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崔九鲢其人其事

2024-04-09 08:38 蚌埠新闻网  

□王绪谦


在怀远县包集镇北严村,有一位民间慈善家,名叫崔九鲢,此人生于清朝初年,出身寒门,勤劳发家,一生慈悲为怀,积德行善,被乡亲们称为“崔好人”。当时的怀远县衙赐予他一块“厚德载物”的匾牌,奖励他布施于民的善行义举,他的事迹在坊间广为流传。

崔九鲢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北严一带水系纵横,盛产鱼虾,崔九鲢的父亲在农耕的同时,还经常下水捕鱼贴补家用。那一年梅雨季节,沟沟岔岔都涨满了水,鱼虾数量也多了起来,正是捕捞的好时机。一个漆黑的夜晚,天还在不停地下雨,崔九鲢的父亲身背撒网又要出门了,临盆的妻子劝阻他说:“天气不好,黑灯瞎火的,就别去了吧!”崔九鲢的父亲看着妻子怜惜地说:“孩子快生了,我多逮些鱼,换得银两,也好照顾你们娘俩呀!”妻子还想再说什么,可欲言又止,望着他消失在雨雾中,只是轻声叹了口气:当家的,真难为你了。

这一晚,崔九鲢的父亲也算是撞上了当头鸿运,张网捕获了好些鱼虾,尤其在一处湍急的桥洞处,他一网下去,犹如神助一般,一网竟打捞上来9条活蹦乱跳的大鲢鱼。他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去,要给妻子一个惊喜。可一到家门口就听到婴儿哇哇的哭声,推开房门一看,又惊又喜,原来妻子生了个大胖小子。夫妻四目相视,感慨不已,崔九鲢的父亲突然灵机一动,一拍脑门:“我给娃起个名,就叫崔九鲢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积劳成疾,崔九鲢14岁的时候,父亲不幸英年早逝,母亲经历丧夫之痛,一夜白头,一下子衰老了许多。生活的变故,让崔九鲢猝不及防,家里的担子似乎就要落在了他的肩上,他默默地扛起了这个家。他秉承父亲勤俭持家的美德,苦苦打拼,一点点积攒家业,置办了百亩良田和成群的耕畜,逐渐变得家大业大。可崔九鲢并不安于现状,而是开办了油坊、布坊,雇用当地穷苦人家的劳力做雇工。

为蹚出生意路子,崔九鲢一边组织雇工在家里生产香油和布匹,一边带着家丁游走四方,流动售卖。他为人和善,诚实守信,所到之处深受乡民的欢迎。他也力所能及地接济穷人,最突出的善事就是帮助穷乡僻壤的乡民挖井取水,解决饮水之难。有一天傍晚,崔九鲢和两个家丁赶着骡马大车行至一个小村庄,便在那里歇息下来,准备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行赶路。一位憨厚朴实的老大爷为他们提供锅灶生火做饭,崔九鲢提着水桶正要去打水,便询问老人家水井在哪?老人叹了口气说:“哪有井呀,咱吃的都是塘里的水,没有人打得起井,吃塘里的水虽然有些怪味,可也没有办法呀!”崔九鲢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入夜,崔九鲢辗转难眠,为村民们忧起心来,思来想去,决意斥资为这个村庄打一口水井。身边的家丁得知大东家的想法后,小声附在崔九鲢耳旁嘀咕道:“大东家,咱刚出来,还没赚到几个钱呢,打口井可要花费不少的银两呢!”崔九鲢笑了笑,只说了句你照着办就行了,便安然睡起觉来。

崔九鲢早早起了床,喊醒那位老人:“大爷,你招呼几个人,我出钱帮你们打一口井。”老人家揉了揉昏花的眼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看到崔九鲢再次重复这样的承诺时,老人家激动得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

村民们聚拢在一起,商量着在位于村庄中心的老柳树附近打井。崔九鲢和随行的家丁放下手中的营生,逗留三日,与村民们一道打了一口10多米深的水井,井壁上砌上砖块,井口铺设了井台,便于提水和置放水桶。当第一桶井水打上来的时候,村民们争相品尝井水的甘洌。一位80多岁、胡须飘飘的老者,端起一碗井水一饮而尽,抹着嘴巴,连声称道:“好水,好水!”,看他那陶醉的样子,比喝醉了酒还快活。为了表达对崔九鲢的感激之情,村民们把这口水井称之为“九鲢井”。

从此,崔九鲢在四方奔走的过程中,为沿途百姓打了好几十口水井,他也因此声名远播。此事传到怀远县衙,为表彰他的善行义举,专门向他颁发了“厚德载物”的匾牌。

据说,此匾牌存世很久,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目前,在北严村,崔九鲢的故事依然被人们广为传颂。他的住房因年代久远已不复存在,但部分建筑材料尚存,一种是支撑房檐的圆木,表层虽布满了针孔似的虫眼,但木质坚硬,体积庞大,数人方可抬举,为一村民收纳。另一种建筑材料就是表层深褐色、带有花纹的砖块,形状精美,让人佩服古人的独具匠心。

崔九鲢虽是一介平民,但其德行天下,传世流芳。(编辑 徐怀明)




5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