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城市社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养老服务工作水平。但目前的养老模式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目前这一模式正日益受到冲击。
市政协委员何伟在调研中收集了我市老年人口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底,蚌埠市总人口383.9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61.72万人,占总人口16.08%,其中市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市区总人口的17%以上。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养老服务‘新模式’势在必行。”何伟建议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解决困扰大多数家庭的养老问题。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将来可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目前南京、上海、南宁、重庆、成都、遵义等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并不陌生,在我市大庆社区居委会等已经出现“时间银行”,但是覆盖面不大,发展速度不快,远不能满足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何伟建议,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建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同时,可试点建立“时间银行”。通过“时间银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服务老年人行列,同时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
具体操作上,可在我市各区选择一至两个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由社区牵头,组织社区低龄健康老人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他们提供的服务时间可由社区记载下来,当他们需要服务的时候可提取自己累计的服务时间以获得其他服务人员的照料。享受别人为自己提供的志愿服务,形成“提供养老服务—量化为时间储存—支取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志愿者的助老服务被量化为时间,像商业银行存钱一样,存入个人在“时间银行”的账户内,特定时期可以支取,转化为其需要的某种涉老服务。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兑换相应的被服务时间,也可以兑换生活物品。
试点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在试点社区逐步实施“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时间银行组织合法性、储户责任义务、储户管理、正规培训时数、储蓄时数等做出明确规定,保证良性运行。同时,借鉴南京、上海虹口等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志愿者招募、登记、培训、考核、上岗、保障等各环节制订明确具体标准和操作细则,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嘉许或奖励。同时要加强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社区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等工作。
此外,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可让“时间银行”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利用云平台技术,开发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手机APP、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将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时间转化为服务人员的工作时数,存进‘时间银行’。在APP上,志愿者的招募、注册、管理,老人的受助需求等多种功能都可以同步实现。在试点社区设置专业社会工作者岗位,对“时间银行”系统进行运行管理,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何伟说,在试点取得一定进展,取得成形经验的情况下,再经过不断完善后向全市推广。在蚌埠市一级设立“时间银行”的“总行”,各区设立“分行”,社区设立“支行”。建立完善的时间兑换和回馈制度,全市实现“通存通兑”。只有打通区域限制,让志愿者存储的时间实现“通存通兑”,才能让志愿服务真正“流动”起来,形成自助和互助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