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樊春晖 文/图
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坐落于沱河西岸,是一个以水产养殖闻名的村落。近年来,黄李村以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为目标,实施一系列措施,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凉亭给村民提供休憩之地
黄李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全村下辖17个村民组,总人口5249人。然而,在过去,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等问题,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以前,村里道路坑洼不平,垃圾也比较多,村民对改善环境的愿望很强烈。”黄李村党总支书记黄盛回忆道。
为改变村庄面貌,黄李村首先从规划入手,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进行实地勘察和测绘。“我们的规划,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村庄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尽可能地保持了村庄的特色。”黄盛说。
在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后,最终形成了一份符合黄李村实际情况的建设方案。
规划确定后,黄李村迅速行动,成立和美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积极参与。建设过程中,黄李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各项建设中来。“村里有很多能工巧匠,他们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盛说,“村民还自发捐款捐物、投工投劳,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泥工黄师傅主动放弃外出务工高收入,留在村里搞建设,且不计报酬。“只要村里需要我,我就回来帮忙,这是为自己的村子做事。”黄师傅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李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村内主干道拓宽了120米,新建环村公路180米,排水管网、公厕、景观绿化等工程相继完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在,村里的道路平坦了,环境也变好了,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村民们纷纷表示。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黄李村还注重加强村庄管理,针对过去乡村治理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我们发动群众维护村庄环境。”黄盛说,“现在,村民看到垃圾都会随手清理,参与环境治理还有积分奖励,月底还能兑换日用品。”
黄李村成立多个村民自治组织,包括规划设计与环境整治组、基层治理组、社会事务组、文明创建组、监督评议组等。这些组织由理事会成员、党员、热心群众担任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参与村庄管理。
“原先的旱厕拆除了,建成了干净卫生的公厕。在村口修建专门标识,中心路进行了拓宽美化。”环境整治组成员介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农耕文化墙、文化象棋广场等载体,展示乡村文化,并将闲置地块改造成观景台,修建凉亭等,用以村民日常议事以及休息娱乐,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村里的事情大家一起管,人人都是‘主人翁’。”黄盛说,如今的黄李村,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谐。下一步,努力把黄李村打造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
记者手记:和美乡村建设的“黄李实践”
行走在黄李村,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令人印象深刻——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充满生机的田野,无不展现着水乡小村的新气象。
黄李村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面貌的提升,更体现在村民精神风貌的焕发、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村民对家乡建设的积极参与和由衷支持。无论是村干部的主动作为,还是普通村民的积极配合,都体现了黄李村上下同心、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
黄李村的实践,为我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需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需要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当然,黄李村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仍在继续。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黄李村能够继续探索创新,贡献更多“黄李经验”。同时,也希望更多像黄李村这样的乡村,在乡村振兴大道上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