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燕
相传,元朝末年,九州大地上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庄稼歉收,民不聊生。当时,在淮河流域的凤阳县,有一位少年农民,名叫朱元璋。他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家境贫寒至极。父母早逝后,已是孤儿的朱元璋缺衣少食。十一岁时,他就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不为别的,只求在寺庙里能够“活命”。
初入寺庙,朱元璋做的是“行童”,供寺院役使。那时的他还没有被命运之神眷顾,每天做些挑水、砍柴、撞钟、打扫寺院之类的粗活。虽然苦了些,也很枯燥,但终归还能填饱肚子。有一年冬天,寺庙里也断了炊。为了寻求活路,朱元璋只身渡过淮河,一路西行而去。他沿路靠化缘、乞讨才保全了性命。经过几天的行程,当他走入了安徽省怀远县河溜镇境内时,已经精疲力尽。饥饿和寒冷的双重折磨让他难以再前行一步。最终,他晕倒在路旁。正巧,当地的庄稼汉葛来安路过那里,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朱元璋。心地善良的葛来安将小和尚朱元璋背回家中,喂了些热水后,又把他安顿好。葛来安的家人们对这个不幸的少年都深表同情。同样过得穷困潦倒,但为了能让朱元璋早日康复,葛来安的老母亲搬出了家里仅有的一斗绿豆。待磨制成浆后,老人家又用平锅亲自烙制。就这样,绿豆立刻变身成了一个个铜钱大小的饼子。豆饼做好后,几经呼唤,朱元璋才苏醒过来。老人家像照顾婴儿一般,把软糯的小豆饼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
绿豆磨制成的小豆饼,味道略甜,营养十分丰富。小和尚朱元璋食用后身体康复得很快。担心给老人家添的麻烦太多,两天后,朱元璋辞谢了葛家人,又继续上路了。后来,由于朱元璋起义成功,夺得天下,坐上了明朝天子的宝座,葛家老母亲制作的河溜小豆饼,也被赞誉为“救驾小豆饼”。
怀远县“河溜小豆饼”的吃法多样。家常做法一般都是鲜炒。在酒店厨师们的手中,菜品变化多样,口味更加鲜美。另外,河溜小豆饼还可以做成正餐前的开口汤;而妇孺们爱吃的“糖醋豆饼”更是餐桌上的“抢手菜”。如今,“河溜小豆饼”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多年来一直名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