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城古韵 满目新风

2024-06-06 08:43 蚌埠新闻网  

□郑 雁


很久以前,蚌埠人聊起自家的历史总是“蚌埠住了”,东边凤阳是明中都皇故城;南边是合肥,那是庐州,江淮首郡、吴楚要冲;西边淮南寿县是楚国古都;北边阜阳是东汉阜阳侯国,蚌埠人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在全国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中那也是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自从蚌埠发现了双墩遗址和禹会村遗址后,让蚌埠涂山在中国的几大有争议的涂山中“一锤定音”,成为众多考古学家确信的“禹会诸侯”之地。现在的蚌埠人谈起自家的历史,几天几夜都说不完。蚌埠的历史由此展开,绵延七千年,从双墩文化的瑰宝到涂山婚礼的浪漫,再到禹会诸侯的壮丽,这些辉煌的过往,让每一位来到蚌埠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感受那份跨越七千年的历史沉淀。

安徽蚌埠的双墩遗址,一件件精美的陶器与神秘的图案,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先民对自然的崇敬与探索。在这片淮河的波光里,流传着大禹治水的英雄传奇,洪水与抗争、爱情与牺牲。在这片土地,距今四千多年前,洪水肆虐,生灵涂炭,大禹跟随着到处开展治水工作的父亲鲧来到这里,父亲鲧曾因治水无方被贬,但他并未放弃对父亲理想的追求。大禹为寻找治水之法,足迹踏遍了九州大地,他心中那份坚定的决心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他的治水征途,也照亮了后世对他的铭记。

在淮河之滨,涂山脚下的一次祭祀活动中,大禹遇到了善良的少女涂山氏女娇,两人因共同的愿景和治水的使命而心生情愫。她的眼神清澈如泉,笑容如花,仿佛是上天赐予大地的一抹温柔。两人互生情愫,他们的心越靠越近。大禹以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赢得了涂山氏家族的青睐。

远古的夏朝初期,婚礼是关乎整个部落乃至国家稳定的重大事件。婚礼选定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举行,恰逢淮河的水位适中,便于各地部落前来祝贺。仪式地点设在涂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平地,这里视野开阔,周围环绕着青翠的竹林和繁花似锦的桃树,寓意着新人未来的广阔天地、吉祥与甜蜜。

大禹身披兽皮制成的华服,头戴鹿角装饰的礼冠,显得庄重而威严。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他对治水使命的执着,也是对涂山氏深深的情感。涂山氏则身着绣有鱼纹和鸟羽的长裙,头戴璀璨珠玉制成的凤冠,宛如一位从神话中走出的仙女,美丽而神秘。

在婚礼开始之前,大禹按照传统习俗,在祭坛前进行了慎重的祭祀仪式,祈求祖先和天地神灵保佑这场联姻的圆满和国家的安宁。涂山氏部族的首领亲自主持了这场婚礼,在他的宣告下,大禹与涂山氏走向婚礼的主坛,面对面站立,他们双手相交,许下了盟誓:“上遵天命,下顺人心,同舟共济,治水兴邦,恩爱如鱼水,共享家国荣光。”这简短而庄重的誓言,代表了他们对未来的承诺,也预示着他们将共同肩负起国家的责任。

随后,鼓乐齐鸣,舞蹈翩翩,部落男女载歌载舞,欢庆这盛大的日子。

然而,婚礼的喜悦并未阻止大禹对治水工作的牵挂。“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就在涂山南面山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念:“候人兮猗!”

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有文字记载的情诗。女娇的等待与呼唤,化作了流传千古的情诗,见证了这段超越时代的爱情。

随着大禹治水工程接近尾声,他决定召集各地的诸侯在涂山举行盛大的集会,史称“涂山之会”。这一盛会不仅是对之前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

如《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合诸侯在淮水之滨(现蚌埠市禹会村)拉开序幕,大禹成功地召集了各地的诸侯,共商国是。

这一天,涂山周围布满了彩旗,各路诸侯跋山涉水,穿越森林与河流,他们身着华服,手持珍奇异物,如玉器和丝织品等,表示对大禹的敬意和忠诚。

会场设在禹会村一块平整的高地上,巨大的青铜鼎炉熊熊燃烧,鼎炉旁,工匠们精心雕刻的龙蛇图腾栩栩如生,象征着大禹制服洪水的神勇。舞台中央,一座巍峨的讲坛矗立,那是专为大禹发表治国方略而准备。诸侯们依次排列,秩序井然。他们或屏息聆听,或低声商议,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而大禹,站在讲台之上,他的目光坚定,胸怀天下。他讲述着在淮河岸边与蚌埠民众一同艰辛治水的日子,诸侯们遵照大禹的号召,共议治国方略,其场面庄重而热烈,犹如《左传》所描述:“诸侯会盟,昭文章,明轨仪。”他们的智慧和团结象征着华夏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那是华夏民族团结一心、迈向新纪元的起点。

然而,英雄的道路上总少不了挑战和斗争。《史记·五帝本纪》:“禹集功,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后至,禹杀之。”

在这场重大的会议中,南方的防风氏未能按时朝见。防风氏解释是因为道路艰险,一向铁腕公正的大禹深知纪律严明的重要性,“如果是这一刻洪水袭击村庄,迟到的救援又如何向被洪水淹死的百姓解释!”大禹依然按照律法处死了他,以示警示,大禹的守纪如铁的政策不容许丝毫延误。

淮水静静地流淌,见证着风雨与变迁。蚌埠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关于治水英雄的史诗,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坚韧和团结,更是蚌埠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

如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将这些跨越千年的故事融入现代生活,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与未来的活力。作为“中国传感谷”“玻璃之城”的蚌埠正在书写新的传奇,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深邃而独特的魅力。(编辑 徐怀明)




36

□郑 雁


很久以前,蚌埠人聊起自家的历史总是“蚌埠住了”,东边凤阳是明中都皇故城;南边是合肥,那是庐州,江淮首郡、吴楚要冲;西边淮南寿县是楚国古都;北边阜阳是东汉阜阳侯国,蚌埠人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在全国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中那也是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自从蚌埠发现了双墩遗址和禹会村遗址后,让蚌埠涂山在中国的几大有争议的涂山中“一锤定音”,成为众多考古学家确信的“禹会诸侯”之地。现在的蚌埠人谈起自家的历史,几天几夜都说不完。蚌埠的历史由此展开,绵延七千年,从双墩文化的瑰宝到涂山婚礼的浪漫,再到禹会诸侯的壮丽,这些辉煌的过往,让每一位来到蚌埠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感受那份跨越七千年的历史沉淀。

安徽蚌埠的双墩遗址,一件件精美的陶器与神秘的图案,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先民对自然的崇敬与探索。在这片淮河的波光里,流传着大禹治水的英雄传奇,洪水与抗争、爱情与牺牲。在这片土地,距今四千多年前,洪水肆虐,生灵涂炭,大禹跟随着到处开展治水工作的父亲鲧来到这里,父亲鲧曾因治水无方被贬,但他并未放弃对父亲理想的追求。大禹为寻找治水之法,足迹踏遍了九州大地,他心中那份坚定的决心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他的治水征途,也照亮了后世对他的铭记。

在淮河之滨,涂山脚下的一次祭祀活动中,大禹遇到了善良的少女涂山氏女娇,两人因共同的愿景和治水的使命而心生情愫。她的眼神清澈如泉,笑容如花,仿佛是上天赐予大地的一抹温柔。两人互生情愫,他们的心越靠越近。大禹以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赢得了涂山氏家族的青睐。

远古的夏朝初期,婚礼是关乎整个部落乃至国家稳定的重大事件。婚礼选定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举行,恰逢淮河的水位适中,便于各地部落前来祝贺。仪式地点设在涂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平地,这里视野开阔,周围环绕着青翠的竹林和繁花似锦的桃树,寓意着新人未来的广阔天地、吉祥与甜蜜。

大禹身披兽皮制成的华服,头戴鹿角装饰的礼冠,显得庄重而威严。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他对治水使命的执着,也是对涂山氏深深的情感。涂山氏则身着绣有鱼纹和鸟羽的长裙,头戴璀璨珠玉制成的凤冠,宛如一位从神话中走出的仙女,美丽而神秘。

在婚礼开始之前,大禹按照传统习俗,在祭坛前进行了慎重的祭祀仪式,祈求祖先和天地神灵保佑这场联姻的圆满和国家的安宁。涂山氏部族的首领亲自主持了这场婚礼,在他的宣告下,大禹与涂山氏走向婚礼的主坛,面对面站立,他们双手相交,许下了盟誓:“上遵天命,下顺人心,同舟共济,治水兴邦,恩爱如鱼水,共享家国荣光。”这简短而庄重的誓言,代表了他们对未来的承诺,也预示着他们将共同肩负起国家的责任。

随后,鼓乐齐鸣,舞蹈翩翩,部落男女载歌载舞,欢庆这盛大的日子。

然而,婚礼的喜悦并未阻止大禹对治水工作的牵挂。“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就在涂山南面山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念:“候人兮猗!”

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有文字记载的情诗。女娇的等待与呼唤,化作了流传千古的情诗,见证了这段超越时代的爱情。

随着大禹治水工程接近尾声,他决定召集各地的诸侯在涂山举行盛大的集会,史称“涂山之会”。这一盛会不仅是对之前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

如《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合诸侯在淮水之滨(现蚌埠市禹会村)拉开序幕,大禹成功地召集了各地的诸侯,共商国是。

这一天,涂山周围布满了彩旗,各路诸侯跋山涉水,穿越森林与河流,他们身着华服,手持珍奇异物,如玉器和丝织品等,表示对大禹的敬意和忠诚。

会场设在禹会村一块平整的高地上,巨大的青铜鼎炉熊熊燃烧,鼎炉旁,工匠们精心雕刻的龙蛇图腾栩栩如生,象征着大禹制服洪水的神勇。舞台中央,一座巍峨的讲坛矗立,那是专为大禹发表治国方略而准备。诸侯们依次排列,秩序井然。他们或屏息聆听,或低声商议,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而大禹,站在讲台之上,他的目光坚定,胸怀天下。他讲述着在淮河岸边与蚌埠民众一同艰辛治水的日子,诸侯们遵照大禹的号召,共议治国方略,其场面庄重而热烈,犹如《左传》所描述:“诸侯会盟,昭文章,明轨仪。”他们的智慧和团结象征着华夏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那是华夏民族团结一心、迈向新纪元的起点。

然而,英雄的道路上总少不了挑战和斗争。《史记·五帝本纪》:“禹集功,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后至,禹杀之。”

在这场重大的会议中,南方的防风氏未能按时朝见。防风氏解释是因为道路艰险,一向铁腕公正的大禹深知纪律严明的重要性,“如果是这一刻洪水袭击村庄,迟到的救援又如何向被洪水淹死的百姓解释!”大禹依然按照律法处死了他,以示警示,大禹的守纪如铁的政策不容许丝毫延误。

淮水静静地流淌,见证着风雨与变迁。蚌埠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关于治水英雄的史诗,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坚韧和团结,更是蚌埠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

如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将这些跨越千年的故事融入现代生活,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与未来的活力。作为“中国传感谷”“玻璃之城”的蚌埠正在书写新的传奇,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深邃而独特的魅力。(编辑 徐怀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