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宋濂《游荆涂二山记》

2024-06-03 16:31 蚌埠发布客户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江河巨擘。她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脉,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荆山与涂山峡口  崔德密 摄

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千年前的黄河夺淮入海,从近代的水灾频仍到新中国的治淮工程,千百年来,淮河既曾带给我们无数难忘的记忆,亦润泽着一方沃土,滋养着无数生灵,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真挚期盼。


▲淮河荆山涂山峡口及天河汇流处  崔德密 摄

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因淮河而兴,因淮河而美,因淮河而发展,而伴随着“靓淮河”工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与河湖的关系得以重塑,“河湖清亲两岸绿”生态样板日趋成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淮河马城段——大河湾  崔德密 摄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蚌埠,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的主流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淮河文章,讲好淮河故事,带领大家更多地了解一条你可能知道,又可能知之不多的淮河,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跟着水利专家一同溯源,揭开这条大河的神秘面纱……

▲荆山湖行洪区一角  崔德密 摄

第一辑 漫话淮河

第一期 从淮水,说起…;(点击此标题查看原文)

第二期 “淮”字,怎么解?(点击此标题查看原文)

第三期 探寻淮河之源…(上)(点击此标题查看原文)

第四期 探寻淮河之源…(下)(点击此标题查看原文)

第二辑 诗话淮河

第一期 苏轼两兄弟的淮河七绝(点击此标题查看原文)

今天推出第二期

宋濂《游荆涂二山记》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当文人墨客遇上秀丽山水,他们常常会结成一对完美CP,通过自己的创作,让眼前的美好跃然纸上,传至后世……在封建王朝时期,淮河就曾留下过众多大文豪诗篇佳作。这些作品或洋洋洒洒,如奔腾的淮河之水;或清丽隽永,如迤逦的淮河风光。   沏一壶香茗,静读这些诗作,淮河美好的景致宛若一幅山水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本期特别推出宋濂《游荆涂二山记》,与朋友们一同分享。


一、淮河荆涂二山,荆山峡

在分享宋濂游记之前,有必要先将荆涂二山的相关背景也作一点简单的交待。

▲俯瞰荆涂二山   崔德密  摄

淮河,集七十二道山水,归于正阳,过寿州,携淝水,过八公山,越硖石山,会夏肥水(今西淝河),屈曲东北之行,走淮南,接窑河,一路来到古当涂(现马头镇),右望禹会岗,北上荆涂峡,至荆山断梅谷,穿越淮河荆山峡。

荆山峡,与凤台县的硖石峡,与明光市的浮山峡,合称为淮河三峡。

其中,荆山峡,最为险要,又称梅谷,或名断梅谷。

淮河出荆山峡即与涡河会师,合流东行,浩浩荡荡,东往蚌埠而去。

荆山峡,位于荆、涂二山之间,传说为大禹开凿。

因而,荆山峡两岸的故事由此在历史上,源源不断地涌现了出来。

明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作有《游荆涂二山记》,虽是游记,却对荆涂二山有较为细致的描述,并在游记中对荆涂二山进行了必要的历史考证。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浙东四先生之一,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更是《元史》的主要撰稿人,堪称一代文宗,朱元璋曾亲口承认宋濂乃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文臣”,后世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明史》中这样评价宋濂:“濂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意思是说,宋濂辅佐朱元璋日久,明朝的诸多礼仪制度皆为宋濂所制定,正是因为有宋濂,明朝很多文化才能传播下去。因此当推宋濂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景濓像赞(王祎)

赞曰:外和而神融,内充而面睟,衣冠虽晋人之风,气象实宋儒之懿。夫其知言以穷天下之理,养气以任天下之事。隠则如虎豹之在山,出则类凤麟之瑞世,后乎千载而有存,中乎两间而无媿,此盖古君子之所难,然吾谓斯人之必至。

▲正德5年《皇明文衡》(卷二十一)



二、荆涂两山的历史考证

所谓历史考证,也是还原历史旧迹。

清戴震殿本《水经注》有描述:“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之。”

▲《水经注》(卷三十,清戴震殿本)

《凤阳府志》和怀远县旧志,均对怀远县荆涂二山有一些介绍。《凤阳府志•山考》:“古者以山纪国、纪地,如涂山,见于《虞书》《春秋》传,是也。

说者谓:万国之君,岂能执玉帛于涂山上,盖统今郡县地。

涂,《说文》作嵞,“从二山,则知包荆山而言也。”也就是说“嵞”即涂,涂包含有荆山也。

旧《怀远县志》:荆山,在县治西南二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一十七里,山之巅启庙在焉。

山南一陇,东行其麓,有三皇庙、大圣寺。

又南,一高陇直东行,土人谓之大山膀子,其西南分陇,复起小山,为“断梅谷”。《一统志》谓之“断接谷”,谓是神禹凿山处。

山北,分二陇。

一陇西行,玉坑在焉,土人谓之白云堆,又谓之眠羊石,旁有池曰凤皇池。坡陁西北行三里许,为龟山,其旁为骆驼岭。

一陇北行,迤东为抱璞岩,山之半为卞和洞,文昌阁、关帝庙、东岳庙,皆在其下。前起小土冈,为云龙冈,亦名黄土冈,迤西南学宫奠焉。

卞和洞之左,有永宁宫。

永宁宫之西,有明花将军墓,山西白陇,断而复起,曰横山。横山,亦谓之笛山;龟山,亦谓之鼓山,俱以形似名。

▲《怀远县志》城廓图

▲光绪34年版《凤阳府志》(卷九)

《凤阳府志》:涂山,说文作嵞山,在淮东,与荆山夹淮并峙。自怀远县治至山麓,五里。涂山,在怀远县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周围四十六里,双峰峻耸,西峰建禹庙,东峰为无量佛殿,山势西蹙于淮,而连延于东西。

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直西陡下,山半有佟妃祖墓,面荆山,迎淮水。左有象岭;右有狮子山。狮子山之麓,即下洪也。

西北麓起小山,为九龙坟,一坡直走淮心,长可一里,俗名李家嘴。其西南麓伏而起为三山,亦谓之九冈,起伏重叠,滨于天河,其山之引而东者,曰石门山,两山如门。

山半有狼洞,颇隘,北下为石门涧,境絶幽旷,涧左右有圆石二,各径三丈余,叩之音如锣鼓,曰锣鼓石,滨于淮。

石门,又东为夹山,有径通南北,为夹山口。

▲《治淮汇刊》(第三辑)插图

石门迤北高岭三里许,起一山为洪君庙山,滨于淮,一尖山附其面,曰次山。

自石门骑岭而东,一峰特高,曰独山,又东起一峰无名,又东为熨斗山,顶平而洼,大可五亩,为熨斗窝,又东曰马牙山,其高并于独山,北行一陇为茨山,又北下两小山,东曰许家山,西曰周家山,皆滨于淮。

马牙山又东,有小山三,曰石虎山,亦名谷堆山,又名徐家山,有石虎庙,山势至此尽矣。

其南七里,别起小山,为秦家山;其东南五里,别起小山,为黄山,旧名香山,亦名王二山。

其东三里许,越涧(宋家沟西一沟)。起小石山,孙叔敖墓在其北。后汉《郡国志》:当涂,注引《皇览》,楚大夫子思家在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王景传》云: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皇览》亦谓,子思造芍陂,则子思即孙叔敖,相传己久。

迤东北一山,曰张公山,与凤阳县分界。

▲光绪34年版《凤阳府志》(卷九)

《江南通志》:荆山,在怀远县西南,《旧志》云,山西北有玉坑,相传卞和得玉处,其中白石晶莹,不受镵刻,东有卞和洞,一名抱璞岩,可容数十人,上有瀑布。又有三仙避雨石,仙人睡迹。北有濯玉涧,南麓有梅涧,山之余支为龟山、横山。

断梅谷,在荆涂二山间,或曰,二山本为一脉,禹以桐柏之流泛滥为害,乃凿山为二,以通之。今两山间有断梅谷,滨淮为胜云。

或曰,周世宗以荆涂有王气断之,时谷有梅氏聚族居焉,因名。

旧《县志》:荆山,在县治西南二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一十七里,上有启王庙。山顶西北有玉坑,为卞和采玉处,陂陁十数仭,白石晶莹,不受镵刻,山下有三仙避雨石,高七尺,广三尺,有三人影上,有“玉佛”二字,石今断为二,下有仙人睡迹,俗呼为仙人床。

东下有卞和洞,巨石㟏岈,横嵌叠架,中可容数十人,夏月暑气不到。万历时,构亭洞口,题曰抱璞岩,俯瞰万状,盖一邑奇观也。

玉佛东南有池,深一丈,名曰凤皇池,相传有凤集,故名,明御史杨瞻题石记之。

又东下有圆石,围可丈余,上有记云:“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略剖与君知,万载留踪迹。”又西南麓有小洞二,堪容斗粟,其石圆凈可爱,宛然螺殻,因以名洞。

龟山,在县治西,下瞰涡河,即荆山之支也,形类龟,故名。

防风冢,在县南七里,曹家洲。旧《志》谓,禹会诸侯,防风氏后至,戮之,葬于此。此洲水长亦长,从不淹没,亦奇。


三、荆涂二山的诗话与传说

《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

于是,涂山之人歌之。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涂山之歌

绥绥白狐,九尾痝庬。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卷四)


《艺文类聚•后妃部》:

启母涂山之女者,夏禹之妃,涂山女也,曰女娇。

禹取四日,而去治水,启既生,呱呱而泣,禹三过其门不入。

子之涂山,独明教训,启化其德,卒致令名,禹为天子,启嗣而立,能继禹之道。

▲《艺文类聚•后妃部》(卷十五)


《艺文类聚•后妃部》颂有《启母涂山颂》:

启母涂山颂

涂山静居,玄朗悟几。

大禹至公,过门不归。

明此道训,孩胤是绥。

仁哲以成,永系天晖。

▲《艺文类聚•后妃部》(卷十五)

涂山

唐 胡曾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

防风漫有专车骨,何事兹晨最后来。


涂山铭并序

唐 柳宗元

惟夏后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劳万邦,和宁四极,威怀之道,仪型后王。

当乎洪荒方割,灾被下土,自壶口而导百川,大功建焉。

虞帝耄期,顺承天恩,自河南而受四海,大位定焉。

万国既同,宣省风敎,自涂山而会诸侯,大政立焉。

功莫崇乎,御大灾,乃赐元圭,以承帝命。

位莫尊乎,执大象,乃辑五瑞,以建皇极。

政莫先乎,齐大统,乃朝玉帛,以洸经制。

是所以承唐虞之后,垂子孙之丕业,立商周之前,树帝王之洪范者也。呜呼!

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

帝王之政,崇德而赏功。

故尧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汤武大功而祚延于世,有夏配德于二圣,而唐虞让功焉。功冠于三代而商周,让德焉。

宜乎,立极垂统,贻于后裔。当位作圣,著为世准,则涂山者。

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济,政之所由立。

有天下者,宜取于此。

追维大号既发,华盖既狩,方岳列位,奔走来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宁,羽旄四合,衣裳咸会,䖍㳟就列,俯偻听命。

然后,示之以礼乐,和气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谟训,宜在长久。

厥后,启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距太康,而帝业不守。

皇祖之训不由,人亡政坠,卒就陵替,向使继代,守文之君,又能绍其功德,修其政统,卑宫室,恶衣服,拜昌言,均平赋入,制定朝会,则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

兹山之会,安得独光于前欤。

是以周穆遐追遗法,复会于是山,声垂天下,亦昭前轨,用此道也。

故余为之铭,庶后代朝诸侯制天下者,仰则于此,其辞曰:

惟禹体道,功厚德茂。

会诸侯卫,统一宪度。

省方宣教,化制珠类。

咸会坛位,承奉仪矩。

礼具乐备,德容既孚。

乃举明刑,以弼圣谟。

则戮防风,遗骨专车。

克威克明,畴敢以渝。

宣昭黎献,耆定寰区。

传祚后昆,丕承地图。

涂山岩岩,界彼东国。

惟禹之德,配天无极。

既山刊碑,贻后作则。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九十三)柳宗元《涂山铭》


涂山诗

北宋 梅尧臣

古传神禹迹,今向旧山阿。莫问辛壬娶,从来甲子多。夜淮低激射,朝岭上嵯峩。荒庙立泥骨,岩头风雨过。


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

北宋 苏轼

此生终安归,还轸天下半。

朅来乘樏庙,复作微禹叹。

从嗣及彼呱,像设遇此粲。

秦祖当侑坐,夏郊亦荐裹。

可怜淮海人,尚记孤矢旦。

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

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

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

小儿强好古,侍史笑流汗。

归时蝙蝠飞,炬火记远岸。



四、宋濂《游荆涂二山记》

游荆涂二山记

明 宋濓

濂既游琅琊山,起行至池河驿,邮卒递内使监公牒,至及开缄,中藏濠梁古迹一卷。


注:濠州,古地名,明朝洪武七年改为凤阳府。春秋战国时期是钟离国;隋开皇二年改西楚州置,设钟离县,因濠水得名;大业初改为钟离郡,唐武德,乾元间复改濠州;元至元十五年升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朱元璋于元年升为临濠府。临濠府,现为安徽省凤阳县临淮镇。临淮镇,古称濠梁,犹濠上。梁,即桥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庄子和惠子在濠上观鱼,辩论鱼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宸翰亲题其外,令濂搜访,与青宫言之。濂因启曰:临濠古迹,惟荆、涂二山最著。注:宸翰,帝王的墨迹,皇帝亲笔手诏御札等。青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借指太子朱标。

按《图经》:涂山在昔钟离县西九十五里,荆山亦在县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联属,而淮水绕荆山之背。神禹凿开,使水流二山间,其疏凿之踪故在。

▲《荆涂奔忙图》 赵良书 作

人思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宫曰:至中都,当共往游焉。余将渡淮,狩于王庄。先生宜溯流而上,届今怀远县治以俟。注:中都,即今凤阳中都城。

濂奉教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发舟,庚午日曛,始泊县西门,而青宫已驻跸于门东五里矣。

▲ 清雍正年版《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九十三)

辛未,濂上谒青宫,青宫甚喜,下令以壬申游二山。濂至期,约怀远文学掾王景彰,宿舟中。注:王景彰,永乐中学士王景彰。

黎明,棹舟至涂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废址,旧皆民庐,前渡石梁,复斗折而北,累石为墉,多艺椒之园。

行可三里余,视大盘石,青绿间错,頺然欹足,坐谛视之。干藓交封之,耳有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爱,不假土力。人取悬檐间,呼为石莲花。

复行四里,所岩石荦确插起,道左危倾,欲飞坠。复二里,所从微径入灌莾,抵崖罅贮泉,一泓味甚甘。覆以生茨,曰圣水亭,取水以禜雨,多验。

复一里余,至山巅,禹庙在焉,庙已毁,惟颓垣破础存。

游目四顾,长淮西来,涡河北汇,而寿春、临濠、宿州之境,皆在冥茫昏沓中。

缅想南北战争屯戍处, 为感慨者久之。注:屯戍处,指南北朝时屯兵荆山,互为南北攻防。

▲ 涂山禹王宫


山之下聚落甚盛,《庙史》云:名禹会村,乃禹会诸侯之地,庐舍之比如栉。

移踵入庙,庙前杏树一章,大可蔽牛。二柏参差,左右树,东置小瓮。

杏柯之水时,津津滴其中。《庙史》云:当晨雾四集,水愈多,其来如泉,可代井汲。

石碣二:

一大书有“夏皇祖之庙”六字,下方刻,宋庆元初州守刘仲光自造《祷雨记》。

一亦记祷雨事,皇甫斌,绍熙庚戌来为郡,命钟离尉丁大荣作石,未剥泐,文尚可读。

注:皇甫斌,《宋史·詹体仁传》有,“侂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开禧二年卒,年六十四。”绍熙庚戌,南宋绍熙5年,即1194年。这一年也是黄河全面夺淮的开始之年 。


▲清雍正年版《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九十三)

复从庙西,循石坡下,巨石危立,如人形遥望之,一妪俨然也,相传为启母石。史云:居人每刲羊豕祭之至,有以粉黛饰其貎者,闻之不觉大笑。山坳旧有僧房,今废久俟。

注:《吕氏春秋•音初》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吕氏春秋•纪夏季第六•音初》(卷六)

▲涂山启母石,也称望夫石鹤驾不来,忽使者至,云扈从士马多,无桥可以渡河,青宫不复至矣。

言未既,但见旌旗如锦绣摇曳,上荆山矣。(大意:太子随从人马众多,无法渡河上涂山,直接去荆山了)

濂亦下山,麓入鲧庙。

见所题碑、神号鄙俚,弃而不睨,出读祖无择所赋歌。京口孙临为书碑,盖无择,谪守寿春,过此而作也。注:涂山鲧庙,现无存迹,望能考证遗址。祖无择,宋代诗人;孙临,不详。

复北,经县治,折而东行,约三里,所至荆山。

梁魏交斗时,就山筑堰,以灌寿春,其遗迹犹班班可见。注:此外“筑堰”两字,指梁武帝萧衍所筑荆山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

复行三十里,步崖广,如屋侧身而入石平,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自西上复一里,所过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故名。

复六十步至产玉坂,奇石骈列,元质而白缘,粲如雪。西有玉池,榛荆迷路,不可寻。

景彰欲导至青峰庵,足倦遂止。注:景彰为陪同宋濂考察荆涂二山的怀远文学掾王景彰

时青宫已猎远郊,濂因登舟,先还中都。

云:惟二山见诸载记者。其说多乖,舛以涂山言之。

▲清雍正年版《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九十三)

《春秋》《左氏传》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杜预注云:在寿春县东北;说者云:今濠州是也。

《国语》《史记》则又云:禹会诸侯于会稽,故会稽亦有涂山。

《吴越春秋》亦以涂山在会稽,又兼载涂山之歌。

应劭云:涂山在永兴北。说者云:今会稽萧山县是也。

是二说已不能归于一致矣。

至于苏鹗《演义》,又云: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四当涂。然其处皆有禹迹,或者遂谓禹之治水。

固尝遍历宇内,而会诸侯,实在会稽之涂山。

柳子厚(柳宗元)《涂山铭》,苏子瞻(苏轼)、子由(苏辙)涂山诗(指濠州七绝诗),指在濠州者,皆非是。

濂之存疑未决者,一也。

▲《荆涂山下》 赵良书 作

以荆山言之,荆山,楚山也。

楚之先王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传至成王,始盛。又七传,至昭王,始迁都郢。

昭王有言曰:自我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河,非所获罪,则楚之封疆可知。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荆山,一名景山,荆故楚号也。

有之诚宜,世则谓在濠州。濠州,古钟离子国,与寿春密迩。

楚自昭王之后,又历十一传,至考烈王,始迁都寿春。

《韩非子》所载卞和献玉事,乃在厉武文三王之际。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当三王时,钟离何尝属楚,而强谓卞和至此山耶。

《新序》又谓抱玉而泣,在共王之时。

《杂记》又谓在怀王及其子平王之时,平王乃昭王之父,下距怀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至颠倒错乱如是耶。

濂之存疑未决者,二也。

大意,卞和与和氏璧,荆山与怀远之荆山对不上;时间与献和氏璧更是对不上。好在现在淮南武王墩考古正处于高潮之中,不论是否是楚考烈王墓,此文内容也可借机凑一热闹。

▲清雍正年版《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九十三)

大抵山川遗迹,非本诸经史者,多不可信。

葛洪丹井与郭景纯之墓,在在有之。

注:葛洪丹井,为晋葛洪炼丹之处,后指道士炼丹之井,常引申为咏仙道般潇洒生活之典。

葛洪炼丹井,位于江苏句容市华阳南路延伸段与建设路延伸段交汇点的西南侧,建于东晋,诗人李白亦曾为该井作诗记载。

郭璞,字景纯,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著有《尔雅注》《尔雅图》《尔雅图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葬经》等书,同时又懂阴阳卜筮之术。明代的日本使臣中心叟曾来到金山,凭吊郭璞墓,并作诗云:遗音寂寞锁龙门,此日青囊竟不闻。水底有天行日月,墓前无地拜儿孙。

《世说》: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陆。今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此说,盖以郭为先知也。世传《锦囊葬经》为郭所著,行山卜宅兆者印为元龟。

纵以高世之智,将何自而辨其真伪耶。

必欲可信涂山当稽之,左氏以寿春为正。

荆山当证诸,史传以江陵为正。

有谓涂山氏乃古国名,禹曾娶其女者,别是一说,与此殊不相涉也。

濂耄矣,诸书遗忘,欲尽所记忆者,未必无舛讹。

辄缘纪游,因挂漏书之,以发同游者一笑。

同游者,盖太子正字桂彦良、晋府长史朱伯贤、楚府长史朱伯清、吴府伴读王致远及景彰云。

后一月某日记。

▲清雍正年版《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九十三)

▲禹铸鼎于荆山(注:此荆山非怀远荆山)

▲《荆涂山下石榴红》 赵良书 作

请将手机横过来,欣赏美图▼

▲镜像龙子湖  崔德密  摄

▲朝霞龙子湖畔  崔德密  摄

▲俯瞰临淮岗枢纽工程主坝  崔德密  摄

下一期,诗赋咏淮(明代之前)

6月8日,敬请期待…



来源:蚌埠日报社

策划:朱素贤  特约撰稿/古籍图片收集提供: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会员、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处原一级调研员 吴旭

淮河今照特约拍摄: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崔德密

部分古诗作配图绘制:赵良书

编辑:贾铁成


6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