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瑶
有以“龙”命名的山、有以“龙”为名的水,还有“吃龙食”“敲龙头”等仪式……在蚌埠这座城市,龙文化源远流长,处处都藏着丰富的龙元素。
地名是反映社会历史的“化石”,透过地名,可以观察到绚丽多姿的人类文化。地名里的龙元素,彰显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祥瑞的代表。
蚌埠民俗专家冯淮南介绍,蚌埠有多个地名都隐隐与“龙”有关。有的从字面上看不出来,但追溯历史会发现其中隐藏的龙元素。
长淮卫得名苏轼与“龙”沾边
蚌埠东部的长淮卫镇,在隋唐时期是淮河的水中之洲。多质轻色白的细沙,一遇风起,便成团飞舞,故称为粉团洲。
粉团洲更名为长淮卫居然与大文豪苏轼有关。苏轼三十六岁时去杭州,乘船沿淮而下,路经粉团洲,触景生情,吟出了“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的诗句。诗人在此处发挥了浪漫的想象,在雪中穿越淮河时,于十里长堤上,看见雪龙蜿蜒盘旋。
明初,皇帝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定粉团洲为中都八卫之一,觉得苏轼的诗句有祥瑞之兆。于是,依从他的诗句,将粉团洲改名为长淮卫。从此,长淮卫一名沿用至今。
曹山曾叫“双龙山”
冯淮南查阅过大量史料发现,蚌埠本地人熟知的曹山,也与“龙”有关。这座山曾被称“双龙山”,位于市东部龙子湖区境内,因三国时曹操曾驻军于此而得名。山分南北两峰,北峰海拔105.3米,南峰海拔63.3米,山的南麓有明朝东瓯王汤和墓,山西坡有凉亭、茶社、银河落天一景等园林建筑。因北峰临水西坡裸露青石两条,形似“双龙”,当地人又称“双龙山”。也有传言,这里曾流传过“双龙行雨”的故事,所以被百姓称为“双龙山”。
龙子湖有龙气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提到和龙有关的地名,蚌埠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龙子湖”。龙子湖名称的由来,虽然有着版本不一的传说,但龙子湖一直被本地人认为是有灵气的。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龙往往象征帝王。有一个版本认为,“龙子湖”名字的来历和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少年时在湖上划船,掉下撑竿,化龙升天,此湖故名“龙子湖”。
也有说法是,蚌埠龙子湖景区坐落于蚌埠东部曹山和雪华山中间,呈现出两山夹一湖的与众不同园林景观。湖区三面望山,山水相守,湖东岸有曹山、白石山,连绵波动如龙,别称“双龙山”,湖南面有大小九条水渠,是龙子湖起源地,因此,龙子湖最早就被称为“九龙水汇注而成”的“龙子河”,下游每逢遇丰水季节,成为湖面,故后人称“龙子湖”。
过年离不开这些“龙”
说起龙,尤其是新年龙的形象,人们都会想象它红红火火的样子。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不论是哪一个属相的年份,本地都有一些与龙有关的活动。
春节期间,最热闹、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就是舞龙了。这几乎是一种覆盖全国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舞龙时,五彩金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舞龙者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让金龙呈现腾云驾雾的表演效果。百姓也以舞龙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除了舞龙,在新年庆典上,大家还能见到的一项与龙有关的活动就是“划龙船”,又名“划旱船”。划旱船一般是由“小媳妇”身着彩衣立于旱船中,两手握住船舱两端,呼为“船娘子”,其在船内做着划船的姿势,模拟驾舟来回踱步。一人旁立船外,手拿破蒲扇,化着小丑妆,行于船头,为引路艄公或引路艄婆,表演路线全靠他来指挥进行,他唱着地方小调,跟着舞队的节奏,不时做出模拟拉船的样子,边歌边舞,憨厚呆萌,搞怪玩笑。
过完春节,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抬头”之说。从古至今,二月二这天是辞旧迎新、时来运转的吉祥日。“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二月二之后我国很多地区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这天人们都希望能得到龙神的庇佑,因此衍生出了众多习俗文化和“规矩”。比如,剃龙头,民间认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之日,所以民间素有“二月二,剃龙头”之说,这天剃头理发,能够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这天小孩理发,名为“剃喜”,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可以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大人理发,则有辞旧迎新之意,希望能够带来好运、财气。
为了纳吉,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也叫“吃龙食”。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作“龙拿珠”,吃葱饼叫作“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还有就是敲龙头,民间有“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意思是说二月二这天,要敲梁头,寓意着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冯淮南说,过年时,本地有些民间手艺人,喜欢用吹糖、画糖的方式做出栩栩如生的龙形糖,相比其他属相的糖,龙形糖更大,对孩子更有吸引力,所以更贵。有的家庭在蒸年馍时,也会捏出龙形,也是为了图个吉利的好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