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印象兰如侠

2024-08-16 08:13   

得知我们要去上海,那天下午,兰如侠来到我家。为她开门,发现她和两年前初次见面时,状态大不一样。头发白了许多,身形也显得老了些,尤其是那双脚,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

这让我们颇有些难为情。按照电话约定,我们是打算到淮上区海吉星市场看望她的,并不知道她的脚摔伤。没有想到她冒着酷暑高温忍着疼痛赶过来了。

坐下来说话,她的语速还和两年前一样不徐不疾,慢声细语。两年前,我们采访过她。这两年来她有什么变化?聊天的话题自然就说到她的近况上。

她说她还老样子,生意还在一天一天做,日子还在一天一天过,捐助“春蕾女童”上学的事还在一件一件做,生活如流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要说有改变的话,那就是现在的生意没有从前好做了。赚钱难了,人也累了。

我们心里隐隐地为她担忧,生活不易,钱难赚,她这二十年来从未间断的爱心奉献还能够继续下去吗?为此,她要承受多大的重担?

兰如侠淡淡一笑,说话像风一样轻快。

“我既然做了,就会一直做下去。”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说的话就是这么简单。朴素得就像她身上的衣服那样朴实无华。

说起她的爱心捐助,时间要回到2004年了。那时,兰如侠在国强路市场做副食品生意。和爱人一起做,辛辛苦苦地经营,生意也还不错。有一天,兰如侠到乡下客户家收货款,无意间发现客户家旁边的一个院落,很普通,可是屋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奖状。这让兰如侠很惊讶。因为没上几天学的她看到这么多奖状,真有点兴奋了。这多么奖状,也曾经是她上学的梦想啊。

兰如侠和村里人打听,才知道这个家庭因为成员变故,一次次不幸事件的降临,读书获得不少奖状的一对姐妹很快就要失学了!这个情况让兰如侠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她知道失学之痛。多好的一对小姐妹,不上学太可惜了!

想到这些,兰如侠做了一个决定:她要捐助这两个孩子上学!必须上学!

她在客户那里把货款拿了回来,二话没说,就给了孩子的奶奶。后来小姐妹避免了失学的厄运,顺利上学。

这就是兰如侠的发心。

一颗纯朴之心。就像早春的露珠,就像晚秋的红叶。

兰如侠说她读书少,看到因为家庭困难读不起书的孩子,她就想帮助。这几乎成了她的天性,成了她的初心。她做起来自自然然,默默无声,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也是她的秉性,是她流淌在血液里的特质。

如今,那对被她资助过的小姐妹已经长大成人了。坐在我家沙发上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兰如侠的神态风轻云淡,有几分憔悴的面容上出现了幸福的笑容。那幸福,就像这盛夏烈日的余晖,从容而知足。

真正让兰如侠把爱心奉献长期做下去的缘起,还是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她看到的《蚌埠日报》。那份蚌埠日报整版发布了一些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孩子的照片以及她们的家庭情况。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帮助。捧着这张报纸,看着那一张稚气未消的脸,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一个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兰如侠的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这就是由全国妇联倡导、各级妇联组织实施的“春蕾计划”,旨在帮助失学贫困女孩重返校园。兰如侠看着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她的心无法平静。按照报上提供的线索,她给市妇联打了电话。

就这样,她在第二天,就和妇联签了协议,当天就承接了帮助两名贫困女童完成学业的定向资助。从那以后,她正式踏上了这条她自愿寻找的爱心之路,一走就是20年。

直到现在,兰如侠的爱心资助失学儿童的善举仍在默默进行,从未停歇。

兰如侠说,要是粗略算一下的话,到现在为止,她资助过的孩子应有一百多个了。她没有说她总共资助了多少钱,好像那些钱与她生意上的将本求利、苦心经营无关似的。她仍旧是一脸的满足感,一身的轻松感。她说孩子们叫她“兰妈妈”,她因为有那么多的“女儿”而幸福。我想,这应该也是兰如侠发自内心的引以为豪的事业吧,一声“妈妈”,一声“闺女”,这应该就是兰如侠的全部动力吧?

众所周知,三年疫情的日子是不好过的。这三年,兰如侠在干吗?兰如侠说,她没闲着。她几乎放下手里的生意,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在连续58天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她起早贪黑在社区奔忙,帮助社区进行消杀,为社区分发物资。听说蚌埠市中心血站因疫情采血困难,她第一时间赶到中心血站进行无偿献血。元宵节那天,看到不少志愿者无法回家,兰如侠又自掏腰包,买了30箱元宵、15箱米酒捐赠给社区,分发给坚守岗位的抗疫志愿者们。

20年间,从国强路到海吉星,生意坎坎坷坷,尤其这几年,生意不好做,收入低迷。但是兰如侠并没有放弃她的善念。每当想到有那么多的“女儿”在等着自己,兰如侠又会振作精神,重拾信心。生意还要做,而爱心延续。没有止境。

让兰如侠欣慰的是,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儿子敬老、孝顺,外甥、外甥女也都加入了资助“春蕾”女童的队伍,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这也是爱的接力,美德的传承吧!

聊到这些,兰如侠总是不愿多说。她说这些都是平常事,没有什么好说的。津津乐道的其实还是她家里的事。说的更多的还是她的爱人和孝顺的儿子。儿子是退伍军人,已经娶妻生子。在兰如侠做抗疫志愿者的那段日子里,公公摔伤住院,婆婆因肠梗差点丢了性命,幸亏她的儿子发现及时,把奶奶送到医院抢救。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双双躺在了医院,店铺的生意还要打理,志愿者的工作也不能懈怠,是儿子站在了前沿,主动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在医院伺候爷爷奶奶,为他们喂水喂饭、擦屎端尿。兰如侠跟儿子说,你是男人,照顾奶奶不太方便吧?儿子说,我是军人,也是结过婚的人。自己的亲奶奶,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儿子的话,让兰如侠很是欣然。每每聊起家事,兰如侠的脸上就会再次出现轻松愉快的表情。

问及兰如侠最近的状况,兰如侠说到了她的受伤的脚,说到曾经领着一个患有脑梗的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太太过淮河大桥的事情。老太太拄着拐杖,往桥北艰难地走。兰如侠骑车经过,看到老太太,很不忍心,就把车子停下来,一问才知道老奶奶是过桥接小孙子的。小孙子打球,下午不上课。看着老太太一步一步缓慢朝前走,兰如侠就在想,老太太万一栽倒了怎么办?又是本心使然,兰如侠就扶着老太太走,从桥南走到桥北,用了一个半小时。终于让老太太接到了她的孙子。已是下午四点多,兰如侠想,小孩子也该饿了。她就把祖孙俩领到安全地带,在一家小吃店,为老太太要了一杯水喝,又为老太太的孙子要了一碗馄饨,一根烤肠,两个鸡蛋,花了十多块钱。后又给小孩子的爸爸打电话,才把老太太的事情处理妥当。

说完这事,兰如侠的脸上又出现了那种和煦的幸福的笑容。就像她又一次完成了一个大心愿似的。

这就是蚌埠好人、安徽好人兰如侠。

一个普通的人。

一个朴素无求的人。

文图/张 岩


12

得知我们要去上海,那天下午,兰如侠来到我家。为她开门,发现她和两年前初次见面时,状态大不一样。头发白了许多,身形也显得老了些,尤其是那双脚,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

这让我们颇有些难为情。按照电话约定,我们是打算到淮上区海吉星市场看望她的,并不知道她的脚摔伤。没有想到她冒着酷暑高温忍着疼痛赶过来了。

坐下来说话,她的语速还和两年前一样不徐不疾,慢声细语。两年前,我们采访过她。这两年来她有什么变化?聊天的话题自然就说到她的近况上。

她说她还老样子,生意还在一天一天做,日子还在一天一天过,捐助“春蕾女童”上学的事还在一件一件做,生活如流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要说有改变的话,那就是现在的生意没有从前好做了。赚钱难了,人也累了。

我们心里隐隐地为她担忧,生活不易,钱难赚,她这二十年来从未间断的爱心奉献还能够继续下去吗?为此,她要承受多大的重担?

兰如侠淡淡一笑,说话像风一样轻快。

“我既然做了,就会一直做下去。”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说的话就是这么简单。朴素得就像她身上的衣服那样朴实无华。

说起她的爱心捐助,时间要回到2004年了。那时,兰如侠在国强路市场做副食品生意。和爱人一起做,辛辛苦苦地经营,生意也还不错。有一天,兰如侠到乡下客户家收货款,无意间发现客户家旁边的一个院落,很普通,可是屋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奖状。这让兰如侠很惊讶。因为没上几天学的她看到这么多奖状,真有点兴奋了。这多么奖状,也曾经是她上学的梦想啊。

兰如侠和村里人打听,才知道这个家庭因为成员变故,一次次不幸事件的降临,读书获得不少奖状的一对姐妹很快就要失学了!这个情况让兰如侠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她知道失学之痛。多好的一对小姐妹,不上学太可惜了!

想到这些,兰如侠做了一个决定:她要捐助这两个孩子上学!必须上学!

她在客户那里把货款拿了回来,二话没说,就给了孩子的奶奶。后来小姐妹避免了失学的厄运,顺利上学。

这就是兰如侠的发心。

一颗纯朴之心。就像早春的露珠,就像晚秋的红叶。

兰如侠说她读书少,看到因为家庭困难读不起书的孩子,她就想帮助。这几乎成了她的天性,成了她的初心。她做起来自自然然,默默无声,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也是她的秉性,是她流淌在血液里的特质。

如今,那对被她资助过的小姐妹已经长大成人了。坐在我家沙发上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兰如侠的神态风轻云淡,有几分憔悴的面容上出现了幸福的笑容。那幸福,就像这盛夏烈日的余晖,从容而知足。

真正让兰如侠把爱心奉献长期做下去的缘起,还是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她看到的《蚌埠日报》。那份蚌埠日报整版发布了一些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孩子的照片以及她们的家庭情况。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帮助。捧着这张报纸,看着那一张稚气未消的脸,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一个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兰如侠的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这就是由全国妇联倡导、各级妇联组织实施的“春蕾计划”,旨在帮助失学贫困女孩重返校园。兰如侠看着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她的心无法平静。按照报上提供的线索,她给市妇联打了电话。

就这样,她在第二天,就和妇联签了协议,当天就承接了帮助两名贫困女童完成学业的定向资助。从那以后,她正式踏上了这条她自愿寻找的爱心之路,一走就是20年。

直到现在,兰如侠的爱心资助失学儿童的善举仍在默默进行,从未停歇。

兰如侠说,要是粗略算一下的话,到现在为止,她资助过的孩子应有一百多个了。她没有说她总共资助了多少钱,好像那些钱与她生意上的将本求利、苦心经营无关似的。她仍旧是一脸的满足感,一身的轻松感。她说孩子们叫她“兰妈妈”,她因为有那么多的“女儿”而幸福。我想,这应该也是兰如侠发自内心的引以为豪的事业吧,一声“妈妈”,一声“闺女”,这应该就是兰如侠的全部动力吧?

众所周知,三年疫情的日子是不好过的。这三年,兰如侠在干吗?兰如侠说,她没闲着。她几乎放下手里的生意,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在连续58天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她起早贪黑在社区奔忙,帮助社区进行消杀,为社区分发物资。听说蚌埠市中心血站因疫情采血困难,她第一时间赶到中心血站进行无偿献血。元宵节那天,看到不少志愿者无法回家,兰如侠又自掏腰包,买了30箱元宵、15箱米酒捐赠给社区,分发给坚守岗位的抗疫志愿者们。

20年间,从国强路到海吉星,生意坎坎坷坷,尤其这几年,生意不好做,收入低迷。但是兰如侠并没有放弃她的善念。每当想到有那么多的“女儿”在等着自己,兰如侠又会振作精神,重拾信心。生意还要做,而爱心延续。没有止境。

让兰如侠欣慰的是,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儿子敬老、孝顺,外甥、外甥女也都加入了资助“春蕾”女童的队伍,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这也是爱的接力,美德的传承吧!

聊到这些,兰如侠总是不愿多说。她说这些都是平常事,没有什么好说的。津津乐道的其实还是她家里的事。说的更多的还是她的爱人和孝顺的儿子。儿子是退伍军人,已经娶妻生子。在兰如侠做抗疫志愿者的那段日子里,公公摔伤住院,婆婆因肠梗差点丢了性命,幸亏她的儿子发现及时,把奶奶送到医院抢救。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双双躺在了医院,店铺的生意还要打理,志愿者的工作也不能懈怠,是儿子站在了前沿,主动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在医院伺候爷爷奶奶,为他们喂水喂饭、擦屎端尿。兰如侠跟儿子说,你是男人,照顾奶奶不太方便吧?儿子说,我是军人,也是结过婚的人。自己的亲奶奶,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儿子的话,让兰如侠很是欣然。每每聊起家事,兰如侠的脸上就会再次出现轻松愉快的表情。

问及兰如侠最近的状况,兰如侠说到了她的受伤的脚,说到曾经领着一个患有脑梗的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太太过淮河大桥的事情。老太太拄着拐杖,往桥北艰难地走。兰如侠骑车经过,看到老太太,很不忍心,就把车子停下来,一问才知道老奶奶是过桥接小孙子的。小孙子打球,下午不上课。看着老太太一步一步缓慢朝前走,兰如侠就在想,老太太万一栽倒了怎么办?又是本心使然,兰如侠就扶着老太太走,从桥南走到桥北,用了一个半小时。终于让老太太接到了她的孙子。已是下午四点多,兰如侠想,小孩子也该饿了。她就把祖孙俩领到安全地带,在一家小吃店,为老太太要了一杯水喝,又为老太太的孙子要了一碗馄饨,一根烤肠,两个鸡蛋,花了十多块钱。后又给小孩子的爸爸打电话,才把老太太的事情处理妥当。

说完这事,兰如侠的脸上又出现了那种和煦的幸福的笑容。就像她又一次完成了一个大心愿似的。

这就是蚌埠好人、安徽好人兰如侠。

一个普通的人。

一个朴素无求的人。

文图/张 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