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庭举
应好友之邀,踏着初春泥土的芳香,伴着春风和鸟语,来到了风景独好、美丽的涂山脚下的天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可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冯嘴子花鼓灯第一村。
一阵锣鼓喧天后只听唱起了灯歌“油菜花黄麦子青、党的政策温人心,乡村建的美又新、小康社会大振兴”。咣咣咣咣、咣咣咣咣“花鼓一响我脚底痒、唱段灯歌表心肠,高楼大厦遍山乡、百姓个个喜洋洋”。咣咣咣咣、咣咣咣咣“天河水呀波连波、皇帝私访到山坡,留下一个美传说、消灭蚊子无灾祸”。咣咣咣咣、咣咣咣咣。
听了几段铿锵有力的锣鼓和有滋有味的灯歌着实让我这个干了一辈子宣传文化的人入迷了,或许是我对家乡乡土文化的热恋和执着。
不一会有几个老艺人肩上还扛着锣背子,有的鼓还系在腰间一起向我围拢过来,那个热乎劲真的是让人感动。不一会我们就到花鼓灯研习所大厅聊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你一言他一语聊得可起劲了。
我问了一下刚才灯歌里唱的一个皇帝来到天河是传说故事吗?是哪位皇帝呀?一位满头白发手捧烟斗的老者深吸了几口烟起身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说,要饭花子朱元璋打败元军后当上了明朝皇帝,一次专程带着侍卫坐轿来到禹王宫祭拜治水祖师爷大禹,据说朱元璋皇帝喜欢作诗,当即让侍卫拿来笔墨纸砚,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海不扬波江翻潮,河无洪涛沟作浪’,后来将朱元璋赐的两副诗联用金匾挂在了禹王宫内外正门两边。祭拜后朱元璋坐轿向南来到天河西岸的几户人家私访了解民情,正准备落轿时,只听到嗡嗡嗡、嗡嗡嗡的作响,原来呀当地的蚊子大如苍蝇,多如牛毛”,老先生话音未落,另一位老人接着话茬说:“那些可怕的蚊子叮破轿帘,把朱元璋蜇得手舞足蹈无法解脱,只听‘咔嚓’一声响,猖獗的蚊子竟把轿杆叮断了,朱元璋从轿厢里掉了下来,又气又急立刻来了脾气,脱去龙袍满天舞来舞去想必是要把蚊子赶走,可是舞了半天蚊子还是飞来飞去地嗡嗡嗡乱叫,这时他意识到,这一方百姓怕是要受蚊灾了不是?于是,他走进几户人家屋里了解情况,他发现此处蚊子多、个大、已成大患,对人、畜、树木、庄稼危害极大,人们受蚊子侵袭己危及其生命,许多人满身毒疮苦不堪言,百姓深受蚊患,叫苦不迭。朱元璋皇帝穿上龙袍走到了轿边又大怒起来,随口道:‘世间哪有蚊子如此害人、天理不容,我要将它们消灭之’而后把脚用劲一跺,地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大坑,遂施法将方圆百里的蚊子全部尽收入坑内,于是搬起石头盖住了坑口,不料,石块有个缺口,坑未被堵严实,从里面逃走了少许蚊子,朱元璋恐怕蚊子再逃出来危害百姓,当即令石匠打制一块石碑,镇住蚊子,并提御笔亲手书写蚊子碑碑文”。
一位手里拿着大钗子的老戏骨说:“他们说的就是这样的,我们这里大人小孩都知道这个传说”。
从此,方圆百里内的蚊子没有了,百姓过上了幸福安逸的生活,但是过了些日子依然有少许蚊子骚扰,传说就是从封坑石的缺口处逃出来的那些蚊子。
说来也奇怪,至今距蚊子碑近的那个村子蚊子真的是很少,不管朝哪个方向,只要是超过半华里路,多了。在场的人都说,这块蚊子碑至今还保存完好,碑文上面朱元璋皇帝雄浑的笔锋还清晰可见呢。这块蚊子碑更被当地的村民视为瑰宝、镇宅、镇村之宝。有许多村民还把这块蚊子碑看作是皇帝恩赐的“圣碑”,它能消灾祸除瘟疫,保一方百姓的平安和康福。相传,有一年大旱,土地干裂,庄稼没有收成,连村民吃水都紧张,无奈之极,村民们三五成群结队来到蚊子碑前久跪不起,求老天爷下场雨滋润田地保佑庶民生存,没过三日,天上可见朵朵云团飘过来,突然间天上连打了几个响雷,雨点真的下来了,而且越下越大,连续下了三天三夜,沟塘下满了水,使本来已干涸的土地能够复苏安种了,村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打那以后蚊子碑就更被当地的村民神化了,有的去碑前跪下求平安的、求财富的、求婚配的、求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等等。一个民间美丽的传说故事,伴随着村民们的息息相关的生活,代代相传着古老文化的根脉,这也是华夏子孙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景仰和传承。(编辑 徐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