动,“男娃”形象活泼可爱,还有端庄大方的“女神”形象。这组公仔不仅可以当成办公桌上的摆件送给亲朋好友,也可以作为车载玩具放置车中。事实上,公仔问世后,收到的反馈也非常好。

第一次见到“双墩公仔”的李娜,就对其念念不忘。“如果当成商品出售,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她告诉记者,这组公仔代表了蚌埠历史文化,意义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不同于古板严肃的文化,而是让文物“活”了起来。就像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一样,给人感觉萌萌哒,让人爱不释手。

很多见过“双墩公仔”的观众,认为将其批量生产进行销售并不难,也会有很大的盈利。更何况作为一个专业性博物馆,现有各类文物藏品一万余件,既有数十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也有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丰富遗物。如果拥有了相应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涉足文创开发可谓信手拈来。

可仅仅是将文创产品批量生产这一点,季永表示,并非易事。大家熟知的是,把博物院做成网红的故宫,主动放下了不苟言笑的国家级文博单位的身段,化身成自带萌属性的各种网红IP,并借此笼络了一大批年轻粉丝转化成消费力。但这种模式,在很多博物馆看来,想复制很难。尽管这几年蚌博非常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文创开发工作,但碍于开发风险和没有专门的项目资金,这种想法并没有完全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更贴近大众,各级博物馆(院)文化创意产品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宠儿。所谓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生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

蚌埠市博物馆推出了不少文创产品,比如以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为题材的书签和台历、以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为题材的披肩、以刻划符号为题材的领带等。特别是双墩陶塑人头像,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知名度在蚌埠可谓家喻户晓。去年在我市举办的安徽省第五届工业设计大赛中,由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李苗苗文创设计小组研发的《双墩文创衍生品设计》荣获“徽风皖韵”包装设计专项赛一等奖,不少市民朋友前来询问购买,现场就有企业表明合作意向,并期望进行产业化发展。

“国家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文创产品开发。近年来,蚌博文创在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但与国内起步早、名气大、知名度高的博物馆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现实中还有不少受制约因素,实施起来并不轻松,其中包括事业单位体制、人才、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季永表示,其表现主要有三点:

一是相关政策滞后。博物馆属于非营利、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不具有经营资格。财政拨款是主要的经费来源,用于专门开发文创产品的经费少之又少,因此博物馆文创工作在资金方面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目前馆内的文创产品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的文化发展集团经营,企业经营者在文创产品开发、观众的沟通反馈、文创产品意涵宣传等方面缺少互动。二是经营模式单一。馆内的文创商店缺乏持续开发文创产品的意识。产品价格偏高,一般都在100元以上,这样的产品很难打开销路。最主要的是经营过于注重商业性,经营方式缺乏与文化的结合。三是文创人才较为匮乏。缺少与大型设计团队合作,好的设计公司费用高。目前蚌博文创产品设计人员中,既有博物馆相关专业背景,又懂经济和市场营销的人员寥寥无几。在产品设计和创作环节上显得乏力,与文化消费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文创产品开发。

厚植蚌埠文创土壤

文创产品要“能用”、“能送”,市场痛点不能忽视

在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评选中,由安徽财经大学技术产品设计系副教授张亚军设计的花鼓灯娃娃获艺术陶瓷类铜奖。这套花鼓灯娃娃还获得了中国旅游品设计入围奖。

近日,在张亚军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这套活灵活现的花鼓灯娃娃。对于设计这套娃娃的最初设想,张亚军表示,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以舞蹈为主要形式,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综合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素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之称。在他来看,花鼓灯不仅仅是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它更多表达了最底层农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这是他考虑的最核心问题。在设计时,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加入汉代雕塑语言,借鉴现代卡通形象特点,表现出花鼓灯舞蹈的几种动作,表达了蚌埠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向上的性格特点。

一套四个陶瓷娃娃摆在展架上,如今却已经蒙尘。花鼓灯娃娃走出了蚌埠,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但是它并没有作为文创产品得到有效开发推广。知道有这么一套花鼓灯娃娃文创产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好的文创产品首先要是产品,其功能不可缺少,如美观性、可用性等,通俗来讲就是文创产品要‘能用’、‘能送’。”张亚军认为,蚌埠文创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也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痛点。

为何这么说?因为在蚌埠整个文创生态圈,文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文创产品形式语言的提取、销售渠道、政府支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等诸多环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制约。

“蚌埠文创产品就是把蚌埠地域文化通过视觉符号再现出来,而现在蚌埠文创产品的视觉语言符号的提取并不成熟,也没有专业人士或团队系统地研究蚌埠文化特征。销售市场具有局限性,花鼓灯娃娃就是例子。”张亚军说,这套娃娃曾经在禾泉农庄展出,观看的人很多,大家一看都知道这是“花鼓灯”。但是,购买的人几乎没有。因为没有大量外来游客的支撑,仅靠本地消费是不现实的。

而最关键的是没有专业市场化研发团队。“蚌埠文创产品的研发,在高校教学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包括校级、省级各类赛事,也明确说明如果是蚌埠地域产品在评奖时优先考虑,还是有很多政策倾斜。如在陶瓷类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的《盉灯》,在前年的安徽省工艺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其设计来源于双墩遗址出土的器型。因为缺乏专业研发团队,再好的作品也无法走进公众视野。”张亚军说,也就是说,仅仅是靠自发地推广文创产品,是不现实的。这也表现出政府部门的推动不足,有文创政策但是执行还不到位。

产学研一体化打造

丰富表现形式,加入时尚元素,让老古董焕发新光彩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创产业产值平均每年以5%速度增长。从国家到地方,大家普遍开始重视文创市场的发展。

不可否认,蚌埠文创产业起步较晚,同样陷入一定的发展瓶颈,即创意不足、缺少卖点、宣传观念陈旧等。但蚌埠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如何让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

“传统的文创产品还需要依靠旅游业的支撑。但离开了旅游产业,文创产品就不能发展了吗?并不见得,如果设计人员瞄准蚌埠本地文创产品,就要抓住蚌埠本地文化语言。回归产品本体,好的产品要能讲出背后的故事与寓意,且易于被大众接受,让产品和蚌埠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通过‘能用’让人真实感受到蚌埠文化气息。所以,文创产品要进一步深入市场环境,注重历史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同时,注重满足各个层级消费群体的多元化购买诉求。”张亚军说。

文创的概念很广,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从目前来看,文创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依靠蚌埠高校师生的教学孵化,缺乏量产,难与市场接轨。“这种文创产品比较理想化,对蚌埠元素利用不够充分,对蚌埠历史文化理解不够深刻。仅仅从形式上简单表达,这种文创产品的生命力是不够的。同时,蚌埠也缺乏文创产品展示平台。”季永表示,文创产品要面对市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要迎合市场消费需求,美、实用、设计有趣。

蚌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何依托双墩文化遗址、汤和墓、垓下遗址、钟离国君柏墓出土文物等设计出一批具有蚌埠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未来文创产业如何发展?

文创真正的核心还是文物本身和它背后的故事,以及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这始终是博物馆的初衷。季永称,俘获更多观众的心,无疑是博物馆利用创意最想做的一件事。“双墩公仔”是蚌埠市博物馆打造的知名文创IP,即使遇到了困境,其一系列的推广仍在筹划中。蚌博对文创产品的开发一直在努力,蚌埠市博物馆在各种文博会、旅游产品推介会上积极亮相,让蚌埠的文创产品在全国积极亮相,将文创产品投入旅游景点,增强蚌埠市博物馆文创产品知名度。做一系列文化复制,计划开发制作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表情包、扑克牌、文化衫等产品。下一步,蚌博将举办一次蚌博文创设计大赛,联合蚌埠高校艺术专业师生以及全市设计师,共同围绕蚌博馆藏文物开发一批文创产品,邀请专家评奖,获奖产品将在蚌博推出展览。同时,争取政策支持,让蚌博具有产品开发、经营的资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文物更接地气,为文物注入时代生气。

对于高校教学孵化出的文创产品形式传统、表现单一的问题,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动画设计系主任居瑶也深表认同。“在高校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本地元素的艺术创作,其创作来源主要是从蚌埠的人文地理元素去挖掘。在本科生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方向主要是从蚌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其灵感。就目前来说,市场上的以及本科生创作的主要文创产品题材倾向于双墩文化、花鼓灯、蚌埠珍珠女等主题。此类主题设计比较成熟,但在内容表现上略显单一,形式上也较为传统。未来在教学与市场研发中,高校教学将会更多考虑结合国际与国内市场发展的需求,丰富表现形式,加入时尚因素,强化国内、国际市场的可辨识度,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在设计生产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创意会与市场相脱离,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更多的互动与研发,在校企合作中做到既满足市场又满足教学,使学生与企业实现合作双赢,即学生在获得设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市场,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市场产品,真正实现产学研统一。”居瑶认为,蚌埠市文创产品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现在蚌埠市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过程中,逐渐转向了精神文化需求,蚌埠文创产品市场的容量很大,可挖掘的素材很多,蚌埠市文创产品潜在人才储备也有一定的基础,如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有相关的文创产品课程内容与研发团队,且政府也大力支持蚌埠高校与企业的发展,每年都会有相关扶持与奖励政策出台,相信未来蚌埠市文创产品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越走越远。(完)

408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文 刘晨/图

栩栩如生的双墩公仔

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瓷罐复制品几可乱真。

核心提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具有高知性、低污染的文创产业在充分发掘、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踏上了时代发展的节拍。近年来,蚌埠将代表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创产业重点深入发掘,印有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书签、钥匙环、笔筒等文创产品,在蚌埠市博物馆举办的各类活动中,走进公众视野,这些文创产品还多次亮相文博会、博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蚌埠,认识蚌埠。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创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在蚌揭牌。

“文创”究竟是什么?蚌埠文创的现状如何?它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联?蚌埠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财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文创开发进入“大时代”

相关政策滞后,经营模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步伐

在蚌埠市博物馆,季永馆长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新开发出来的“双墩公仔”,活灵活现地展示蚌埠最古老的人物形象:“女娃”形象俏皮灵动,“男娃”形象活泼可爱,还有端庄大方的“女神”形象。这组公仔不仅可以当成办公桌上的摆件送给亲朋好友,也可以作为车载玩具放置车中。事实上,公仔问世后,收到的反馈也非常好。

第一次见到“双墩公仔”的李娜,就对其念念不忘。“如果当成商品出售,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她告诉记者,这组公仔代表了蚌埠历史文化,意义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不同于古板严肃的文化,而是让文物“活”了起来。就像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一样,给人感觉萌萌哒,让人爱不释手。

很多见过“双墩公仔”的观众,认为将其批量生产进行销售并不难,也会有很大的盈利。更何况作为一个专业性博物馆,现有各类文物藏品一万余件,既有数十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也有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丰富遗物。如果拥有了相应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涉足文创开发可谓信手拈来。

可仅仅是将文创产品批量生产这一点,季永表示,并非易事。大家熟知的是,把博物院做成网红的故宫,主动放下了不苟言笑的国家级文博单位的身段,化身成自带萌属性的各种网红IP,并借此笼络了一大批年轻粉丝转化成消费力。但这种模式,在很多博物馆看来,想复制很难。尽管这几年蚌博非常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文创开发工作,但碍于开发风险和没有专门的项目资金,这种想法并没有完全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更贴近大众,各级博物馆(院)文化创意产品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宠儿。所谓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生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

蚌埠市博物馆推出了不少文创产品,比如以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为题材的书签和台历、以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为题材的披肩、以刻划符号为题材的领带等。特别是双墩陶塑人头像,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知名度在蚌埠可谓家喻户晓。去年在我市举办的安徽省第五届工业设计大赛中,由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李苗苗文创设计小组研发的《双墩文创衍生品设计》荣获“徽风皖韵”包装设计专项赛一等奖,不少市民朋友前来询问购买,现场就有企业表明合作意向,并期望进行产业化发展。

“国家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文创产品开发。近年来,蚌博文创在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但与国内起步早、名气大、知名度高的博物馆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现实中还有不少受制约因素,实施起来并不轻松,其中包括事业单位体制、人才、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季永表示,其表现主要有三点:

一是相关政策滞后。博物馆属于非营利、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不具有经营资格。财政拨款是主要的经费来源,用于专门开发文创产品的经费少之又少,因此博物馆文创工作在资金方面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目前馆内的文创产品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的文化发展集团经营,企业经营者在文创产品开发、观众的沟通反馈、文创产品意涵宣传等方面缺少互动。二是经营模式单一。馆内的文创商店缺乏持续开发文创产品的意识。产品价格偏高,一般都在100元以上,这样的产品很难打开销路。最主要的是经营过于注重商业性,经营方式缺乏与文化的结合。三是文创人才较为匮乏。缺少与大型设计团队合作,好的设计公司费用高。目前蚌博文创产品设计人员中,既有博物馆相关专业背景,又懂经济和市场营销的人员寥寥无几。在产品设计和创作环节上显得乏力,与文化消费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文创产品开发。

厚植蚌埠文创土壤

文创产品要“能用”、“能送”,市场痛点不能忽视

在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评选中,由安徽财经大学技术产品设计系副教授张亚军设计的花鼓灯娃娃获艺术陶瓷类铜奖。这套花鼓灯娃娃还获得了中国旅游品设计入围奖。

近日,在张亚军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这套活灵活现的花鼓灯娃娃。对于设计这套娃娃的最初设想,张亚军表示,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以舞蹈为主要形式,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综合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素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之称。在他来看,花鼓灯不仅仅是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它更多表达了最底层农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这是他考虑的最核心问题。在设计时,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加入汉代雕塑语言,借鉴现代卡通形象特点,表现出花鼓灯舞蹈的几种动作,表达了蚌埠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向上的性格特点。

一套四个陶瓷娃娃摆在展架上,如今却已经蒙尘。花鼓灯娃娃走出了蚌埠,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但是它并没有作为文创产品得到有效开发推广。知道有这么一套花鼓灯娃娃文创产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好的文创产品首先要是产品,其功能不可缺少,如美观性、可用性等,通俗来讲就是文创产品要‘能用’、‘能送’。”张亚军认为,蚌埠文创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也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痛点。

为何这么说?因为在蚌埠整个文创生态圈,文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文创产品形式语言的提取、销售渠道、政府支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等诸多环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制约。

“蚌埠文创产品就是把蚌埠地域文化通过视觉符号再现出来,而现在蚌埠文创产品的视觉语言符号的提取并不成熟,也没有专业人士或团队系统地研究蚌埠文化特征。销售市场具有局限性,花鼓灯娃娃就是例子。”张亚军说,这套娃娃曾经在禾泉农庄展出,观看的人很多,大家一看都知道这是“花鼓灯”。但是,购买的人几乎没有。因为没有大量外来游客的支撑,仅靠本地消费是不现实的。

而最关键的是没有专业市场化研发团队。“蚌埠文创产品的研发,在高校教学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包括校级、省级各类赛事,也明确说明如果是蚌埠地域产品在评奖时优先考虑,还是有很多政策倾斜。如在陶瓷类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的《盉灯》,在前年的安徽省工艺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其设计来源于双墩遗址出土的器型。因为缺乏专业研发团队,再好的作品也无法走进公众视野。”张亚军说,也就是说,仅仅是靠自发地推广文创产品,是不现实的。这也表现出政府部门的推动不足,有文创政策但是执行还不到位。

产学研一体化打造

丰富表现形式,加入时尚元素,让老古董焕发新光彩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创产业产值平均每年以5%速度增长。从国家到地方,大家普遍开始重视文创市场的发展。

不可否认,蚌埠文创产业起步较晚,同样陷入一定的发展瓶颈,即创意不足、缺少卖点、宣传观念陈旧等。但蚌埠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如何让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

“传统的文创产品还需要依靠旅游业的支撑。但离开了旅游产业,文创产品就不能发展了吗?并不见得,如果设计人员瞄准蚌埠本地文创产品,就要抓住蚌埠本地文化语言。回归产品本体,好的产品要能讲出背后的故事与寓意,且易于被大众接受,让产品和蚌埠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通过‘能用’让人真实感受到蚌埠文化气息。所以,文创产品要进一步深入市场环境,注重历史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同时,注重满足各个层级消费群体的多元化购买诉求。”张亚军说。

文创的概念很广,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从目前来看,文创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依靠蚌埠高校师生的教学孵化,缺乏量产,难与市场接轨。“这种文创产品比较理想化,对蚌埠元素利用不够充分,对蚌埠历史文化理解不够深刻。仅仅从形式上简单表达,这种文创产品的生命力是不够的。同时,蚌埠也缺乏文创产品展示平台。”季永表示,文创产品要面对市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要迎合市场消费需求,美、实用、设计有趣。

蚌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何依托双墩文化遗址、汤和墓、垓下遗址、钟离国君柏墓出土文物等设计出一批具有蚌埠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未来文创产业如何发展?

文创真正的核心还是文物本身和它背后的故事,以及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这始终是博物馆的初衷。季永称,俘获更多观众的心,无疑是博物馆利用创意最想做的一件事。“双墩公仔”是蚌埠市博物馆打造的知名文创IP,即使遇到了困境,其一系列的推广仍在筹划中。蚌博对文创产品的开发一直在努力,蚌埠市博物馆在各种文博会、旅游产品推介会上积极亮相,让蚌埠的文创产品在全国积极亮相,将文创产品投入旅游景点,增强蚌埠市博物馆文创产品知名度。做一系列文化复制,计划开发制作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表情包、扑克牌、文化衫等产品。下一步,蚌博将举办一次蚌博文创设计大赛,联合蚌埠高校艺术专业师生以及全市设计师,共同围绕蚌博馆藏文物开发一批文创产品,邀请专家评奖,获奖产品将在蚌博推出展览。同时,争取政策支持,让蚌博具有产品开发、经营的资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文物更接地气,为文物注入时代生气。

对于高校教学孵化出的文创产品形式传统、表现单一的问题,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动画设计系主任居瑶也深表认同。“在高校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本地元素的艺术创作,其创作来源主要是从蚌埠的人文地理元素去挖掘。在本科生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方向主要是从蚌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其灵感。就目前来说,市场上的以及本科生创作的主要文创产品题材倾向于双墩文化、花鼓灯、蚌埠珍珠女等主题。此类主题设计比较成熟,但在内容表现上略显单一,形式上也较为传统。未来在教学与市场研发中,高校教学将会更多考虑结合国际与国内市场发展的需求,丰富表现形式,加入时尚因素,强化国内、国际市场的可辨识度,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在设计生产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创意会与市场相脱离,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更多的互动与研发,在校企合作中做到既满足市场又满足教学,使学生与企业实现合作双赢,即学生在获得设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市场,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市场产品,真正实现产学研统一。”居瑶认为,蚌埠市文创产品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现在蚌埠市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过程中,逐渐转向了精神文化需求,蚌埠文创产品市场的容量很大,可挖掘的素材很多,蚌埠市文创产品潜在人才储备也有一定的基础,如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有相关的文创产品课程内容与研发团队,且政府也大力支持蚌埠高校与企业的发展,每年都会有相关扶持与奖励政策出台,相信未来蚌埠市文创产品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越走越远。(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