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港兴城 借风启航

2019-03-08 08:57

□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建平

今年一至二月,蚌埠港集装箱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三十。  记者 陈昂 摄

“城以港兴,港以城荣,港城相长,衰荣共济”,这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近年来,我国沿海和重要内河地区港口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较快增长,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又促进了港口的功能提升。

位于淮河中游的蚌埠市,在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被列为国家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公、铁、水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比较突出。蚌埠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在淮河流域航运体系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对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加快淮河干支线航道航运开发,提升蚌埠等内河主要港口枢纽作用,支持蚌埠等城市临港经济区建设等规划目标。蚌埠市要建设“两个中心”,应该也必须在港口、航运、临港经济以及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敢为,有所成就。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列举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就“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提出了“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高于铁路投资1万亿元的任务要求,显示出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的政策导向,对公路水运项目建设的重视。

在这样的政策机遇前,蚌埠市应该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建设港口中心城市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有哪些困难和不足?有哪些路径和办法?

自然禀赋叠加政策机遇

我市有综合交通较全、港口岸线优越、航道网络较完善、港航物流较发达等优势

“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市委党校副校长马同金日前领衔完成《蚌埠深入推进区域港口中心城市建设研究》课题调研,对蚌埠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港口中心城市,梳理出了一些观点。

“港口是贸易与物流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要建设‘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必须充分借助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淮河黄金水道优势,深入推进区域港口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港口、产业与城市联动发展。”

马同金曾在交通系统工作多年,对我市港口航运方面的优势谙熟于心:“就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来说,蚌埠市有综合交通较全、港口岸线优越、航道网络较完善、港航物流较发达等四个方面的优势。”

今年一至二月,蚌埠港集装箱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三十。  记者 陈昂 摄

蚌埠是京沪、京福高铁和京台、宁洛等高速公路的节点城市,蚌埠交通枢纽基础地位由来已久。处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国务院新的综合交通规划再次将蚌埠市确立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蚌埠港是淮河流域唯一的国家级主要港口。交通部、安徽省政府联合批准的《蚌埠港总体规划》,规划近期可用泊位120个,年综合通过能力1500万吨、集装箱5.5万标箱。现拥有中心、怀远、五河、固镇四个港区。

淮河干流航道是国家内河骨干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长年通航总里程454公里,其中淮河蚌埠段全长142公里,溯河而上,可至豫东及皖北各地市,下游可通江达海。

全市有港航经营企业130多家,各项水运要素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船舶保有量3600多艘,运力全省第二;液货危险品运力约占全省二分之一;集装箱、多用途船总数全省第一;现有在册船员全省第一。公、铁运输及快递物流业发展良好。国内十大快递物流企业全部进驻蚌埠,并作为区域中心辐射皖北及关联地区。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港口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马同金说,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振兴、城市建设“双轮驱动”,令城市品质能级持续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把蚌埠定位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六个中心城市之一,交通部《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均提出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优势,构建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体系,加快淮河黄金水道建设。后者还明确优化港口布局,重点培育蚌埠淮河航运枢纽,辐射带动全省内河水运发展;培育蚌埠港成为辐射皖北地区的重要集装箱港。

“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是我省唯一一座铁路无水港,也是华东地区首个正式投入使用的铁路无水港;依托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蚌埠二类水运口岸将投入运营。蚌埠已初步形成皖北对外开放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的中心城市、京沪线上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对外开放新高地。”马同金说。

港口“小散弱”中心不突出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是各省的欠发达地区,长期处于政策边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

“安徽港口资源‘小散弱’的格局长期存在,这一状况在淮河流域特别明显。”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森说,淮河上较大的港口也都只有几百万吨的年吞吐量,集装箱码头仅启用数年。

淮河港口规模偏小与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有关。马同金认为,由于历史上深受战争和洪水的灾难,淮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是全国和各省的短板。

“缺少重大政策推动,流域城市远离各省发展热点,流域内劳动力和人才外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长期以来处于政策洼地。”马同金说。淮河流域定位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二产三产发展滞后。流域内工业化、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提出“两点一线”的沿江开发开放战略,重点发展合肥和芜湖等沿江地区,皖北地区被边缘化。故有人说,蚌埠是一直被“抽血”的城市,支援了省会城市和沿江地区的发展,自身得到补血量很少。即使被赋予“两个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后,仍需筚路蓝缕,依靠自身努力来达到目标。

“我们调研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城市经济总体规模偏小,流域地区中心城市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弱,这是主要短板。”蚌埠曾经是全国知名的工业商贸重镇、交通枢纽,由于缺少政策、财力、项目支持,优势逐渐丧失,辐射和带动作用弱化。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地区一直未形成相互贯通的大通道、大走廊,沿淮铁路提了几十年,至今仍待开建。淮河运输能力仅次于长江、珠江,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在整个交通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小。港口服务和港口经济发展水平低,水运经济关联效应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多式联运刚刚起步,临港经济开始培养,尚未形成规模。

“新港建成后,我们一直想把临港滩涂充分利用起来,发展港口经济,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进展缓慢。”李树森说。

整合资源推进联动发展

无论是发展港口航运、临港经济,还是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都需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两个中心建设靠什么支撑?就是要靠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水运中心等一个个中心来支撑。”李树森持这样的观点。

“推进蚌埠区域港口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马同金等人调研得出的结论与李树森的观点角度不同,但路径基本类似。“《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淮河干流水道作用,增强干流航运能力,加快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淮安、盐城、蚌埠、信阳辐射带动能力’,港产城联动发展有了政策空间,因此要尽快启动战略规划,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划政策,优化港口布局,加强港口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之间的集疏运通道建设,构建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体系,引导临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蚌埠市进一步加快港口水运发展意见》基础上,出台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构建物流集疏运体系,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服务等产业,统筹沿淮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从全国的港口建设运营和政策趋势看,都在走资源整合的路子,包括港口、岸线、航道等资源,形成合力。安徽也在整合。”李树森说。日前省领导就全省港口航运建设提出要求,要尽快结束航运“小散乱”的局面,打造港口品牌,与地方政府合作,围绕港口发展临港经济。

“蚌埠要建设港口中心城市,首先要与省港航集团对接,借助省港航集团的实力发展港口航运和临港经济。”李树森说。去年挂牌的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目的就是整合省内港口航运资源,集中力量统筹发展。在水域经济领域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集团公司挂牌后就成立了港口公司,负责全省港口的整合重组、规划建设。

“港口公司前期工作重点放在长江上,如今长江沿岸的安庆、池州、芜湖、铜陵、马鞍山等五大港和合肥港统一经营,实现了六港联动,蚌埠该怎么办?”

据了解,省港口公司拟整合我市的民营和混合所有制的港口企业,统一规划、使用岸线资源,统筹建设港口泊位,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港口通过能力,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市区的几个港口整合后,首先将统筹南北岸港口布局,划行归市,解决枯水期靠港船只碍航问题;同时投入资金,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李树森说。

“我们正在谋划也是省港航集团力推的,是以集装箱业务为核心的淮河上下游港口联动体系,利用已开通的蚌埠至扬州、连云港、太仓、宁波的航线资源,与上游阜阳港、河南周口港签订了合作协议,拟开通蚌埠到阜阳、周口的集装箱货运班线,争取下半年延伸到漯河、淮滨。让蚌埠新港成为淮河出海航运网络的核心港,除了始发本市集装箱货运,还中转淮河上游,包括河南信阳、漯河、周口地区的集装箱业务,通过我们的大船转运,实现通江达海。”李树森介绍,集装箱的业务货运量虽然比散杂货少,但都是高价值的货物,是地方产业的重要和主导产品,集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地区间的产业经济装箱业务互联互通。

“只有将这样的优势发挥后,水运中心的作用才会有显现,才会有中心地位。”李树森表示。

建设“中心”仍需招大引强

国企民企争先恐后,地方港口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比央企仍望尘莫及

与蚌埠新港隔河相望的国有控股企业徽商五源港区这两年发展迅速。

“五源港2014年试运行,有8个千吨级泊位。2017年港口转运量150多万吨,2018年达到300万吨,今年的目标是500万吨。”安徽省徽商五源国际物流港务有限公司港口经理王寅说。“我们还组建了物流、快递、零担、电商等多个板块,港腹经济发展较快。目前有36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从业人员1万余人,业务辐射全国。”

“我们正在力推‘智慧港’建设,未来的五源港将有两个强力支撑,一是淮河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一是智慧物流小镇。”安徽省徽商五源国际物流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静说。

据介绍,五源港正在完善公、水、信息“三港合一”建设规划,以港口业务为核心,向产业链两端扩张,重点推进淮河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该平台将整合港区上下游产业,包括交易、生产、物流、仓储、运输等方面的信息流,打造线上交易、查询平台,开发产业链价值,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

依托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淮上区智慧物流小镇,以构建商贸流通、电商快递、港口、保税四大物流体系为产业定位,为地方大型工业企业物流配套,以公路、水路、航空、铁路多元化集疏运体系为支撑,打造服务皖北、面向淮海经济区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我们的定位是打造皖北物流业的龙头,同时把五源港打造成淮河航运的龙头,为‘两个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不仅国营企业在港口经济发展中摩拳擦掌,民营企业也在争先恐后。

“2018年,力源港的吞吐量将近350万吨,从产量上来说已跃居‘淮河第一大港’。今年的目标是800万吨。”蚌埠市力源国际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宝玉介绍,淮河北岸、紧邻沫河口工业园区的力源码头一期工程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开始运营。为中粮、辉隆及沫河口工业园区的相关企业提供港口配套服务。力源港也是目前蚌埠市唯一拥有危化品装卸资质的码头。

“力源码头二期工程计划上半年建成3个泊位,年底再竣工5个多用途泊位,形成功能齐全,集港口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产业配套、信息便捷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园区。”汪宝玉说。港区目前已配套形成商品混凝土、再生资源、市政工程等关联产业集群。

“和五源港一样,我们也在加紧信息化建设。”汪宝玉介绍,力源港正与张家港信息技术中心等单位协作,开发适合力源港的港口管理信息系统,为力源港发展插上“大数据”“互联网”的翅膀。同时延伸业务链,启动了车运物流业务、船代业务和大宗货物贸易,实现装卸、交易、运输一条龙服务。

“面向皖北和苏鲁豫晋,服务全国、链接全球,是我们的目标。”汪宝玉说。下一步,力源港区将依靠集团公司在长江水运物流方面积累的资源优势,建设皖北地区最大的临港物流园区,打响“力源”品牌,将淮河岸线资源转化为蚌埠市乃至整个皖北区域优越的水上交通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省港航集团正在推动与央企、龙头企业的合作。安庆港与中远海运集团合作成立了轻资产公司,专门经营管理港口业务,集装箱业务一年多就翻了一番。”李树森说。“大企业有资本优势、管理优势、航线优势、运能优势等。像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宁波港散货吞吐量世界第一。我们都在接触洽谈。如果中远海运与蚌埠港合作,货物从蚌埠港上船,就等于到了世界各地。我们可以给出一口价,让企业减少运输环节,降本增效。这对发展外向型经济很有好处,可以使整个社会效益得到提升。”

对中远海运、上海港、宁波港这样的大型央企、行业龙头来说,与内河港口合作,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把网络触角深入到内陆地区,拓展市场空间。对蚌埠来说,可以站到巨人肩膀上,借船出海,借风启航。依托央企、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港口及相关产业。

“地方国企、民企在推进港航物流运输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想建设港口中心城市,没有大企业进来是难以实现的!”李树森断言。

275

□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建平

今年一至二月,蚌埠港集装箱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三十。  记者 陈昂 摄

“城以港兴,港以城荣,港城相长,衰荣共济”,这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近年来,我国沿海和重要内河地区港口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较快增长,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又促进了港口的功能提升。

位于淮河中游的蚌埠市,在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被列为国家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公、铁、水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比较突出。蚌埠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在淮河流域航运体系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对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加快淮河干支线航道航运开发,提升蚌埠等内河主要港口枢纽作用,支持蚌埠等城市临港经济区建设等规划目标。蚌埠市要建设“两个中心”,应该也必须在港口、航运、临港经济以及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敢为,有所成就。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列举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就“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提出了“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高于铁路投资1万亿元的任务要求,显示出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的政策导向,对公路水运项目建设的重视。

在这样的政策机遇前,蚌埠市应该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建设港口中心城市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有哪些困难和不足?有哪些路径和办法?

自然禀赋叠加政策机遇

我市有综合交通较全、港口岸线优越、航道网络较完善、港航物流较发达等优势

“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市委党校副校长马同金日前领衔完成《蚌埠深入推进区域港口中心城市建设研究》课题调研,对蚌埠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港口中心城市,梳理出了一些观点。

“港口是贸易与物流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要建设‘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必须充分借助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淮河黄金水道优势,深入推进区域港口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港口、产业与城市联动发展。”

马同金曾在交通系统工作多年,对我市港口航运方面的优势谙熟于心:“就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来说,蚌埠市有综合交通较全、港口岸线优越、航道网络较完善、港航物流较发达等四个方面的优势。”

今年一至二月,蚌埠港集装箱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三十。  记者 陈昂 摄

蚌埠是京沪、京福高铁和京台、宁洛等高速公路的节点城市,蚌埠交通枢纽基础地位由来已久。处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国务院新的综合交通规划再次将蚌埠市确立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蚌埠港是淮河流域唯一的国家级主要港口。交通部、安徽省政府联合批准的《蚌埠港总体规划》,规划近期可用泊位120个,年综合通过能力1500万吨、集装箱5.5万标箱。现拥有中心、怀远、五河、固镇四个港区。

淮河干流航道是国家内河骨干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长年通航总里程454公里,其中淮河蚌埠段全长142公里,溯河而上,可至豫东及皖北各地市,下游可通江达海。

全市有港航经营企业130多家,各项水运要素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船舶保有量3600多艘,运力全省第二;液货危险品运力约占全省二分之一;集装箱、多用途船总数全省第一;现有在册船员全省第一。公、铁运输及快递物流业发展良好。国内十大快递物流企业全部进驻蚌埠,并作为区域中心辐射皖北及关联地区。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港口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马同金说,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振兴、城市建设“双轮驱动”,令城市品质能级持续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把蚌埠定位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六个中心城市之一,交通部《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均提出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优势,构建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体系,加快淮河黄金水道建设。后者还明确优化港口布局,重点培育蚌埠淮河航运枢纽,辐射带动全省内河水运发展;培育蚌埠港成为辐射皖北地区的重要集装箱港。

“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是我省唯一一座铁路无水港,也是华东地区首个正式投入使用的铁路无水港;依托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蚌埠二类水运口岸将投入运营。蚌埠已初步形成皖北对外开放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的中心城市、京沪线上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对外开放新高地。”马同金说。

港口“小散弱”中心不突出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是各省的欠发达地区,长期处于政策边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

“安徽港口资源‘小散弱’的格局长期存在,这一状况在淮河流域特别明显。”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森说,淮河上较大的港口也都只有几百万吨的年吞吐量,集装箱码头仅启用数年。

淮河港口规模偏小与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有关。马同金认为,由于历史上深受战争和洪水的灾难,淮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是全国和各省的短板。

“缺少重大政策推动,流域城市远离各省发展热点,流域内劳动力和人才外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长期以来处于政策洼地。”马同金说。淮河流域定位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二产三产发展滞后。流域内工业化、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提出“两点一线”的沿江开发开放战略,重点发展合肥和芜湖等沿江地区,皖北地区被边缘化。故有人说,蚌埠是一直被“抽血”的城市,支援了省会城市和沿江地区的发展,自身得到补血量很少。即使被赋予“两个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后,仍需筚路蓝缕,依靠自身努力来达到目标。

“我们调研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城市经济总体规模偏小,流域地区中心城市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弱,这是主要短板。”蚌埠曾经是全国知名的工业商贸重镇、交通枢纽,由于缺少政策、财力、项目支持,优势逐渐丧失,辐射和带动作用弱化。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地区一直未形成相互贯通的大通道、大走廊,沿淮铁路提了几十年,至今仍待开建。淮河运输能力仅次于长江、珠江,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在整个交通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小。港口服务和港口经济发展水平低,水运经济关联效应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多式联运刚刚起步,临港经济开始培养,尚未形成规模。

“新港建成后,我们一直想把临港滩涂充分利用起来,发展港口经济,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进展缓慢。”李树森说。

整合资源推进联动发展

无论是发展港口航运、临港经济,还是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都需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两个中心建设靠什么支撑?就是要靠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水运中心等一个个中心来支撑。”李树森持这样的观点。

“推进蚌埠区域港口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马同金等人调研得出的结论与李树森的观点角度不同,但路径基本类似。“《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淮河干流水道作用,增强干流航运能力,加快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淮安、盐城、蚌埠、信阳辐射带动能力’,港产城联动发展有了政策空间,因此要尽快启动战略规划,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划政策,优化港口布局,加强港口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之间的集疏运通道建设,构建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体系,引导临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蚌埠市进一步加快港口水运发展意见》基础上,出台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构建物流集疏运体系,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服务等产业,统筹沿淮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从全国的港口建设运营和政策趋势看,都在走资源整合的路子,包括港口、岸线、航道等资源,形成合力。安徽也在整合。”李树森说。日前省领导就全省港口航运建设提出要求,要尽快结束航运“小散乱”的局面,打造港口品牌,与地方政府合作,围绕港口发展临港经济。

“蚌埠要建设港口中心城市,首先要与省港航集团对接,借助省港航集团的实力发展港口航运和临港经济。”李树森说。去年挂牌的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目的就是整合省内港口航运资源,集中力量统筹发展。在水域经济领域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集团公司挂牌后就成立了港口公司,负责全省港口的整合重组、规划建设。

“港口公司前期工作重点放在长江上,如今长江沿岸的安庆、池州、芜湖、铜陵、马鞍山等五大港和合肥港统一经营,实现了六港联动,蚌埠该怎么办?”

据了解,省港口公司拟整合我市的民营和混合所有制的港口企业,统一规划、使用岸线资源,统筹建设港口泊位,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港口通过能力,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市区的几个港口整合后,首先将统筹南北岸港口布局,划行归市,解决枯水期靠港船只碍航问题;同时投入资金,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李树森说。

“我们正在谋划也是省港航集团力推的,是以集装箱业务为核心的淮河上下游港口联动体系,利用已开通的蚌埠至扬州、连云港、太仓、宁波的航线资源,与上游阜阳港、河南周口港签订了合作协议,拟开通蚌埠到阜阳、周口的集装箱货运班线,争取下半年延伸到漯河、淮滨。让蚌埠新港成为淮河出海航运网络的核心港,除了始发本市集装箱货运,还中转淮河上游,包括河南信阳、漯河、周口地区的集装箱业务,通过我们的大船转运,实现通江达海。”李树森介绍,集装箱的业务货运量虽然比散杂货少,但都是高价值的货物,是地方产业的重要和主导产品,集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地区间的产业经济装箱业务互联互通。

“只有将这样的优势发挥后,水运中心的作用才会有显现,才会有中心地位。”李树森表示。

建设“中心”仍需招大引强

国企民企争先恐后,地方港口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比央企仍望尘莫及

与蚌埠新港隔河相望的国有控股企业徽商五源港区这两年发展迅速。

“五源港2014年试运行,有8个千吨级泊位。2017年港口转运量150多万吨,2018年达到300万吨,今年的目标是500万吨。”安徽省徽商五源国际物流港务有限公司港口经理王寅说。“我们还组建了物流、快递、零担、电商等多个板块,港腹经济发展较快。目前有36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从业人员1万余人,业务辐射全国。”

“我们正在力推‘智慧港’建设,未来的五源港将有两个强力支撑,一是淮河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一是智慧物流小镇。”安徽省徽商五源国际物流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静说。

据介绍,五源港正在完善公、水、信息“三港合一”建设规划,以港口业务为核心,向产业链两端扩张,重点推进淮河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该平台将整合港区上下游产业,包括交易、生产、物流、仓储、运输等方面的信息流,打造线上交易、查询平台,开发产业链价值,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

依托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淮上区智慧物流小镇,以构建商贸流通、电商快递、港口、保税四大物流体系为产业定位,为地方大型工业企业物流配套,以公路、水路、航空、铁路多元化集疏运体系为支撑,打造服务皖北、面向淮海经济区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我们的定位是打造皖北物流业的龙头,同时把五源港打造成淮河航运的龙头,为‘两个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不仅国营企业在港口经济发展中摩拳擦掌,民营企业也在争先恐后。

“2018年,力源港的吞吐量将近350万吨,从产量上来说已跃居‘淮河第一大港’。今年的目标是800万吨。”蚌埠市力源国际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宝玉介绍,淮河北岸、紧邻沫河口工业园区的力源码头一期工程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开始运营。为中粮、辉隆及沫河口工业园区的相关企业提供港口配套服务。力源港也是目前蚌埠市唯一拥有危化品装卸资质的码头。

“力源码头二期工程计划上半年建成3个泊位,年底再竣工5个多用途泊位,形成功能齐全,集港口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产业配套、信息便捷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园区。”汪宝玉说。港区目前已配套形成商品混凝土、再生资源、市政工程等关联产业集群。

“和五源港一样,我们也在加紧信息化建设。”汪宝玉介绍,力源港正与张家港信息技术中心等单位协作,开发适合力源港的港口管理信息系统,为力源港发展插上“大数据”“互联网”的翅膀。同时延伸业务链,启动了车运物流业务、船代业务和大宗货物贸易,实现装卸、交易、运输一条龙服务。

“面向皖北和苏鲁豫晋,服务全国、链接全球,是我们的目标。”汪宝玉说。下一步,力源港区将依靠集团公司在长江水运物流方面积累的资源优势,建设皖北地区最大的临港物流园区,打响“力源”品牌,将淮河岸线资源转化为蚌埠市乃至整个皖北区域优越的水上交通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省港航集团正在推动与央企、龙头企业的合作。安庆港与中远海运集团合作成立了轻资产公司,专门经营管理港口业务,集装箱业务一年多就翻了一番。”李树森说。“大企业有资本优势、管理优势、航线优势、运能优势等。像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宁波港散货吞吐量世界第一。我们都在接触洽谈。如果中远海运与蚌埠港合作,货物从蚌埠港上船,就等于到了世界各地。我们可以给出一口价,让企业减少运输环节,降本增效。这对发展外向型经济很有好处,可以使整个社会效益得到提升。”

对中远海运、上海港、宁波港这样的大型央企、行业龙头来说,与内河港口合作,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把网络触角深入到内陆地区,拓展市场空间。对蚌埠来说,可以站到巨人肩膀上,借船出海,借风启航。依托央企、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港口及相关产业。

“地方国企、民企在推进港航物流运输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想建设港口中心城市,没有大企业进来是难以实现的!”李树森断言。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