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向独树岛致敬

2024-04-16 08:36 蚌埠新闻网  

□侯金波


蚌埠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在切滩时,水利人有意将河中的一棵大柳树及支撑它的小岛保留下来,形成一座独特的袖珍岛。时人异之,但在附近岸边的老居民却感慨万千,有的老人甚至流下了泪水,称水利人又干了件能彪炳史册的善事。

小岛在淮河北岸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东约一公里处。

在没有切滩前,该段河道宽度不足200米,干旱时就像一条大沟,滩地海拔偏高,且上游紧邻老铁路桥,严重影响行洪。大柳树在切滩范围内,如按正常切滩,肯定无法保留,于是水利人决定专门为大树造个小岛。为了防止边缘塌方,小岛用木桩固定下来。

这座袖珍小岛离淮河北岸30米左右,呈椭圆形,东西长约2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与河岸没有连接,柳树在小岛中心,树高约10米,树上有一个喜鹊窝。一棵树一个岛,成了标准的“独树岛”。

淮河独树岛

在切滩后河面宽度达到正常蓄水位500米时,这个小岛宛如在水中央,柳树枝繁叶绿,在蓝天碧波间显得生机勃勃,在无人机的视野中,如同淮河水面镶嵌着一颗绿宝石。

项目负责人孙空军说,这个地方以前叫作高庵,是个渡口,这棵柳树是离淮河北岸最近的一棵树,至少有40年历史了,是当时渡口的方向标。很多淮上区居民都说记得这棵树,过去两岸人员往来是靠划着小船过河的,看到这棵树,便知高庵渡口到了。这棵树见证了淮河两岸人民靠小船过河的历史。渡口、标志柳、袖珍岛三者齐聚一身,成了淮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在国内七大江河中是独一无二的。

居住在附近居民回忆,这棵大柳树是过去淮河码头渡口的历史见证者,这里曾发生一桩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传以前有一个淮河北岸嫁到市区的姑娘,和夫婿三天回门,当时渡河都是小划子,划到河中间突发狂风暴雨,风大浪急,姑娘没站稳,落入河中,小伙急忙跳水救人,由于小伙子不会游泳,不但未能救上妻子,自己也被大浪吞没,结果双双溺水而亡。后来水落,此处长出一棵柳树,时人感知,称其为“回门柳”。

有人说当时新娘子怀有身孕,于是在建这座小岛时,上面摆了三块石头,寓意这一家三口化为石头,在岛上幸福地生活。

对于这种凄美爱情故事,人们在叹息、唏嘘、流泪之余,往往会刻石纪念,这是一种高尚的潜意识,是一种河湖文化的彰显。4200年前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在蚌埠境内涂山认识了当时涂山氏国的姑娘女娇。两人从相识相知,最终结为夫妻。当时洪水滔天,治水任务大似天,所以婚后第四天,大禹就告别了新婚妻子重返治水第一线,忙着治理洪水。《史记·河渠书》载:“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路史》载:“禹居外十三年,三过门而不入。”传为佳话。

涂山氏女娇日夜思念丈夫,站在涂山之巅极目远方,盼望丈夫大禹归来,并作诗一首:“候人兮倚”(我候望你啊),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爱情诗,也是南音之始。

尽管女娇望穿秋水,还是没有等到大禹归来,久而久之化为石婆,这就是涂山上有名的“望夫石”,亦称“启母石”。

涂山“望夫石”上,被今人发现隐藏着大禹的头像,阳光照耀下大禹面相清晰显现。这又是一个爱情千古绝唱。

一个是传说中帝王的爱情故事,一个则是传说中的平民爱情故事。在今天在珠城人民眼里,他们的价值观等同了。因为这里有一种文化现象,是淮河文化的彰显。淮河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提倡真善美。

“回门柳”的故事表达的就是一种凄美大美,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水利人在切滩时保留了大柳树,还特意加固了这个小岛,这也是一种善举,是切切实实的真善美。

靓淮河工程初步完工时,就在独树岛北岸,金沙滩上面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有几十对新婚青年加入。婚礼程序结束后,新郎新娘成双成对来到金沙滩,对着碧波荡漾的淮河不停地拍照。有人还打开了音响,播出《青春圆舞曲》,有几对新人竟跳起了舞蹈,不时地发出“咯咯”的笑声。

这时不知谁尖叫了一声:“你们看呀,大柳树的枝条也舞动了!”

无风无浪,柳树竟然也摆动起来了。我想,这是不是小岛上的一家三口(三块石头)在冥冥中也被这场面感动了,他(她)们也为这些伉俪送来美好的祝福吧!

独树岛,我向你致敬!

(编辑 徐怀明)



4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