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战 “疫”——白衣天使的那些日日夜夜

2020-04-10 08:56 蚌埠新闻网  

病房治疗

研判病情□本报首席记者 余小乔

策划人语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责任人。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正加速复工复产,为夺取全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而开足马力。

今天,我们回首疫情防控艰难时刻,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疫中人”,心生感慨,又充满敬意。他们或是披坚执甲、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或是面对城市管理、社区防控等千头万绪工作的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或是运筹帷幄、沉着指挥调度、研判疫情的幕后决策者、指挥者,抑或是普通民众、志愿者、快递小哥、外卖员、小微企业从业者,他们在疫情防控中,按照指令,演绎着各自角色,“动”或“不动”,都在默默为这座城市做着巨大贡献。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们,回顾艰难“疫”中时光,并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策划:徐怀明 执笔:余小乔 李茂峰

用什么词形容他们比较好呢?

是穿着隔离服的白衣战士?是无惧风雨的逆流勇士?是温暖坚守的阳光天使?是无愧人民的时代英雄?

都是。

面对祖国召唤,那句“召必回,战必胜”的请战誓言,那个“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逆行气节,那场“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守望相助,就是他们在过去两个月给出的掷地有声的铿锵回答——

【决战红区】

“这里是红区,不是地狱,是我们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

——蚌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 吴强

“我们的8号楼有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负压病房、普通床位和重症监护床位,一栋楼就是一座小型医院。”跟随吴强穿过整个院区来到最北边的8号楼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很难想象这座外观别无二致的蚌医一附院8号大楼,在过去六十多天里经历了怎样的鏖战。

蚌埠疫情刚出现时,这座建筑面积10850平方米的8号楼并没有作为临床救治的战疫主战场,直到1月25日大楼被整体征用、原收住病患被整体迁出。很快,这里被改造成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重症隔离病区,俗称红区。

战疫打响,吴强临危请命,以一纸战书申请加入红区特治病房——“为救治重症患者枕戈待旦,召必至,战必胜”。

等待他的第一例病人,是一位新冠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老年男性:肺功能弱,循环功能不行;生化常规里的各种酶学指标爆表,肾脏功能也不行;没有小便,需要置管做CRRT……可是,靠手眼协同配合的穿刺术,在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的包裹下,变得并不容易。

4月1日下午,领着记者重新走在他曾经搏过命的红区过道上,吴强的讲述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挑战重重。“头好痛”“口太渴”“身体又凉又热”“看不清”“摸不准”,是他对自己第一次进入红区后的体感总结。

他说,那种痛是纯粹的生理疼痛,“护目镜、口罩、面屏的束带像紧箍咒一样箍在头上持续挤压,口罩的上束带更像两把钝刀不断割着耳朵上缘,产生持续撕裂的疼痛”;那种渴是记忆里从未有过的渴,“口腔里没有多余的唾液可分泌,小心翼翼地呼出每一口气,就怕带出水汽太多”;那种凉热交加是反复循环的,“停不下手脚时,防护服里面是汗哒哒热烘烘的,停下手脚时,汗湿的衣服粘在皮肤上冰凉冰凉的”;那种看不清摸不准的救治过程是煎熬的,“最怕弯腰,因为弯腰的呼吸运动会把防护服的蒸汽从领口缝隙挤出来,喷射并凝结在护目镜和面屏上,更加看不清”,“进入红区戴两层手套,已将手指束得几无感觉,穿刺前还要戴第三层手套,动脉在指尖下变得更加飘忽不定。”

“好在,我的业务还算熟练,消毒、铺巾,把脉、进针,负压回抽、回血,置入引导钢丝、推针,扩张器扩张、置入透析管,最后固定,一切进展顺利,一气呵成。”他笑着说。

九天九夜,是吴强与新冠病毒展开第一轮交锋的时间,比原定轮班时间超出四天。元宵节当天刚开始隔离休整,他又再次立下誓言:若身体无恙,随时再入战场!于是,五天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红区病房。他说,“红区是我们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跑赢时间才能唤醒患者。”

考虑到红区是病毒肆虐的高危场所,与病毒共处一室的医护人员如遭到病毒偷袭将会是灾难性事件,吴强又联合刘军虎、王杰两位医生,利用隔离休整时间梳理出一整套防护手册,包括防护服穿脱要点、口罩束带系法、护目镜消毒法以及从污染区到缓冲区再到清洁区的种种注意事项等,图文并茂,事无巨细。

吴强的防护手册,很快成为医护人员进入红区的岗前培训手册,成为他们决战红区的一道“护身符”。

有数据显示,和吴强一样选择在红区生死决战的,还有95名医师、280名护士。他们为了抗疫“一件事”,拧成红区“一股绳”,在防护好自己的同时,用8天时间成功地让首例蚌埠危重症患者摘除了气管插管,顺利脱机,有力提振了蚌埠全市抗疫的士气和信心。

他们的名字叫李殿明、周晓宇、翟蕙、李毓、沈圆兵、陈家盛、刘晓红、刘倩玉、赵成岭、武静、顾敏……

3月4日,随着最后一名确诊患者出院,蚌医一附院实现了确诊患者清零目标。至此,该院交出了“筛查1914名发热患者,收治隔离住院患者129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100例,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54例,无一例医护感染”的抗疫报告单。

【全员冲锋】

“我们不想当英雄,更不想当烈士,但我们绝不当逃兵”

——蚌埠五院抗疫专家组成员 王兆华

如果说,蚌医一附院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筑起一道生死防火墙,那么,蚌埠五院(市传染病医院)则为轻症患者蓄起了一道缓冲避风港。

作为市级疫情救治定点诊疗机构,蚌埠五院以一封决心书、一套应急预案正式开启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全院取消休假,全员披上战衣,全情投入战斗,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与时间赛跑,与疫魔战斗。

“看来今天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天,零时20分被市院二级专家组召唤而来。”这是王兆华1月30日午夜时分发在蚌埠五院应急专家组微信群里的一句话。而就在三个小时之前,她才刚刚结束院内新冠肺炎患者的会诊讨论回到家中,躺下不到一小时。

退而不休的王兆华今年已经67岁,因为有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的抗疫经历,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又成为五院和全市两级新冠肺炎应急专家组成员,站在抗疫前沿。腊月二十九,她默默退了去女儿家过年的车票,等候随时被召唤。

她时常这样告诫年轻人:“医者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疫情当前,谁都会怕,但我们的职责要求我们不能怕”“我们不想当什么英雄,更不想当什么烈士,但我们决不能当逃兵”。

身披金甲,不言退缩,年轻人在这场疫战中都做得很好。姚倩,一名90后护士,大年三十接到医院发热门诊轮转夜班的通知,匆匆告别年幼的孩子就去了门诊,瘦小的身躯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推着平车运送发热病人做各种检查,一推就是半个月。褚婷婷同样是名90后护士,从除夕夜的小夜班开始就再也没有休息过,每天除了病房就是隔离病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她的岗,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身影。黄松,一名刚做父亲不久的年轻医生,从发热门诊到隔离病区,工作起来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随叫随到的房晨晨,2月1日被派往隔离病区,面对确诊和疑似病人不断增多、急需物资日益紧缺矛盾,经常梦惊而醒,夜不能寐,靠吃安眠药缓解疲劳。对组织上表达出“个人困难不值一提”的胡东升,2月11日进入隔离病区当天即遇上一患者突发紧急情况,当机立断的一番紧急救治,将患者从疫魔手中拉了回来……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他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大大的护目镜,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穿梭忙碌在抗疫前线。测量体温、询问流调史、登记基本信息、病情观察及生命监护、紧急救治、输液、吸氧、咽拭子采样、静脉采血、生活照顾、心理疏导、陪送检查、疾病健康教育、病区消毒通风、卫生清洁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需要每天重复一次又一次。在疫情告急关头,市卫健委还从市三院、二院、一院、四院、中医医院和蚌医二附院紧急调拨了164名医护技人员支援五院,帮助五院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你守护患者,我守护你”。在全员奋战的蚌埠五院,似乎并没有前线与后方之说,后勤和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一样,都是战疫的前线。

王丽敏就是这样一位以应急物资保障组组长身份投入抗疫工作的。整整两个月,她负责新建隔离病房和生活区物资供应,协调隔离病房应急物资补给,以及生活区成百上千名医护人员日常生活和撤离人员的物品交接、消毒处理,接送车辆对接、医学观察人员管理等工作。同事徐翠说,从应急响应开始,连续十多天、每天超14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曾让这位年过半百的王队长体力难支,但她却一直咬牙坚持:“全院上下都在拼命,作为党员,决不能拖医院后腿!”

正是这样一些不讲困难、不论生死、不舍昼夜的辛苦付出,为患者撑起了一片片希望的蓝天:五院收治的120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无一例死亡。

【征战武汉】

“我是党员,是‘男’丁格尔之家小组长,我要冲锋在前”

——蚌埠三院介入导管室护师 周波

前几天有个朋友得知我来武汉支援了,担心起我来。

问我说:“你害怕吗?”

我说:“怕!”

他说:“怕,你还去?”

我沉默了很久:“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当然要冲在最前线!别说抗新冠,就是去打仗我一样冲在最前线!等疫情结束你要请我喝胜利酒!因为我保护你了!”

——以上,是蚌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亚军写在战疫笔记里的一段话。

大年初三,他和来自蚌埠一院、三院、中医医院和蚌医一附院、二附院的17名医护骨干一起,组成安徽第一批驰援武汉抗疫医疗队蚌埠方队,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程。他说,队伍在武汉街头集结的那一刻,自己像极了战士。

就是战士!在隔离区每天工作六个小时,穿上防护装备不吃不喝不撒不拉,身边有队员顶不住了他就第一个补位,体力透支患了重感冒仍旧坚守阵地不撤退,这不就是战士的担当吗?

在前线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和梦想,我是幸运的,在国家危急关头,在最危险的战场,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出一把力尽一分心,是我一生的荣耀。更幸运的是,在前线亲身体验和见证了举国上下的众志成城,见证了可歌可泣的大爱情怀,这些也将成为我此生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

出发时逢朔风凛冽寒未尽,归来已是人间最美四月天。一个星期前,王丽和第二批支援武汉的队友一起回到蚌埠,并捧回一张“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方舱医院患者满意度99%”的成绩单。

再过几天,周波也将结束在巢湖的集中隔离休整,回到阔别80多天的家中。跟随安徽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太康医院重症医学科后,周波和战友们克服了条件设备简陋、防护物资短缺、医务人手不足等困难,成功抢救了十余名危重症患者。随后,他们又转战武汉市东西湖区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开展高难度救治护理工作。

“我是党员,是‘男’丁格尔之家的小组长,我要冲锋在前!”周波告诉记者,重症救护很多时候考验的是医护人员的体力,比如心肺复苏,穿着防护服的行动速度要比正常慢得多,每个人的工作量都成倍翻。他举例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一区,他曾经和同事一起为一名急重症患者连续实施了3个多小时胸外按压,到最后累得双腿直打颤,才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也是武汉最后10家定点医院之一。周波在那里见识了所在团队接管的5名患者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及ECMO的任务严峻性——从接班开始就寸步不离地紧盯着监护仪屏幕,一旦患者心率下降就立刻抢救,心肺复苏、抽吸痰液、输血、输人血白蛋白、静脉推抢救药物、抽血气分析、更换透析液、废液袋,不停持续更换各种抢救药物泵入,执行医嘱填写护理病历等等,“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被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的王华东和江芹,用“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来描述他们在武汉所经受的一切。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彭银华在病区的离开,更是让王华东和江芹备受打击,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他们说,肩上有责任,身上就有力量。悲痛彭医生逝去之余,只要想到病房里还有需要救治的危重病人,想到身边那些与病毒抢时间、抢人的同事和战友,只有默默擦干眼泪继续投入战斗,因为“生命所系,使命必达”。

逆行疫线,向阳花开。正是有了蚌埠47名、安徽1362名、全国4万2千多名医务工作者,在湖北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嫌弃、不放弃地走向他们,用担当和技术守护了他们的生命,用善良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走向光明,才让我们在春暖花开时节,又看到了武汉最美的样子。

谢谢您,最美白衣天使!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真好!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454

病房治疗

研判病情□本报首席记者 余小乔

策划人语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责任人。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正加速复工复产,为夺取全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而开足马力。

今天,我们回首疫情防控艰难时刻,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疫中人”,心生感慨,又充满敬意。他们或是披坚执甲、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或是面对城市管理、社区防控等千头万绪工作的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或是运筹帷幄、沉着指挥调度、研判疫情的幕后决策者、指挥者,抑或是普通民众、志愿者、快递小哥、外卖员、小微企业从业者,他们在疫情防控中,按照指令,演绎着各自角色,“动”或“不动”,都在默默为这座城市做着巨大贡献。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们,回顾艰难“疫”中时光,并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策划:徐怀明 执笔:余小乔 李茂峰

用什么词形容他们比较好呢?

是穿着隔离服的白衣战士?是无惧风雨的逆流勇士?是温暖坚守的阳光天使?是无愧人民的时代英雄?

都是。

面对祖国召唤,那句“召必回,战必胜”的请战誓言,那个“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逆行气节,那场“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守望相助,就是他们在过去两个月给出的掷地有声的铿锵回答——

【决战红区】

“这里是红区,不是地狱,是我们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

——蚌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 吴强

“我们的8号楼有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负压病房、普通床位和重症监护床位,一栋楼就是一座小型医院。”跟随吴强穿过整个院区来到最北边的8号楼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很难想象这座外观别无二致的蚌医一附院8号大楼,在过去六十多天里经历了怎样的鏖战。

蚌埠疫情刚出现时,这座建筑面积10850平方米的8号楼并没有作为临床救治的战疫主战场,直到1月25日大楼被整体征用、原收住病患被整体迁出。很快,这里被改造成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重症隔离病区,俗称红区。

战疫打响,吴强临危请命,以一纸战书申请加入红区特治病房——“为救治重症患者枕戈待旦,召必至,战必胜”。

等待他的第一例病人,是一位新冠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老年男性:肺功能弱,循环功能不行;生化常规里的各种酶学指标爆表,肾脏功能也不行;没有小便,需要置管做CRRT……可是,靠手眼协同配合的穿刺术,在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的包裹下,变得并不容易。

4月1日下午,领着记者重新走在他曾经搏过命的红区过道上,吴强的讲述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挑战重重。“头好痛”“口太渴”“身体又凉又热”“看不清”“摸不准”,是他对自己第一次进入红区后的体感总结。

他说,那种痛是纯粹的生理疼痛,“护目镜、口罩、面屏的束带像紧箍咒一样箍在头上持续挤压,口罩的上束带更像两把钝刀不断割着耳朵上缘,产生持续撕裂的疼痛”;那种渴是记忆里从未有过的渴,“口腔里没有多余的唾液可分泌,小心翼翼地呼出每一口气,就怕带出水汽太多”;那种凉热交加是反复循环的,“停不下手脚时,防护服里面是汗哒哒热烘烘的,停下手脚时,汗湿的衣服粘在皮肤上冰凉冰凉的”;那种看不清摸不准的救治过程是煎熬的,“最怕弯腰,因为弯腰的呼吸运动会把防护服的蒸汽从领口缝隙挤出来,喷射并凝结在护目镜和面屏上,更加看不清”,“进入红区戴两层手套,已将手指束得几无感觉,穿刺前还要戴第三层手套,动脉在指尖下变得更加飘忽不定。”

“好在,我的业务还算熟练,消毒、铺巾,把脉、进针,负压回抽、回血,置入引导钢丝、推针,扩张器扩张、置入透析管,最后固定,一切进展顺利,一气呵成。”他笑着说。

九天九夜,是吴强与新冠病毒展开第一轮交锋的时间,比原定轮班时间超出四天。元宵节当天刚开始隔离休整,他又再次立下誓言:若身体无恙,随时再入战场!于是,五天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红区病房。他说,“红区是我们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跑赢时间才能唤醒患者。”

考虑到红区是病毒肆虐的高危场所,与病毒共处一室的医护人员如遭到病毒偷袭将会是灾难性事件,吴强又联合刘军虎、王杰两位医生,利用隔离休整时间梳理出一整套防护手册,包括防护服穿脱要点、口罩束带系法、护目镜消毒法以及从污染区到缓冲区再到清洁区的种种注意事项等,图文并茂,事无巨细。

吴强的防护手册,很快成为医护人员进入红区的岗前培训手册,成为他们决战红区的一道“护身符”。

有数据显示,和吴强一样选择在红区生死决战的,还有95名医师、280名护士。他们为了抗疫“一件事”,拧成红区“一股绳”,在防护好自己的同时,用8天时间成功地让首例蚌埠危重症患者摘除了气管插管,顺利脱机,有力提振了蚌埠全市抗疫的士气和信心。

他们的名字叫李殿明、周晓宇、翟蕙、李毓、沈圆兵、陈家盛、刘晓红、刘倩玉、赵成岭、武静、顾敏……

3月4日,随着最后一名确诊患者出院,蚌医一附院实现了确诊患者清零目标。至此,该院交出了“筛查1914名发热患者,收治隔离住院患者129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100例,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54例,无一例医护感染”的抗疫报告单。

【全员冲锋】

“我们不想当英雄,更不想当烈士,但我们绝不当逃兵”

——蚌埠五院抗疫专家组成员 王兆华

如果说,蚌医一附院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筑起一道生死防火墙,那么,蚌埠五院(市传染病医院)则为轻症患者蓄起了一道缓冲避风港。

作为市级疫情救治定点诊疗机构,蚌埠五院以一封决心书、一套应急预案正式开启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全院取消休假,全员披上战衣,全情投入战斗,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与时间赛跑,与疫魔战斗。

“看来今天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天,零时20分被市院二级专家组召唤而来。”这是王兆华1月30日午夜时分发在蚌埠五院应急专家组微信群里的一句话。而就在三个小时之前,她才刚刚结束院内新冠肺炎患者的会诊讨论回到家中,躺下不到一小时。

退而不休的王兆华今年已经67岁,因为有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的抗疫经历,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又成为五院和全市两级新冠肺炎应急专家组成员,站在抗疫前沿。腊月二十九,她默默退了去女儿家过年的车票,等候随时被召唤。

她时常这样告诫年轻人:“医者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疫情当前,谁都会怕,但我们的职责要求我们不能怕”“我们不想当什么英雄,更不想当什么烈士,但我们决不能当逃兵”。

身披金甲,不言退缩,年轻人在这场疫战中都做得很好。姚倩,一名90后护士,大年三十接到医院发热门诊轮转夜班的通知,匆匆告别年幼的孩子就去了门诊,瘦小的身躯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推着平车运送发热病人做各种检查,一推就是半个月。褚婷婷同样是名90后护士,从除夕夜的小夜班开始就再也没有休息过,每天除了病房就是隔离病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她的岗,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身影。黄松,一名刚做父亲不久的年轻医生,从发热门诊到隔离病区,工作起来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随叫随到的房晨晨,2月1日被派往隔离病区,面对确诊和疑似病人不断增多、急需物资日益紧缺矛盾,经常梦惊而醒,夜不能寐,靠吃安眠药缓解疲劳。对组织上表达出“个人困难不值一提”的胡东升,2月11日进入隔离病区当天即遇上一患者突发紧急情况,当机立断的一番紧急救治,将患者从疫魔手中拉了回来……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他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大大的护目镜,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穿梭忙碌在抗疫前线。测量体温、询问流调史、登记基本信息、病情观察及生命监护、紧急救治、输液、吸氧、咽拭子采样、静脉采血、生活照顾、心理疏导、陪送检查、疾病健康教育、病区消毒通风、卫生清洁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需要每天重复一次又一次。在疫情告急关头,市卫健委还从市三院、二院、一院、四院、中医医院和蚌医二附院紧急调拨了164名医护技人员支援五院,帮助五院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你守护患者,我守护你”。在全员奋战的蚌埠五院,似乎并没有前线与后方之说,后勤和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一样,都是战疫的前线。

王丽敏就是这样一位以应急物资保障组组长身份投入抗疫工作的。整整两个月,她负责新建隔离病房和生活区物资供应,协调隔离病房应急物资补给,以及生活区成百上千名医护人员日常生活和撤离人员的物品交接、消毒处理,接送车辆对接、医学观察人员管理等工作。同事徐翠说,从应急响应开始,连续十多天、每天超14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曾让这位年过半百的王队长体力难支,但她却一直咬牙坚持:“全院上下都在拼命,作为党员,决不能拖医院后腿!”

正是这样一些不讲困难、不论生死、不舍昼夜的辛苦付出,为患者撑起了一片片希望的蓝天:五院收治的120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无一例死亡。

【征战武汉】

“我是党员,是‘男’丁格尔之家小组长,我要冲锋在前”

——蚌埠三院介入导管室护师 周波

前几天有个朋友得知我来武汉支援了,担心起我来。

问我说:“你害怕吗?”

我说:“怕!”

他说:“怕,你还去?”

我沉默了很久:“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当然要冲在最前线!别说抗新冠,就是去打仗我一样冲在最前线!等疫情结束你要请我喝胜利酒!因为我保护你了!”

——以上,是蚌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亚军写在战疫笔记里的一段话。

大年初三,他和来自蚌埠一院、三院、中医医院和蚌医一附院、二附院的17名医护骨干一起,组成安徽第一批驰援武汉抗疫医疗队蚌埠方队,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程。他说,队伍在武汉街头集结的那一刻,自己像极了战士。

就是战士!在隔离区每天工作六个小时,穿上防护装备不吃不喝不撒不拉,身边有队员顶不住了他就第一个补位,体力透支患了重感冒仍旧坚守阵地不撤退,这不就是战士的担当吗?

在前线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和梦想,我是幸运的,在国家危急关头,在最危险的战场,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出一把力尽一分心,是我一生的荣耀。更幸运的是,在前线亲身体验和见证了举国上下的众志成城,见证了可歌可泣的大爱情怀,这些也将成为我此生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

出发时逢朔风凛冽寒未尽,归来已是人间最美四月天。一个星期前,王丽和第二批支援武汉的队友一起回到蚌埠,并捧回一张“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方舱医院患者满意度99%”的成绩单。

再过几天,周波也将结束在巢湖的集中隔离休整,回到阔别80多天的家中。跟随安徽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太康医院重症医学科后,周波和战友们克服了条件设备简陋、防护物资短缺、医务人手不足等困难,成功抢救了十余名危重症患者。随后,他们又转战武汉市东西湖区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开展高难度救治护理工作。

“我是党员,是‘男’丁格尔之家的小组长,我要冲锋在前!”周波告诉记者,重症救护很多时候考验的是医护人员的体力,比如心肺复苏,穿着防护服的行动速度要比正常慢得多,每个人的工作量都成倍翻。他举例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一区,他曾经和同事一起为一名急重症患者连续实施了3个多小时胸外按压,到最后累得双腿直打颤,才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也是武汉最后10家定点医院之一。周波在那里见识了所在团队接管的5名患者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及ECMO的任务严峻性——从接班开始就寸步不离地紧盯着监护仪屏幕,一旦患者心率下降就立刻抢救,心肺复苏、抽吸痰液、输血、输人血白蛋白、静脉推抢救药物、抽血气分析、更换透析液、废液袋,不停持续更换各种抢救药物泵入,执行医嘱填写护理病历等等,“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被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的王华东和江芹,用“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来描述他们在武汉所经受的一切。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彭银华在病区的离开,更是让王华东和江芹备受打击,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他们说,肩上有责任,身上就有力量。悲痛彭医生逝去之余,只要想到病房里还有需要救治的危重病人,想到身边那些与病毒抢时间、抢人的同事和战友,只有默默擦干眼泪继续投入战斗,因为“生命所系,使命必达”。

逆行疫线,向阳花开。正是有了蚌埠47名、安徽1362名、全国4万2千多名医务工作者,在湖北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嫌弃、不放弃地走向他们,用担当和技术守护了他们的生命,用善良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走向光明,才让我们在春暖花开时节,又看到了武汉最美的样子。

谢谢您,最美白衣天使!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真好!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