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国书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我人生的62个春秋的流转里,中秋佳节的浓浓的月饼香气,始终是我记忆中的一抹温暖,犹如那夜的皎洁月光,柔和地洒在心头。而在这众多的中秋记忆中,最难忘、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那座孤悬海上的青屿岛,我与守岛官兵一起度过的中秋节。那是一段不仅令我铭刻在心,更让我一生无法忘怀的经历。
时光倒回至1991年9月上旬,我从南京出发,前往驻守在祖国东南沿海最前哨的厦门市青屿岛,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连蹲点。青屿岛,这座如花园般镶嵌在台湾海峡碧波之中的小岛,方圆不过0.06平方公里,周长仅800米,远远望去,宛若一块漂浮在海面上的礁石。岛上无居民、无淡水、无用电,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孤岛,但驻扎着一支被称为“海岛钢四连”的荣誉连队,官兵们长年扼守着厦门港黄金水道的咽喉,与3000米外台军驻守的大担、二担岛隔水而望。
踏上这座孤岛的第一刻,我便感受到了它的清苦与荒凉。除了生长着少量带刺的剑麻和随风飘曳的马尾松,岛上几乎难见其他植被。然而,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驻扎着一群可敬的连队官兵,他们坚毅的身影,成了岛上一道独特的“绿色风景线”。他们的生活清苦,但精神却格外充实。训练之余,官兵们常漫步于沙滩礁石间。极目远眺,海鸥“咕咕”鸣叫着在空中盘旋。五光十色的贝壳与斑斓的珊瑚映衬着官兵们灿烂的笑脸,恰似一幅天然的滨海画卷,充满了生命的色彩与韵律。
青屿岛上的日子虽然简单,但每一刻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官兵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由于受场地限制,每天的训练只能穿坑道、越堑壕、爬台阶,高强度的训练,风吹日晒的艰苦环境,使他们的脸庞略显沧桑,但他们的眼神依旧炯炯有神,充满坚定与自信。他们不畏艰难,肩负着保卫祖国海疆的重任,用汗水和心血在这座孤岛上,默默铸就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
我在岛上的日子,坚持与守岛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很快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9月22日,中秋节悄然来临,岛上迎来了不同寻常的热闹。连队精心筹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以会餐、文艺表演和赏月活动为主,让官兵们在这遥远的孤岛上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对于这些长年驻守在外、远离家乡的战士们来说,这样的中秋节显得格外珍贵和有意义。
那天傍晚,天空湛蓝,海面微波荡漾,映照着一片银白的光辉。看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后,19:50篝火燃起,中秋晚会正式拉开帷幕。最先登场的是连队的锣鼓队,锣鼓声震天响起,犹如一股热潮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气氛。尽管岛上只驻守一个连的官兵,但他们各个多才多艺,表演者兴致勃勃地登台献艺。三班长李明亮的一曲《十五的月亮》虽不甚标准,却引得台下战友们静静聆听,仿佛那月亮正从心底升起,照亮了每一个远离家乡的士兵心中的那分牵挂。
晚会的高潮是一个小品节目——《特种兵》。战士们幽默的表演赢得大家笑声连连,掌声如潮。尽管岛上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些笑声中透露出的却是无尽的乐观与坚强。看着他们,听着那动人的旋律,我不禁心生敬意和感动,仿佛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这些年轻的面庞,他们是父母的孩子,是恋人的归属,更是国家的希望与骄傲。
夜渐深,月色愈加明亮。官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吉他声响起,熟悉的旋律飘扬在夜空中。那一刻,我感受着海风的轻拂,品味着月饼的香甜。月饼,这是中秋节的象征,代表着团圆与思念。可在这个夜晚,谁也舍不得将它吃下,更多的是将它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像是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寄托与思念。
此时此刻,海风轻拂,海浪拍打着礁石,像是在为我们低吟着一首悠远的歌曲。那首旋律缓慢而悠长,伴随着吉他声,带来了海岛特有的宁静与深远。战士们轻声哼唱着,彼此交换着内心的思念和祝福。那一刻,海与天的界线好像已经模糊了,所有的思绪都随风飘向了远方,飘向了家乡,飘向了他们思念已久的亲人。
这便是我与青屿岛上守岛官兵共度的中秋佳节,一个即便多年后依然清晰如昨的夜晚。如今,又一个中秋佳节即将到来,月亮仍旧挂在夜空中,好似在等待那一曲久违的《十五的月亮》。我时常会回忆起那个夜晚,回忆起那些与我共度中秋的战士们,回忆起那片碧海蓝天下的笑声与歌声。青屿岛,那孤悬海上的小岛,虽然偏僻、寂寞、清苦,但正是有了这些守岛官兵的坚守,它才在茫茫大海中熠熠生辉。
如今,那段青屿岛的日子,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成为我记忆中最为珍贵的宝藏。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个中秋的夜晚,那片碧海蓝天,那些亲如手足的战士们,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月圆海上,情牵天涯。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衷心地祝愿,所有守岛的官兵们都能在中秋月下,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祖国人民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